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摘 要:新課標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成為了語文教育的關注焦點,怎樣才能將此任務落實到位,更好地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完成教學任務呢?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去進行策略探究,結合小學人教版語文課程實際進行分析,希望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小學這個基礎教育階段當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整個學習架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層面來說,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注重核心素養,并且依據其制定相關教學任務,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教學致力于引導學生培養內涵型學識修養和文風意趣,徹底打破以往只關注知識點記憶背誦和運用的狀態,不僅拓展了深度和廣度,而且也更具學習趣味。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其核心素養是在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習慣與能力,除了提升學生本門學科的能力以外,也波及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如此一來,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不斷探究轉變教學觀念,也是語文教學上的一大進步。
一、拓展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重視字詞教學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字詞教學堪當第一要務,作為學生語言構建的關鍵環節,基于核心素養導向開展教學,是語文低年級教學階段的重點。新課標明確指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和積累能力,有效針對低年級階段學生進行語言教學。在低年級語文教學當中語言建構只要包含漢語拼音、漢字筆畫以及借助字典進行生詞查閱三項,語言運用主要圍繞詞組之間搭配和句子的整體表達兩個方面進行。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建構和運用,緊抓字詞教學,引導學生感知語文初級階段的強大魅力。無論是課堂上的精讀教學,還是課外閱讀知識拓展,都會遇到不同的生詞和句式,此刻教師緊抓基礎,引導學生識別字詞并理解句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葡萄溝》教學時,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第一,學生需要掌握課文當中的12個生字詞,勤練習且學會用每個生字靈活組詞;第二,學生需要透徹理解“五光十色、茂密”等詞語的意思,并能夠將詞語運用到句子當中造句;第三,找出文中描寫葡萄架和葡萄干的句子,分析其結構并感受其中比喻手法運用的效果;第四,感受課文中葡萄溝的風土人情。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對于二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字詞和句式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放映的方式為學生分析每個生字的結構和偏旁,讓他們借助多媒體呈現出來的形象圖片去加深對生字詞的印象。對于句式的講解,多引導學生感受比喻手法的效果,辨別句子當中的感情色彩,從而領悟課文的中心思想。在掌握字詞和句式的環節中,有效實現語言建構和運用,對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幫助。
二、提升文本理解和思維能力,重視閱讀教學
要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閱讀教學,全面提升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思維能力,打破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讓閱讀教學真正成為能夠輔助學生學習的一個環節。縱觀語文教學整體,百分之八十都是以文章作為載體的,因此,全面提升語文思維能力,要在文本閱讀方面下足功夫。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深入其中進一步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所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注重由教師把控全局,重點放在了學生記憶背誦,忽略了讓學生由文章內容產生聯想,通過理解將文章化難為易。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如果有難點或者疑惑之處,可以通過交流和溝通驗證自己的判斷和看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更是提倡這一點,建議教學能夠通過師生互動和情景創設的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整個閱讀教學過程,可以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狀態,學生緊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感知作者的寫作情境和思想感情。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已經擁有了兩年的語文學習積淀,所以在本節課文內容講授的時候要將重點放在如何有效閱讀和理解課文內容上。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問題環節,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實現師生合作解決問題的閱讀效果。在教學伊始,教師可以提出“小興安嶺景色優美且物產豐富,大家有沒有到過這個美麗的地方呢?”這樣的發問與PPT放映出的美麗圖景相契合,自然引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不僅能積極思考,而且也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課文閱讀中去了解這個陌生的地方。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創設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如“文中小興安嶺的夏天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找出小興安嶺當中對濃霧描寫的句子。”這樣在課堂過程中穿插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給出答案。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提升了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拓展了自身的核心素養。
三、培養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重視詩詞賞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也是教學應該實現的效果之一,其主要是針對詩詞鑒賞方面,基于核心素養提升語文教學魅力。審美鑒賞作為陶冶學生情操的方式之一,不僅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內容模塊中,除了基礎字詞和閱讀課文以外,詩詞鑒賞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鑒賞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語文教學當中的別樣美,體悟詩人的創作意境和情感,感受中華詩詞的巨大魅力。在詩詞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通過小組談論合作的方式,對詩詞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避免了教師一味講解的滿堂灌教學效應,也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基于核心素養進行鑒賞,注重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課前教師可以運用音頻播放的方式循環播放蘇軾的這首詩,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課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安排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涵。在學生進行自主鑒賞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組表達自己鑒賞的結果和對這首詩進行整體的理解。學生自主鑒賞只是詩歌教學課堂中的一部分,要想鑒賞好詩詞,還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譬如知識拓展和背景介紹,對于學生詩歌鑒賞都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抽查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程度,隨機挑選學生說出詩詞鑒賞之后本人的理解。這樣一來,基于核心素養下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是意義重大的。
四、加強文化理解和傳遞能力,對接民俗佳典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語文教學課堂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同的教學模塊和教學方式帶給學生無限的樂趣。其中,加強文化理解和傳遞能力,有效對接民族佳典,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別開生面的一種方式。在眾多課程中,語文是最具備人文性的一門學科,而其中最能夠彰顯人文性的,就是文化。從語文課程內容的價值方面來說,語文課程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在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同時也散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處于想象力豐富的最佳階段,因此,在神話傳說與民俗節日方面,勢必能夠引導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從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對接民俗佳典,增強文化的傳承效果呢?教師的教學課堂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課文龐雜瑣碎,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做到詳略得當,但是對于一些略讀的課文來說,倘若涉及一些經典的民族故事或者能夠體現出來中華民族的某些精神,教師需要進行格外區分,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原型剖析。
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這節內容時,大多數教學設計會采用略讀方式,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我感受人物形象,忽略了教師引導學生摳細節,把握石猴這個形象的性格特征。相比而言,恰恰忽略了重點內容。石猴進入水簾洞時勇敢無畏的精神,不正和中華民族敢為天下先的偉大精神相契合嗎?將略讀課文當中的優秀形象進行剖析,讓學生感受到神話故事當中也存在值得學習的大無畏精神,想必這也是語文教學當中素養提升的優秀教學方式之一。再如,在日常的民族節日中,教師可以進行課堂發散,給學生講一些與節日相關的經典故事和人物,這也體現了語文知識的廣泛性。在端午節時為學生發散知識講解屈原的大義凜然,觀看一些賽龍舟的視頻或者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這些都可以作為小學語文課堂上的發散內容,引導學生感知中華民族節日的魅力。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策略意義深刻,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思考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等,而且也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擴展了寬度和廣度,給予學生別樣的教學體驗。只有深入教學課堂當中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過程,才能夠有所成果,實現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優質教學課堂,讓教學效率有所保證。
參考文獻:
[1]許敏玲.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7(7):23.
[2]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21-24.
[3]梁雪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時代教育,2017(18):157.
[4]陳璐.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措施[J].知識窗(教師版),2018(2):53.
[5]陳美貞.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8(4):42.
[6]羅小平.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