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萍
【摘要】2020年廣東省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考是使用部編教材實施中考改革的第一年考試,今年的道德與法治試題是一份讀后讓人回味的試題。該份試題聚焦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凸顯學科特色,著眼關鍵能力,緊扣時代脈搏,貼近學生生活,突出基礎性、綜合性。通過試題的考查,助力教育教學改革,發揮試題的育人功能和考試的正確導向作用。
【關鍵詞】試題評價與分析? ?道德與法治? ?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建議
一、試題評價與分析
今年的省中考題相比之前的中考題有較大變化,非選擇題分值由原來的44分變為40分,不再細分為簡答、辨析、分析說明和綜合探究題。非選擇題要求通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但題型不確定。題型的不確定性顯示出中考改革變化的魅力。
非選擇題第一題, 以“周一清晨,某校正在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全校師生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奏唱國歌,國旗迎著朝霞冉冉升起,嘹亮的國歌聲響徹校園。”這一生活化的情景引入。接著敘述在整個升旗的過程中,小吳同學既沒有致敬,也未唱國歌,事后,班長小軍提醒小吳,小吳卻說:“致不致敬,唱不唱國歌是我的自由。”圍繞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一幕設置了兩個情境問題:
(1)請列舉一部與我國國旗相關的法律。(2分)參加升旗儀式,有利于培養我們的美好情感。這種美好的情感是什么?(2分)(2)請運用“法治與自由”的相關知識,對小吳的行為進行簡要評析。(6分)該題情境鮮活,閱讀之下,一股學校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可讀性很強,能抓住學生的心,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該題的命制很好的體現了考試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的命題總導向。(一核,即立德樹人,這是試題考查的目的;“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下面談談我對試題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厚植愛國情懷。試題中“周一學校升旗儀式,師生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奏唱國歌,國旗迎著朝霞冉冉升起,嘹亮的國歌聲響徹校園。”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場景,設問中“參加升旗儀式,有利于培養我們的美好情感。這種美好的情感是什么?”樸素而真摯的愛國情感會躍然紙上,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中考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主線貫穿始終,該題的考查做從"愛國、自由到法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落小。
(二)注重科學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設問1中“列舉一部與我國國旗相關的法律”和設問2中以“自由與法治”關系角度去評析小吳“既沒有致敬,也未唱國歌”的行為,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要做正確判斷和行為選擇,考查了學生理性辨別的科學精神和法治觀念,讓學生從懂法到用法和守法。把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落實。
(三)重基礎,考查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該題的第一問“列舉我國國旗相關的法律”“升旗儀式體現什么美好的情感”這些都是學生能回答的基礎知識。該題的情景設問,實現對學生所具有的道德法治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考查,兼顧學業水平測評與升學考試要求,讓考生有分可拿,有話可說。
(四)試題頗具創新性。情景設問將課內和課外知識相結合,將學科內容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通過一道題把兩種不同風格的主觀題有機融合在一起,考查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考生答題的情況和存在問題
筆者作為今年參加中考評卷的評卷員之一。在中考評卷中,發現考生在該題的第一問的回答,考生還是能過關的。基礎知識的掌握,考試中要求的基本必備知識學生具備有。
但不少考生在第二問運用“自由與法治”觀點對小吳行為進行評析的回答中就存在不少問題。表現為
1. 對自由和法治關系的表達,表達不清,書本觀點沒掌握牢固。考生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沒有掌握好,老師在教學中沒有把學生的基礎抓牢抓細。
2.該問是一道評析題,也就是辨析題。辨析題的基本答題方法和步驟分三步:一辨二析三總結,不少考生存在答題思路不清,答題步驟不明,答案缺乏邏輯性等問題,答題沒有做到規范化和序號化,書寫欠缺整潔和工整,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沒有養成。
3.學生的審題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弱。不懂得從閱讀材料中捕捉和提取關鍵信息,去提煉觀點和組織答案,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而這恰恰是我們學科中考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關鍵能力。
4.平時的學困生在考試時就成了考困生。學習上的困難和學習考試態度的消極導致對本問不會作答或出現亂寫一通的現象。
三、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建議
今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在設問上都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樣的常規問法,考查也是基礎知識為主。但細品試題,會發現單純的機械記憶很少,題目還是很靈活的。中考試題在穩中求變和求新,讓我們感受到“考改”的味道。考改必然會帶動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改革,那是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因此,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我認為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依標靠本,抓牢基礎,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課堂教學中雙基的落實和培養永遠不會過時,他是我們實施教學的本源。雖然現在知識的考查不再是教學和考試的主要目標,但它仍然是能力和價值的載體。所以老師在備課和實施教學中必須要依照和領會課程標準要求,準確把握教材內容,抓實落細基礎知識。對于重要知識點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觀點或原理,必須讓學生重點理解和掌握。特別在中考備考中,只有夯實基礎,過好“基礎關”,才能在考試中應付自如,得心應手。
2.拓展和創新課堂教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與緊跟時代的學科,道德與法治老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關注時事新聞,注意收集新鮮素材,把課本知識的學習與時政結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引領學生用更加廣闊的視角去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實現學以致用,學用合一。創新教學方式,用學生喜歡接受的有效方式讓自己的課堂鮮活生動起來,更能打動和吸引學生。
3.注重學科關鍵能力的養成,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學科關鍵能力的養成在于教師的培養,正確學習方式的打開也少不了教師的正確引導。老師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的改變。今天考試改革已經拉開序幕,課堂改革已經在路上,道德與法治學科“背多分”已成過去式。因此,培養學生學科關鍵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非常重要,從起始年級開始道德與法治老師就要注重學生學法方面的指導,無論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還是在非選擇題的訓練和講評中,都要教會學生如何審題如何解題,點撥解題思路,教會學生解題的技巧和規范。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讓學生過好“能力關”。
4.道德與法治老師要在新的形勢下更新學科理念,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始終不忘“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要求,才能讓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因思維而靈動,因求真而務實,因立德而樹人。才能讓學生在道德法治科考試中交出完美答卷,實現做題、做事、做人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學科命題指向與維度》郭花 2020年中政參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