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平
摘 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應該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深入思考,要用新時代的價值觀重新審視我國傳統節日中的經典文化,并以此為紐帶讓幼兒從小就開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在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氛圍中,促進幼兒的社會性情感發展,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并讓幼兒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文章對傳統節日文化對幼兒社會性情感教育途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幼兒教育;社會性;情感教育;弘揚;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5-0070-02
傳統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積累、一種傳承,這種文化內涵必須要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這對他們的成長以及未來發展大有裨益。這些以活動為載體的傳統節日具有非常強的活動性和代表性,蘊含豐富的情感,如喜氣洋洋的春節、祭奠感懷的清明節、團圓融合的中秋節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寓意,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
一、利用傳統節日培養幼兒社會性情感的意義
1.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能讓幼兒的行為、情感以及認知共同發展,在幫助幼兒了解社會、民族習俗以及社會禮儀規范的同時,還能通過一些基本活動,啟迪幼兒智慧,鍛煉幼兒體魄。在活動中,幼兒通過相互交流,能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得到更好的社會性發展。幼兒通過感知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能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以及各地不同的習俗和禮儀。幼兒在深入文化背景的同時,還能了解更多的英雄事跡,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因此,從小培養幼兒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對幼兒是一種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情感引領,能讓幼兒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2.有利于愛國情感的滲透
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雖然屈原生活的年代在兩千多年前,距離現在十分遙遠,但是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影像資料再現故事發生的情境,讓幼兒們更好地了解屈原的事跡,感受他的愛國情懷,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非常有效且可行的教育方法,是對幼兒情感發展進行的積極引導。清明節更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是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時機。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瞻仰英雄紀念碑,為烈士掃墓。這些英雄烈士有的是為新中國的誕生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是為國家的和平安寧壯烈犧牲。肅立在紀念碑前,聽著英雄烈士的故事,幼兒們會被他們這種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心靈會受到強烈震撼,愛國情感會油然而生。
二、選擇適當的傳統節日開展社會性情感教育
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雖然有一些節日已經有所變化,但基本都保留著原來的風貌,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俗,蘊含著人們豐富的情感。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選擇傳統節日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首先應從這些最具代表性的、幼兒們熟知的節日入手,從節日的整體感情基調出發,對人們在節日中的表現以及要傳達的情感進行介紹,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氛圍。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能夠與幼兒的社會性情感發展相結合,豐富幼兒的情感,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在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結合幼兒們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把節日活動開展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好地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例如,在中秋節,教師可以把幼兒家長邀請到幼兒園,與幼兒一起參加聯歡活動,讓幼兒們從中了解中秋節的風俗習慣。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通過活動的開展能夠把這種情感更好地表達出來。在重陽節,教師可帶領幼兒們到敬老院,和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一起過重陽節。教師可帶領幼兒們為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從小就學會關心他人,奉獻愛心,從而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促使他們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在元宵節,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一些活動,如讓幼兒們進行歌舞表演,或帶領幼兒們包元宵、看花燈、猜燈謎等。這些都是元宵節比較常見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們能夠感受到元宵節濃厚的節日氛圍,了解元宵節的風俗習慣,體會到傳統節日帶來的快樂,從而對傳統節日文化更加熱愛。
三、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中國的傳統節日活動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集體共同參與,同時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利用傳統節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的社會性情感,教師一定要針對幼兒的年齡階段以及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并找到適當的切入點,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要讓這些活動更加貼近生活,帶有更多的游戲性和趣味性,才會使幼兒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在對待同一事物的時候,每個人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情感,所以培養幼兒社會性情感的方法也不需要完全相同,只要是有利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的,就都是有意義的。具體來說,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情感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1.環境熏陶
每個節日都有一定的節日氛圍,而這種節日氛圍只有通過對環境進行多種多樣的設置,才能營造出來。不同的節日,應該有不同的氛圍,因此,教師在對幼兒們進行節日教育時,就應該先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例如,在利用春節對幼兒進行教育時,教師可播放一些人們過春節時的視頻,讓幼兒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過春節時的不同習俗。這樣能讓幼兒們了解更多的節日文化,了解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緊密團結,生活幸福,國家繁榮昌盛。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們心情愉悅,情緒高漲,會更盼望春節的到來。教師和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可以說,這些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成長,讓幼兒不斷增長見識,積累生活經驗,進而從心底里產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2.情緒感染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朗誦的形式,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幼兒,從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例如,在介紹端午節的由來時,教師可以給幼兒們講述屈原的故事,以此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情感教育。在介紹春節的由來時,教師可以給幼兒講十二生肖的故事,以此感染幼兒,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春節。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節日氛圍,讓幼兒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傳統節日帶來的不同體驗,從而實現節日的教育功能。幼兒社會性情感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如果單獨依靠教師,教育效果就不會特別顯著,幼兒們就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節日氛圍。所以家長應配合教師,參與各種活動,這樣才能推動幼兒們社會性情感的形成。家長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在家長的幫助和陪伴下,孩子們才能更好地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接納傳統文化和傳承傳統文化。
總之,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情感與價值觀的體現,它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文化傳承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教師應該本著以幼兒發展為主的理念,更好地幫助幼兒增長見識,積累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社會性情感的發展,為幼兒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靳潔.基于傳統節日的幼兒親社會行為啟蒙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雷麗麗.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
[3]望歡.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09).
[4]李娜.幼兒園節日活動中社會教育的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
[5]黃磊.淺析傳統節日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J].貴州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