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奮清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提出,以開展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把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中的重點,積極地探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基于此,通過對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化學課堂;教學策略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模式及教學理念都隨之發生了變化,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給予了高度重視,各教師也積極響應教育部及學校的號召把核心素養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積極探尋如何在對學科知識教學的同時滲透進核心素養[1]。對于初中化學學科教學而言,教師首先需要以化學教學核心知識作為教學的基礎任務,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與科學的思想品質,作為學生未來長遠發展的驅動力。幫助學生以正確的心態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合作的意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提升學科知識素養的目的。
一、重視學科基礎知識教學
1.重視學生對化學概念的掌握
在學習化學課程中,化學概念可以說是學習的基石,在教學生學習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激發學生充分理解到概念的內涵,因為概念是學習整個化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化學學習的一條重要的道路[2]。在研究化學概念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人為本,始終把學生放在課堂中心,著眼于學生的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能力培養,關注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再現概念形成的過程,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能力。
2.著眼于化學規律的探究
化學規律的教學工作是化學課堂的“靈魂”,因此在初中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僅要重視研究化學學習過程中的規律,還要學會運用化學規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總結化學規律的知識重現,引導學生向前人發現總結規律的方式方法學習,通過尋找化學規律來激發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好奇心,使得他們愛上學習化學,進而愛上化學學科,向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學習,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助力。
3.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實驗,培養實踐能力
初中化學是一門需要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做化學實驗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3]。新課標下的課程改革也著重強調了化學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希望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學習態度以及科學的化學思維。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實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課堂實驗,一部分是課外實驗[4]。課堂實驗要求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課外實驗不做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行搭配興趣小組,自主設計實驗為主,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石。教師在實驗教學課程中,可以在課前根據課本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設計好的導學案,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演示,以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把平時覺得枯燥的化學知識展示出來,激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交流、討論,并在討論中進行總結、學習化學知識。
二、轉換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素養
1.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學
日常生活中處處是化學知識,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每個角落。教師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生活感知方面入手,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與化學息息相關。比如當教師在講解《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這節課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討論:你們知道油脂是什么嗎?他們就會想到生活中的比如豬油是不是屬于油脂呢?然后再問他們知道油脂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嗎?這些生活中的化學常識和他們認為枯燥的化學知識一旦結合起來了就變得有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還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也提升了他們對化學的親切感和學習熱情。
2.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新課標改革要求教師要不斷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專業的知識素養吸引學生了解化學知識;授課時,教師要能夠靈活地引經據典,語言要幽默風趣,把化學知識同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充分結合起來,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帶領學生在化學知識海洋中學習。
為了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從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準,把核心素養工作落到實處。重視初中化學課堂中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教育,并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地開展實踐活動,將核心素養培養滲透進學科知識教學當中,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天海.讓核心素養引領高中地理課堂[J].讀與寫(中旬),2016,13(6):322-323.
[2]趙勤修.高中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初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5):15-16,23.
[3]徐潤澤.注重核心素養 構建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2018(2):61.
[4]林瑞河.聚焦核心素養打造高效課堂[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