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華
【摘要】初中數學學科是當前初中階段學科教學中難度最大、最抽象的一門學科,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難免會覺得吃力。數學學科又是當前初中階段最為重要的科目,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通過探究,意識到將數學文化融合到初中數學課堂中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數學學科教學存在的障礙。
【關鍵詞】數學文化?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162-02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階段應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推進數學學科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在這樣的形勢下,數學文化融入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成為當前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內容。對于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簡要探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數學文化的積極意義,探究推進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簡要分析數學文化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學科的理解,了解數學學科與社會的聯系。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有關的數學文化背景時,結合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知識與有關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而能夠加強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蘊藏在數學學科中的獨特內涵,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科并不只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中更有與社會相聯系的成分。通過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讓學生轉變對待數學的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將數學文化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引入數學文化的內容,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一定的數學文化背景下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相關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幫助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和探究。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判斷能力,推動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觀念,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健全的精神品格。從而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后,將數學文化內容融入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推進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將數學文化內容融入到數學課堂中,能夠有效地推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更新,能夠激發數學文化的推動作用,豐富數學課堂的內涵,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推進教師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新的數學教學內容,推動教師創新教學策略,有效地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二、推進初中數學課堂融合數學文化內容的具體策略分析
首先,可以在講解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引入數學文化的發展歷史,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是十分抽象化的,學生很難進行理解,將數學文化內容融合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轉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化抽象為具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是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一個追求目標。如何能夠實現數學知識的形象化呢?數學知識和定理一定是產生于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的,一定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當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概述相關的故事內容,進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公式定理的印象,幫助學生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黃金分割”這一教學課程中,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黃金分割的意義和進行實際運用,掌握黃金分割點進行實際操作。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向同學們介紹有關建筑設計和藝術展品中對黃金分割的應用,例如維納斯女神的整體比例等等,讓學生能夠實際、形象的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又能夠提升課堂效率,推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另外,進行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注重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文化的意義,從而探究相關數學知識的聯系。因此,在教師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應當從多種文化的角度來分析,某一數學知識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相關數學知識的聯系。從而推動學生把握數學的本質和規律,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能力的提升。例如勾股定理教學,教師不能將這一定理當作教學的最終任務,而是要注重通過這一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和思維邏輯,引導學生探求數學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講到中國趙爽的弦圖,還要涉及到畢達哥拉斯和加菲爾德等數學家的有關定理,讓學生通過多樣的證明方法,進行勾股定理的學習,從而有效地把握這些事物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陽.數學文化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46.
[2]王昌桂.基于數學文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1):131.
[3]王新宇.基于數學文化視角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7(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