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關鍵詞:立德樹人;校園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大部分。物質文化內容涵蓋多項物質載體,包括:校園環境、整體格局、人文景觀與文化設施,這也是促進校園文化物質內容的基礎;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關鍵內容,涉及因素包括校風、學校傳統、禮儀規范、人際關系等,展現了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與本質特征,能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研究的校園文化實質都體現在校園的教育體系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現的價值取向得到學校與全體教職工的認同,而這個價值取向的“魂”就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一、立德樹人是我們黨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時代回答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永恒立題和根本問題。“立德”,立:樹立。德:德業。“立德”即樹立德業。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樹人”,是人才、培養人才的意思。出處:《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立德樹人”以德育為基礎,對于“德為才之帥”而言,“德”作為做人的根本,也是人成長的根基。“立德樹人”引導人們注重培育學生的完善人格。教育作為塑造人靈魂的偉大事業;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品格,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
“立德樹人”要求我們致力于“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作為一種培養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業,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求和期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發展,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學校應盡快創設促進人民發展的教育體系。立德樹人,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之源
遵循教育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入國民教育體系期間,提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前面四點屬于實現國家價值的目標,中間四點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作為中國公民,應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設置成道德規范。
自2017年以來,國家領導人強調,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應立足于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注重教育活動、實踐指導、制度設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觀的價值,引導國民教育、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產品的引導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社會發展中,使其轉化成人民的情感認同與行為習慣模式。
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從小關注,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堅持標準,將“立德樹人”設置為根本任務,通過核心主義價值觀協調于國民教育總規劃后,使育人平臺涵蓋課堂教學、社會實踐與校園文化幾個要素,高效搭建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加強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將重點設置為誠信建設,在品德教育的加強中來實現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熏陶、文化教育功能被引入民族傳統節日體系中,當節日文化內涵逐漸豐富后,可以定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活動。在革命傳統教育體系中弘揚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培育有時代感的社會主義新人。
三、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是校園文化建設文化之源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具有上下幾千年,內涵中展現了傳統圣賢文化的博大與精神,被譽為世界文化體系中的精髓。人類智慧的寶藏。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典型代表之一,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是最好的人學思想,將做人的根本規律作為揭示,也涉及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元素。儒家認為教育的根本是修養德行。中國古人經過觀察自然界社會人倫關系,提出了一個一以貫之的道德價值觀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確立了一個做人的道德價值取向。這種儒家學說的修身養性,儒君雅士的行為準則,是我們中華兒女和教育工作者傳承和弘揚的精神食糧。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用物質文化的載體教育學生。對學生道德價值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在義教均衡驗收活動中在這方面做了好多文化載體,傳承經典,在校園精神文化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編寫了校本教材《思想品德教育讀本》并在全校每天早讀課開展二十分鐘誦讀經典活動,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形式:感恩節、禮儀節、藝術節、讀書節。加強學生品德教育,并開展多種競技競賽活動形式:詩歌朗誦會、文藝成果節目比賽、體育運動會,加強學生德智體能多項培養,讓學生切實感悟,健康成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劃課題《“立德樹人”實踐策略研究——校園文化建設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實踐策略》(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