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曉春
摘 要:體育是中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簡單的“運動”現在已經被“運動與健康”所取代,而“運動與健康”中的健美操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基礎上的一種體育活動,是發展人體綜合素質的理想運動。
關鍵詞:中學體育;健美操;教學現狀
中學體育課程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義務課程之一。在體育教學中,通過適當的科學體育鍛煉,達到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體質的教學目標。它也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與健康”新課中,有氧運動是以人為本、健康至上的體育鍛煉形式,充分體現了體育與健康的融合。健美操不僅具有有氧運動的功能,而且具有柔韌性、協調性和敏感性。可以說,健美操是發展人體綜合素質的理想運動,能夠滿足現代生活節奏的需要。
一、盡早開設健美操課,擴大健美操普及率
《體育與健康》課程大綱中設置了健美操課程,但沒有規定設置健美操課程的年齡組。據調查,超過一半的學生喜歡有氧運動,這表明有氧運動在中學生中很流行。但是,現在好多中學沒有開設健美操的教學,說明全校健美操發展不樂觀,普及率不高。根據運動學規律,中學階段是骨骼發育的高峰期和敏感期,建議中學生應主要提高協調性和敏感性,進行速度和力量的運動。根據中學生身體發展的特點,健美操更適合從初中階段開展。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加專業教師
一般來說,青年體育教師隊伍的學習能力和體質較好,對健美操知識和技能的了解較多,可以更好地促進健美操在學校的發展,但健美操專業教師的數量卻不能滿足學校開展健美操教學的需要。其他體育專業教師也有健美操教學,因此交叉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是學校教學活動的重點,專業教師的短缺直接影響到健美操教學活動的開展和課外健美操活動的指導,學校應適當增加專業健美操教師的數量,以滿足健美操教學的需要,使教師專業與所教專業保持一致,避免跨學科教學。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
三、統一教材,規范教學內容
通過教師選擇教材的形式,可以呈現出豐富的健美操教學內容,但教材的不一致性也使學生無法系統地接受健美操知識。學生的學習效果存在差異,在評價教學時設置評價標準是不可取的。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是實現教學任務的基礎。健美操課程標準應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根據當代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身心特點,編制適合他們的健美操教材內容。學校一定要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編制校本課程,使學校健美操教學系統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于剛上中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動作簡單、音樂節奏慢的流行健美操。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選擇難度較大、節奏快、新穎的內容,如啦啦隊等。漸漸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戰感,他們對有氧運動的興趣將越來越濃厚。
四、改進評價內容,增加評價方法
教學評價不僅能反映學生對健美操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目前,學校的主要考核內容包括身體素質、整套動作、理論知識和自編程序,這些內容相對完善,但教師在選擇考核內容時往往會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兩個,這種評價不夠客觀,因為學生在不同方面存在個體差異,表現出的優秀程度有差別,學校要綜合多種評估內容,增加學生的課外參與,使之更加全面、客觀,這樣也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健美操活動。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還可以增加家長評價和小組評價,使學生得到更全面、更客觀的評價。
健美操課程的評價內容大致可分為體能評價、成套動作評價、理論知識評價和自編動作評價。少數教師選擇幾種考核內容進行考核,但多數教師采用單一考核方式,一個內容進行評價,從而導致評價結果不夠客觀。評價方法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選擇了教師進行評價,有的教師選擇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體育教學中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僅僅選擇其中一個還不夠全面。
五、充分利用現有設備
調查發現,中學有專業場地和基本設備,這些設施配備有氧健身操,但通過與在校學生的交流,發現專業健美操場地一般不向學生開放,只向校隊培訓或開放課開放。教師的課堂大多在室外塑膠場地、籃球場或室內羽毛球場,學校提供的場地不能滿足學生正常開展課外健美操活動,而場地和器材直接影響到健美操教學的開展、課外健美操活動的開展。所以學校一定要增加一定數量的健美操場地和器材,以滿足健美操教學的需要,開展課外健美操活動,或向學生開放現有場地和器材,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和器材,標準場地和充足的器材,可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基礎課程改革綱要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繼出臺,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最基本的變化,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終身體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健美操是一種集體操、舞蹈、音樂于一體的體育運動,它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已成為學校體育、課外活動和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馬艷芬.認知健美操的健身健心價值以更好地進行教學[J].甘肅科技,201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