劉元君 張明英 黃菲



[摘要] 目的 評價益氣除痹通絡方聯合硫辛酸干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陰兩虛夾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7年3月—2019年3月該院收治的56例DPN患者,按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進行隨機分配,兩組均給予糖尿病飲食指導及降糖基礎治療。對照組單用硫辛酸治療,治療組以硫辛酸加用自擬除痹通絡方口服治療,兩組療程均為兩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神經癥狀評分(NSS)、密歇根積分(MDNS)、血糖、血脂水平等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89.3%,對照組總有效率67.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NSS、MDNS均有所降低,但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及治療后血糖、血脂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益氣除痹通絡方聯合硫辛酸比單用硫辛酸治療更能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改善更為明顯,值得推廣引用。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陰兩虛夾瘀;除痹通絡方;硫辛酸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1(a)-0182-0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臨床表現為對稱性肢體麻木、疼痛和燒熱感等,少數患者疼痛難忍,嚴重影響生活。早期癥狀隱匿,卻成為糖尿病足的風險之一。目前認為[1]其發病機制與遺傳、神經缺血缺氧、氧化應激、多元醇旁路活躍、糖基化終末產物和蛋白激酶C增加有關,其他還涉及γ-亞麻精酸及生長因子缺乏等。治療以糾正代謝紊亂和營養神經為主,緩解率較低。該研究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患者為對象,采用益氣養陰、化瘀通痹之法,方選自擬益氣除痹通絡方,治療DPN中氣陰兩虛夾瘀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來自于在該院住院的DPN患者,共56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52~68歲,平均(59.54±4.62)歲,糖尿病病程5~17年,平均(8.86±3.69)年;對照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齡54~65歲,平均(58.59±3.94)歲,糖尿病病程6~15年,平均(9.03±2.76)年;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基線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DPN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①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診斷糖尿病時或后出現的神經病變;③針刺痛覺、振動覺、壓力覺及踝反射中任一項異常;④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經病變。
中醫辨證標準參考參照《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3-4]中證屬氣陰兩虛夾瘀者,癥見咽干口燥,口渴多飲,氣短懶言,形體消瘦,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腰膝酸軟,肢體麻木或疼痛,舌紅少津,苔薄白有瘀斑或舌下青筋顯露,脈弦細或澀。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DPN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氣陰兩虛夾瘀證辨證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18歲或>70歲;②1年內有心梗、惡性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等危重癥;③1個月內感染史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糖尿病足壞疽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經病變。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糖尿病飲食指導及降糖基礎治療。對照組:單用硫辛酸,用法:600 mg+生理鹽水250 mL靜滴,避光,1次/d。治療組:600 mg+生理鹽水250 mL靜滴,1次/d,聯合自擬除痹通絡方(組成:生黃芪20 g,丹參15 g,白芍10 g,生地10 g,川芎10 g,地龍10 g,桃仁10 g,紅花6 g),1劑/d,水煎服,早晚各1次。
兩組均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
1.6? 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療效、神經癥狀評分(NSS)、密歇根評分(MDNS)、血糖、血脂及不良反應。
中醫證候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顯效:癥狀體征積分減少率≥70%;有效:癥狀體征積分減少率≥30%而<70%;無效:癥狀體征積分減少率<30%。治療前后各計1次。
1.7?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9.3%,對照組總有效率67.9%,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癥狀評分(NSS)、密歇根評分(MDNS)比較
與該組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NSS及MDNS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P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較
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及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安全性觀察
治療期間治療組患者均未出現皮膚過敏、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目前認為[5]DPN重要機制之一為高糖造成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導致外周神經纖維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中醫學并無DPN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于“消渴病痹證”范疇。《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提到“氣不至則麻”“血不榮則木”,認為該病乃因消渴日久、耗傷氣陰、后期氣血陰陽虧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而致瘀血阻絡。
近年來運用自擬益氣除痹通絡方治療該病氣陰兩虛夾瘀證患者,取得較好療效。方中黃芪補氣行血,祛瘀不傷正,符合清代醫家王清任“瘀血說”中補氣活血的主張,為君藥;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與黃芪配伍氣陰雙補,為臣藥;川芎走而不守,通絡脈止痹痛,為佐藥;丹參既清虛熱,又活血通痹;白芍滋陰養血緩急止痛;地龍善走竄入絡;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八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6],生黃芪、川芎可改善微循環、減輕氧化應激對神經組織的損傷;丹參[7]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生地能明顯抑制高血糖狀態下蛋白質的非酶糖基化;地龍[8]能顯著降低家兔的全血高低切黏度,對抗血栓形成,該研究顯示,自擬益氣除痹通絡方能緩解DPN患者癥狀,降低密歇根評分,且口服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千古名論,現代也有多項研究證實活血化瘀類中藥能改善血液流變學、對抗自由基。因此,該研究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能獲得多通路改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但具體的作用機制則需要更多基礎研究來闡明。
[參考文獻]
[1]? Pop-Busui R,Boulton AJ,Feldman EL,et al.Diabetic neuropathy:A position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 Diabetes Care,2017,40(1):136-154.
[2]? 中華醫學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4-67.
[3]? Hirakawa Y,Tanaka T,Nangaku M.Mechanisms of metabolic memory and renal hypoxia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J].J Diabetes Investing,2017,8(3):261-271.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4-237.
[5]? Sun PC,Kuo CD,Chi LY,et al.Microcirculatory vasomotor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 Vasc Disres,2016, 10(3):270-276.
[6]? Tang Y,Li SL,Li SN,et al.Screening and isolation of potential lac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 from five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Soybean, Radix Pueraria, Flos Pueraria, Rhizoma Belamcandae,and Radix Astragali[J].J Sep Sci,2016,39(11):2043-2049.
[7]? 張華,邱鎮,李國轉,等.丹參( 凍干) 粉針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6):186-189.
[8]? 張玉,董文婷,霍金海,等.基于UPLC-Q-TOF-MS技術的廣地龍化學成分分析[J].中草藥,2017,48(2):252-262.
(收稿日期: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