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 葛正艷 印婉楸 王健

摘 要 2019年,南京市六合區被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正式命名為第一批“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六合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邁入了新的起點。基于此,介紹了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提出了建議與對策,為六合區鞏固創建成果,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建議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62
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是人們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護線”,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是當前重大的使命。
六合區位于南京市北郊,轄9個涉農街(鎮),是典型的農業大區。全區常年糧食種植面積約4.9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在2.7萬公頃左右;培育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35家,農地股份合作社達30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816家;全區農產品獲省、市名牌認證16個,“三品”認證215個,是南京市名副其實的菜籃子和米糧倉。六合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2019年2月,六合區成功通過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的核查驗收,被評為“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六合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
1 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情況
1.1 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基本建成
六合區下轄的9個涉農街(鎮)都成立了農技服務中心,中心配套有農產品檢測室,可以做基本的定性分析,社區進行網格化管理,選聘了基層協管人員,負責片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對多個規模以上的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配備了農藥殘留定性速測儀,確保農產品不出田就能進行初步檢測[1]。
1.2 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通過“雙認證”
南京市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成立于2012年,實驗室面積共1 081 m2,實驗環境良好,檢測設備齊全,擁有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主要檢驗儀器設備有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質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熒光光度計等90多臺套。檢測中心嚴格按照《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編制了質量體系文件,并于2015年取得了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雙認證”證書,2018年7月又通過了“雙認證”的復評審。目前,檢測參數共33個,涉及有機磷、有機氯、吡蟲啉和多聚磷,基本包含了市面流通的農作物用藥,為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1.3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產品監測體系
為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六合區農業農村局嚴格執行例行檢測與監督抽檢相結合的抽檢方式。2019年初,六合區農業農村局制定下發《2019年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方案》,抽檢對象包含了全區規模種植業生產基地、現代農業園區、通過認證的“三品”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50余家單位,監測的對象是當季生產量和消費量較大的蔬菜瓜果,如番茄、辣椒、蕹菜、水芹等。節假日、高溫季節和重大社會活動期間,區農業農村局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工作小組,由質量科牽頭,執法隊大隊、農業科、檢測中心等科室聯合行動,對生鮮乳、蔬菜果品及農資店進行監督抽檢,力保關鍵時節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
2 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滯后
1)人員不足。全區現有區級監管員57人、街鎮監管員60人、街鎮協管員93人[2],但各個街鎮監管員和村級協管員大多都是兼職,還有很多其他工作,經常因各類工作調動,導致監管人員流動性大、檢測技術能力薄弱。2)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是一項范圍廣、數量大、前端長、鏈接多、對象復雜的工作,需要高水平的人員和檢測手段,但因缺少相應的工作專項資金及補貼,所需的監督檢查、檢測技術、理論政策等相關培訓不到位,這些原因造成基層監管人員工作專業技能不強,履職不充分、不主動,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團隊亟需補充和提升。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完善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的環節繁多,包括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其監管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協作完成(如表1)。這無形中增加了監管的難度,降低了監管的效率,不僅對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還使生產者以及經營者的負擔更加沉重,降低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2.3 大眾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不足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感知不同于其他安全,一般安全風險可以通過顏色、渾濁度、氣味等方式進行辨別,引起重視。但是農產品安全風險,如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無法通過直接的感知來判別,面對未知的風險,由于大眾個體間的差異,會有不同的認知:1)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種菜、養魚、畜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沒有必要杞人憂天,自尋煩惱;2)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零風險”,認為“有殘留有危害”。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需要經過種植、采摘、運輸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引入未知的風險,零風險是不存在的[3]。蔬菜水果上面噴灑農藥是正常的,農藥殘留是客觀存在的。農藥也分為禁用和限用,禁用農藥是不允許使用的,限用農藥只要過了安全間隔期,藥物殘留沒有超過國家的限量標準,對人體就沒有危害。
3 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對策
3.1 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提升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一項面向一線的、長期性的工作,建立一支穩定且技術過硬的監管隊伍是重中之重。1)嚴格落實“三定一考核”(定人員、定對象、定目標和業績考核)制度,在街鎮通過人才引進模式,招錄一批檢測或農學專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在社區(村)層面,實行網格化管理,就地選聘基層協管人員,制定協管員崗位績效管理辦法,將考評結果與其工作報酬、職位晉升掛鉤,實施“崗前培訓、職責清晰、統一考評”的協管員管理模式,既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待遇,也調動了基層監管人員工作積極性。2)繼續加大檢測培訓力度,積極參與省市檢測機構和農業院校舉辦的專業人員提升培訓班、質檢專業知識宣傳講座等培訓,了解農產品檢測行業的最新動態,掌握檢測的最新技巧。對街鎮檢測專員每個季度開展不少于一次集中培訓,促進基層檢測人員水平不斷提升。
3.2 多部門聯動,確定農業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體地位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由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質監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和機構共同監管,但這不僅沒有發揮出1+1>2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交叉管理、互相推諉等問題。因此,應按照“區政府統一領導、農業農村局牽頭、多部門聯合行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總方針,明確農業農村局在監管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理順權責清單,信息互通共享,既有效地規避各自為政所帶來的多重用工問題,又可以使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每一步都能可追溯。各級農業部門也應明確自身定位,嚴格執行“一把手”負責制,成立農產品安全管理小組,建立健全區、街鎮、社區(村)三級監管體系,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的全程監管。
3.3 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大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水平
組織街鎮、社區開展“3·15”消費者權益日、“農業科技下鄉”“食品安全行”“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一系列活動,利用活動平臺,大力宣傳普及《農業法》《食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用農產品消費健康科學面對面》等法規政策,增強廣大群眾正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充分利用“12316三農信息服務”短信、農技耘APP、微信公眾號、農林信息網等媒體網絡平臺,大力宣傳農業法律法規,普及農產品安全知識,協調主流權威媒體積極宣傳報道正面典型,曝光違法案件,不斷提高生產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1] 崔馨予,單俊杰,李云,等.大荔縣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23):234,250.
[2] 耿建云,徐敏,金立強,等.南京市六合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5):107-108.
[3] 肖放.新時代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形勢與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9(1):3-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