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順明
摘 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此時,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信息化的使用讓人們感受到了極大的便利,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捷性,同時也促進了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微課;初中化學;應用
一、微課的概念
所謂微課,就是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指導下,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視頻記錄教學活動中的知識點和重點難點,這種方式能夠將教師教學的全過程都記錄下來。微課的特點就是主題突出,內容鮮明,一節視頻課程只持續十分鐘左右,雖然短暫但完整地記錄了教師強調的知識重點,凸顯了微課的實用性,被廣泛運用于中小學教學中。
二、利用微課教學的優點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微課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獨特的教學方式,它是以視頻為承載來完成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通過制作教學視頻將教學重點、難點涵蓋其中。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相比于教師單純的教授課堂,繪聲繪色的教學視頻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課對學生更具吸引力,能夠很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學校中,學生要完成大量的課程,所以無法保證在每一節課每一分鐘都集中注意力,而微課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微課的時間只有十分鐘左右,但涵蓋了所有的重點難點,學生只要在微課中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聽課狀態,就可以基本掌握這節課程。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集中注意力,且時間不會太長,能夠很好地進入學習狀態。
(三)有利于重復學習
就拿初中化學舉例子,學生要記住很多現象,不僅如此,還要明白基本原理才能完成記憶,而課堂時間有限,當課容量太大,老師必須進行取舍時,實驗過程就成了犧牲品,學生沒有看到實驗現象,化學反應就變得非常抽象,嚴重影響了化學課程的學習效果。但是微課則不同,這些以往必須在課堂上教授的重點難點,學生可以將微課視頻放在課后重復學習,當實驗步驟搞不懂時,微課視頻可重復學習,加深理解記憶,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
三、微課在化學課堂之中的應用分析
(一)學生通過微課自主地學習化學知識
微課在輔助學生自主學習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學科內容相對簡單時,學生可以利用課前或課后時間自主學習教學內容,但化學這一學科是個例外,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難度較大,但是微課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α粒子轟擊金箔”這一實驗,在課堂上教師無法展示這一復雜實驗過程,但是卻可以把粒子對金原子的影響展示出來,也可以展示經典的盧瑟福實驗,教師可以在視頻展示的同時進行知識講解。這部分化學知識不太容易理解,倘若僅僅是短暫的課堂,學生難以掌握這一化學實驗原理,但教師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將實驗視頻與知識講解展示給學生,學生在課后可進行反復觀看學習,從而慢慢理解消化實驗內容,掌握化學原理。
(二)將微課運用到多個教學環節中
與其他新型授課形式不同,微課的優勢非常突出,可以被靈活地運用于多個教學環節中,在課前導入階段,微課的使用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關注,教師通過微課將生活中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現象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化學知識來解釋,在無形中學生就對新的化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化學公式與化學原理的記憶至關重要,而這部分內容的難度也相對較高,所以教師在微課中將化學重點、難點講解出來,有效地分化了化學教學內容。在后期的復習中,學生反復觀看微課視頻來使復習思路清晰化,讓微課在化學復習中發揮重要作用。總而言之,微課可以運用到多個化學教學活動中。
(三)其他應用方式分析
將微課運用到初中化學翻轉課堂教學中,微課的靈活性顯露無遺,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自主安排,并將化學課堂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從而使教師做出調整,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進行《金屬的化學性質》這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微課視頻的內容有選擇地進行制作,通過微課分別展示金屬鎂Mg、鋁Al、鐵Fe、銅Cu與氧氣的化學反應,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對比活潑金屬與氧氣反應的異同,從而拋開置換反應的表象看實質,來對比金屬的活潑型。將微課運用到發展課堂教學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探究能力,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了將微課運用到化學教學活動中的實際情況。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已經走入了多個學科的課堂中,微課的運用有效地縮短了課程的講解時間,讓重點難點突出,讓授課時間不再清晰,因為視頻可以被記錄,學生拿到微課視頻后,可以在課下反復學習,彌補化學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對于化學教學而言,實驗課程必不可少,但由于受到課堂時間的限制,許多化學實驗在化學課堂中被舍棄,微課的出現彌補了實驗課程的不足,進一步完善了化學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翠華,李晨昭.基于文獻的微課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35(1):105-110.
[2]姚亮發,張明月,楊毅明.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以“原子的構成”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3):6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