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生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教育應該以學生自主為主,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讓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的知識、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原有的教學進行改革,在實踐中學習、創造、發展,才能適應新課程指導下的初中數學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這幾年來,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的教材都隨著新課程改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研究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策略,還應該研究怎樣激發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初中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變化,需要數學教師與時俱進地了解學生的現狀,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才能行之有效。學校教學要讓學生改變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些問題迫在眉睫,是每位教師都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現在普遍初中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習效率低下,在課堂教學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呈現出機械地聽課、做練習題,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薄弱,在課堂中,不善于提出問題、也不能夠主動分析問題,更不能獨立解決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課堂自由發揮能力,也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如果仍舊在教學上執迷不悟,那么,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的教學方式必須變革,在教學中要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我國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提出問題”是我國數學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學生比較習慣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給出現成的答案,大多數的學生思維比較懶惰。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讓學生試著去發現問題,學生有什么想法都要及時提出來,說錯了也沒有關系。提出問題就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全面和諧發展
傳統的數學課程過分注重數學知識的灌輸,學生的情感培養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事實上,“情感教育”比單純的“灌輸知識”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它關系到數學課堂中素質教育的培養,改革后的課堂應該始終貫穿素質教育方針,應該是素質教育的課堂。只有教師在教學中實行素質教育路線,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數學課程的內容要包括“過程”
數學課程要朝著發現數學概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發展,數學課程的內容應該是跟現實生活相結合,課堂的問題應該是有意義和具有挑戰性的,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分析和實踐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學課程內容只有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索”活動,才能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和與同學交流,能夠將知識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從而豐富學習經驗。
(四)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
傳統的數學課程體系大部分是嚴格按照學科邏輯展開的,不太注重屬于學生自己的經驗。學習數學,應該是建立在喜歡和好奇心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考出好分數或者升學。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數學的時候,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知識出發,讓數學背景包括在學生數學的場景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數學知識跟實際聯系在一起,那么,在解答問題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地迎刃而解,也能使學生的知識學以致用。
(五)通過數學促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合作
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以被動接受為主。具體表現為:教學應該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很少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來獲取知識。在課堂上,教學活動中,教師存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情況,完全忽略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可以設置懸念,提出問題,讓學生自由結組,去思考、交流和探究。通過小組的合作協作共同解決問題,最后達成統一。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還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也提高了我們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課程改革是教育領域艱巨而繁重的任務,是一場全新的變革。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積極響應新課程的理念,努力探討教育教學新方法,在課堂上時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師生共同書寫改革浪潮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馬玉嬌.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
[2]陳虹.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重要性[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