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琦
【摘要】力學知識放在了高中物理課本的開篇,充分彰顯出力學在基礎物理科學的重要地位。有效掌握力學知識,一方面可以為其他幾個部分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力學部分指導學生積攢有益的學習經驗,后續的學習推進將會更加順暢。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之下要求學生具備自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因此教師在高一物理力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入手,將力學學習與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推進力學教學高效化。
【關鍵詞】高一? 力學? 核心素養? 生活化
【課題項目】本文為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2019年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一力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2019]PLG413)。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28-02
一、高一力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初入高中很多學生的心態還沒有調整好,較快的學習節奏、繁重的學習任務極易讓學生吃不消,而高中物理的開篇就是需要學生系統掌握的力學知識,因此協調好教學任務分配并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需要揣摩的一個關鍵。力學知識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從學生、教師和教學三個方面來分析都非常必要:
首先,可以顯著降低學生的知識學習難度。力學章節的很多知識設計諸多原理和定律,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記憶難度不是很高,但是如果想要學生透徹理解并靈活運用則非常困難,教學生活化的開展可以更加接近學生的心理認知,使學生對力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加通俗形象,尤其是對于其中的一些影響因素、限定條件等的理解可以更加準確。
其次,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推進課堂教學。從初中階段開始,學生在課堂上就不同程度存在沉默現象,一方面是因為對知識不夠理解,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師生互動的切入點不好把握。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可以有效拉近師生距離,方便高效開展課堂互動,使整個課堂氣氛更加熱烈,整個課堂節奏的推進更加高效有序。
第三,有助于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探究的穩定興趣。核心素養理念之下的有效教學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當前的學習,更需要從長遠性發展的角度,培養學生對學科本身的穩定性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的開展為學生學習探究提供了溫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投入學習探究,發展學生良好的科學品格。
二、高一力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對策
1.細致入微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力學知識學習資源
在物理力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常在課堂上發出恍然大悟的呼聲,這就是觸動學生心底積極思考的一個有效切入點。高中階段涉及的所有力學知識,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廣泛尋得它的蹤影,其中很多都是學生們親身經歷過的,但是由于很細微、很常見,所以常常被大家所忽視。在力學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從細微之處入手,對物理展開思考,這不僅有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更可以教會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和實踐物理,汲取知識精華,更正錯誤觀點,完善學科思維。
以“摩擦力”這個知識點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以最簡單的“走路”為引子,結合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們詳細分解走路過程中人體都受到哪些外力,哪些外力提供了阻力,摩擦力存在的方向、作用形式等。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很多學生單純認為走路就是因為我們腿往前邁就促成了,對于不同方向力的作用形式完全沒有展開思考,結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們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受力方向等知識有了新的認知。同時結合這個生活案例,有的學生主動就聯想到了在冰面行進的過程中,即使我們邁的是與在地面同樣的步幅,但是走路的過程中明顯更加吃力。與此類似的事例還有非常多,以此為引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在課堂上主動分享個人生活感悟,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再著重講解,就可以教會學生細致入微思考生活中的力學知識學習資源。
2.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創新思維設計實驗探究思考
高中階段很多知識單純通過理論講解,學生們理解起來并不非常到位,但是如果輔以生動的學科實驗,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調動,同時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可以獲得更好發展。物理核心素養落實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也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讓學生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思維能力。高一力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課本涉及的實驗資源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就可以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入手,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開展一些簡單的創新性實驗。
以“圓周運動”部分為例,課本涉及的實驗只有一個,但是這部分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尤其是其中涉及的運動軌跡、向心力、頂點等的知識,在電荷運動部分也多有涉及,如果這個部分掌握不好,到后面學習的時候學生更加跟不上進度。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單純從知識點講解的角度來展開教學,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非常枯燥,能夠深刻記憶的知識點也非常有限。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微視頻演示,從一些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來導入課程,如:轉到的鐘表、摩天輪、過山車、有趣的轉圈玩具等。結合這些畫面先把學生們需要區別記憶的知識點清晰講解,使學生在頭腦中對圓周運動形成初步認知。接著,在勻速圓周運動部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結合實驗室器材、生活中的常見物品或自制器材等,涉及一個勻速圓周運動展示實驗。這類開放性實驗的開展,給了學生很大的創造空間。譬如在課堂上有個學生把一輛玩具小汽車放入圓形軌道,為大家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了圓周運動。
在學生們實驗展示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再次把學生的思維拉回課堂。還是從這個玩具入手,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維持圓周運動的力來自哪里?學生們紛紛回答電池驅動力;接著我把軌道移開,再把小車放回原地,小車開始走直線。我又問學生,電池驅動力還在,為什么圓周運動不能繼續,至此學生們對“向心力”這個概念開始新一輪的探究。
3.邏輯與對比以科學探究化解學生學習中的認知沖突
力學課堂上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鮮明的例子,這些例子有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如前面提到的摩擦力的例子,還有一些則會與學生的原有認知存在一些偏差,甚至還會出現完全對立或矛盾的結論,針對這部分生活化教學資源,教師更需要合理挖掘和利用,通過理性的邏輯和認知對比,幫助學生化解認知沖突,完善科學探究與理論認知。
如在“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知識學習時,按照課本理論物體下落的速度只與物體所處高度有關,與物體本身質量沒有任何關系。對于這個結論很多學生都持有懷疑的態度,羽毛下落的速度那么慢,跟鐵塊從同一個位置降落,速度肯定不一樣。在課堂上我就肯定了學生的這個觀點:對!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這樣。學生們更加疑惑教材內容的真實性,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資源,為學生清晰展示理想狀態下的物理模型與生活狀態下的真實實驗的差別。指導學生從理性的角度認知,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并向學生解釋生活中空氣阻力的存在。這樣從正反對比的角度來教學,不僅幫助學生化解了認知沖突,還教會了他們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
結語:
在高一物理力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從生活中尋找直觀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內知識,又需要帶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結合生活實踐開展創新性實驗,豐富課內學習過程,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從一些具體的有認知沖突的問題入手,教會學生更加全面的看待物理研究,指導學生樹立物理的科學態度與責任,全面認知物理觀念。
參考文獻:
[1]管靈國.淺析高中物理力學核心概念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7(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