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王現石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力量源泉,而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培養則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層面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文化自信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深入剖析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根據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給出可行的、實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以此實現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目標。
關鍵詞: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011—02
能夠長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不是窮兵黷武,而是先進的文化。在西方文化意識形態的沖擊下,大學生更應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革命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強文化自信。
一、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中華傳統文化從內容特質、國際影響等方面都彰顯著獨特魅力,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恒久地學習、培養文化自信具有其深遠的時代價值。當代中國大學生是發揚與傳承中華文化的主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在四個自信中,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就是文化自信。在習總書記看來,文化自信是深厚且廣泛的自信,也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更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點與軟實力的體現。研究如何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豐富我國當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體系,通過對文化自信理論基礎的解讀,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文化自信的內核和文化自信的價值內涵,在此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深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論體系。
在當今中國的發展之路上,培養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的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傳承中華文化,發揚本國優秀文化與歷史任重道遠,這是自覺繼承和保護優秀的民族的歷史和傳統、繼承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觀念的反思與發展、創新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相互作用,能夠使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當今世界形勢復雜,堅持文化自信,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能夠讓國家的力量得以匯聚,信念得以凝聚。在堅定的文化自信上,我國的各項事業能夠穩定且長久不斷地發展。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問題的現狀與分析
1.對傳統文化內涵理解不深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第四個自信”的時代意義與思想內涵。在哲學社會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這進一步確立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在國家大力宣傳文化自信的形勢下,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棟梁、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應當積極了解學習中華優良文化,并加以宣揚與傳承。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多數存在著對中華文化的狹隘理解,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普遍思維是漠視批判,即認識過于片面;同時對于中華文化在當代的價值與意義認識不夠。中華文化歷經千年沉淀,是思想的交匯與融合,包含著我國人民的精神追求,是當代中國得以實現偉大復興的前提與根基。中華優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為人處世的智慧,但由于當代大學生普遍抵觸中華文化,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2.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近年來,各國文化交流密切,網絡的便利也不斷拓寬大學生的視野,一方面,西方文化帶給青年們新鮮感,并使當代大學生增進了與全球文化的聯系;另一方面,過度地接收外來文化也帶來了不小的弊端:西方媒體利用網絡傳播其價值觀與世界觀。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新聞信息、了解國家事件、了解各種知識的主要途徑和重要途徑,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互聯網上的信息都是良莠不齊的。西方國家也善于利用互聯網傳播其文化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原有的觀念,對其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從而使其喪失本國的文化自信轉而崇尚西方的文化觀念。
西方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載體,在多個方面影響著當代青年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固然,西方文化帶給學生不同的文化體驗與文化視野,然而,在當前新時代大學生文化教育建設的路途中,辯證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是必要的。首先在價值觀方面,更加強調“利己主義”。近年來正不斷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這些西方主義思潮正逐漸淡化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與主流文化意識形態;其次是政治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個人英雄主義、普世價值、虛無主義也嚴重地影響了當代學生政治觀的構建。
3.對課堂理論學習缺乏興趣
當前大學生對于思政課堂學習普遍存在不積極、不認真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從內因、外因兩方面分析:首先,根據走訪調查了解到,部分大學生學習仍停留在為了考試而學習上,沒有考慮設立適合自身的學習目標,甚至有一些學生認為思政課堂的理論學習對未來的就業是沒有用處的,從而將學習目的錯誤地定位在就業工作上。這導致一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興趣,有個別學生認為自身學習能力不強,缺乏學習與理解知識的能力。因此,有效地引導學生,調整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自信心是重要的。
其次,在高校教育中,中華文化的教育尚未受到重視,雖然現在多數高校都有設立人文課程,但也只是作為選修課提供給感興趣的學生學習,且課程設計較為單一,內容也較為單薄,這也制約著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興趣。因此,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勢在必行。
三、培養文化自信的教育對策
1.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資訊、社會輿論都是通過網絡空間傳遞給人們,人們也是通過網絡實時獲取各類信息。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網絡教學是極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把握住網絡空間的話語權,才能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當前,互聯網的普及率已達到93%,對于作為建設中國的棟梁之材與時代先鋒的大學生來說,網絡早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空間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領域之一,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改變原有的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網絡教學的開展要明確其定位。一直以來,網絡教學是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與擴展內容出現的,這樣的教學定位無疑使網絡教學不被學生重視,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教學應和課堂教學一樣,成為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這樣,網絡教學才能發揮其特性,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被學生接受。特別是在文化自信的教育中,網絡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擔當與責任,從而建立文化自豪感,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
網絡教學的擴展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質量,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結合有利于實施雙向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在原有的思政課堂中,教師很難與每一個學生進行交流,而網絡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實現雙向教學。通過人機交互之間的及時、高質量的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2.營造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是大學校園精神文明的源泉,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環境體現著高校的核心價值與主要競爭力,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關系到高校的價值與發展,更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息息相關。校園文化環境若不能有效地營造與拓展,那么面向學生的思政教育將難以進行。在文化自信領域,校園文化的拓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樹立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思想路線,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思想,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創新校園文化路線,使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雙管齊下、多措并舉的創新路線。
其次,構建文化活動的良好氛圍,以校報、校電臺為主平臺,大力宣傳中華優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低俗、媚俗文化予以批判,正向地引導學生的文化思想。
最后,著重建設校園周邊環境。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容小覷,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有營造一個好的校園環境,才能培養出思想健康向上、文化自信的學生。一方面,學校可以結合當地街道、社區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而學生也能夠在這些社會實踐中鍛煉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元素,創建出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景觀。例如,布置文化墻、定期制作文化主題板報、組織校園書法比賽等方式,營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3.推動黨團文化建設
大學黨團文化建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起到良好的領導作用,通過拓展黨團文化建設,使學生們主動學習中華文化,為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大學生在思想上作出正確的指引。首先,應當培養優秀的學生組織管理者,重視學生干部的素質培養和思想政治品德修養,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反饋;其次,是組織各種黨團文化活動,著重在參與性上做探索,吸引學生加入活動,如在學生公寓可以組織公寓文化日,組織黨團知識競賽,定期舉辦校園電影節、藝術節,在活動中大力宣傳民族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達到黨團文化建設的目的。同時,由專業教師參與活動指導,使黨團文化建設活動整體規劃和布局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趙付科,孫道壯.習近平文化自信觀論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6(5).
[2] 陳一收.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7).
[3] 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6(10).
[4] 葉欣.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5] 張偉.影響與規避:西方文化滲透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5(34).
[6] 邵雅利.大學生思政課學習倦怠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34).
[7] 姬立玲.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 (10).
[8] 陳瑋.優化黨團建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現代職業教育,2017 (24).
[9] 韓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教育研究[D].吉林大學,201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