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傳播音樂一般通過磁帶、光盤或者電視等,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成為音樂作品傳播的主要途徑,并且通常需要借助于各大網絡平臺。網絡傳播一方面使音樂作品更便捷地展現在聽眾面前,另一方面加大了對音樂作品著作權的保護難度。本文分析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的傳播特點和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現實困境,從而提出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對策,旨在為音樂創作和傳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網絡環境;音樂作品;著作權;付費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0 前言
音樂是一種藝術創作和文化活動,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和樂趣,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音樂給人安慰、鼓舞、歡樂等多種多樣的情感體驗,同樣人們也享受著音樂帶來的豐富體驗。可以說,好的音樂作品能給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而良好的社會氛圍和體制制度可以促進音樂人創作出更好的音樂作品。
音樂作品創作完成后,必須經過各種傳播方式才能為公眾所知悉,較為傳統的傳播方式一般是刻錄光盤、磁帶等以實物為載體的形式。這些方式的受眾較為有限,且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些設備的存在,也缺乏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這就導致音樂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但是對于音樂創作者來說,控制這些實物載體便于實現經濟價值目的。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音樂的傳播方式不再局限于CD、磁帶等實物載體,數字化形式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這種音樂形式是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的必然發展趨勢,它是指以二進制數字編碼的形式將傳統的音樂作品存儲起來,然后通過網絡傳輸的方式傳播的一種音樂文件。相比于傳統的音樂傳播方式,數字音樂作品的流傳范圍更廣,流傳速度更快,但是由于數字音樂作品容易被復制的特點,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難以獲取經濟利益。
網絡對音樂作品而言,像一把雙刃劍,在促進音樂廣為流傳的同時,加大了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維權難度。如果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將降低他們的創作熱情,形成惡性循環,對音樂產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不利。正因如此,應當積極探尋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多種途徑,主要從保護著作權人的勞動成果和滿足社會公眾的不同需求出發,為音樂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大環境。
1 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的傳播特點
1.1 傳播途徑傾向于平臺化
隨著數據平臺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各大音樂數據平臺成了傳播音樂作品的主要途徑。從20世紀末開始,就出現了網絡線上試聽的音樂網站,但由于那時電腦設備還沒有普及,能夠在網上收聽的用戶占比不大。隨后各家網站逐步創建自己的客戶端,為了方便用戶操作,客戶端的功能不斷豐富完善。相較于音樂網站來說,在客戶端內,用戶可以建立自己的音樂庫,將平臺中的歌曲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出來,并任意進行分類。隨著手機設備的升級更新,各大音樂平臺設計出適用于手機的移動端,比起客戶端使用更加方便,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地收聽音樂。音樂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還可以推算出用戶收聽音樂的偏好,為用戶精準推薦歌曲,增強用戶使用的黏性。各大音樂平臺爭奇斗艷,不斷推陳出新,都在為優化用戶使用體驗而作出努力。
1.2 傳播速度提升,傳播范圍擴大
2019年底,中國在線音樂用戶規模已達5.75億,接近中國總人口數量的1/3。其中網易云音樂作為最受年輕人喜愛的音樂平臺,用戶黏性最強,平均每個用戶日運行時間長達26.3分鐘。借助于各大網絡音樂平臺的傳播力量,在線收聽音樂的用戶數量逐年遞增。隨著傳播速度的提升,傳播范圍的擴大,音樂作品的流傳更為廣泛,相繼發生的侵權案件也越來越多。
1.3 傳播形式易于用戶存儲
數字化音樂作品是以電子為介質的電子數據,具有存儲便捷性。用戶可以直接從音樂平臺上下載歌曲,如果音樂平臺對下載歌曲有限制,用戶也可以使用電腦自帶的錄音系統,在播放歌曲的同時進行錄音。下載完成的音樂文件,通過簡單的復制操作可以任意復制成多份,這樣用戶既可以將音樂文件備份,還可以分享給其他人收聽。正是由于數字化音樂具有這種特性,所以低成本的操作就可以對音樂作品造成侵權。
2 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困境
2.1 用戶版權意識薄弱
音樂作品出現于網絡之初,各家音樂平臺幾乎免費提供音樂收聽服務。這和當時的市場經濟不發達有一定的聯系,當人們為衣食住行消耗了大部分的錢財,就沒有余錢進行其他無關生存的活動。當時的市場不支持音樂平臺推出付費音樂,于是十幾年來,用戶對免費音樂已經習慣,突然出現需要付費收聽的音樂,下意識會認為為此付費的行為是不值得的,這就催生了盜版音樂市場。盜版音樂能夠在用戶間建立興旺的市場,是因為用戶的版權意識薄弱,很少人會意識到制作盜版音樂和購買盜版音樂嚴重損害了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在根本上否定了音樂作品的經濟價值,同時忽視了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勞動汗水。
2.2 侵權行為難以確定
侵權行為難以確定的主要原因是難以確定用戶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用戶通過網絡下載一首具有版權限制的歌曲,無償分享給其他人收聽可以認定為沒有營利目的,有償大規模地售賣給他人應認定為具有營利目的。但是,無法追蹤判斷用戶是有償分享還是標價售賣,分析其中的具體行為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這大大提升了維權的難度,從而導致難以制止大量的用戶實施侵權行為。
2.3 侵犯的音樂著作權難以界定
在著作權財產權中包含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復制權就是通過印刷、復印、錄音、錄像和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復制成一份或多份的權利。著作權人主要通過控制復制權來實現自己的著作權。數字音樂作品與傳統音樂作品的主要區別在于傳統音樂作品的復制權是有形的,可以永久保存,能夠復制在實物載體上,通常以載體數量的增多來判斷復制是否實現;而數字音樂作品的復制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進行的,這種復制不增加載體的數量,也可以實現作品信息再現,它將復制的作品存儲于數據庫中。所以傳統的復制權概念無法將數字音樂作品的這種復制行為包括進去,我們應該對復制權進行重新定位[1]。
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它是著作權中的重要內容。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通過傳播音樂來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所以傳播方式非常重要。是否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傳播者是否向公眾提供作品。如果傳播者向特定的單個人提供作品,那么其傳播行為不構成侵權,如果傳播者向不特定的人提供作品,那么其傳播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比如,當音樂平臺的用戶將從音樂平臺下載的音樂作品分享給特定的網上好友時,不能認為其侵犯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當用戶將下載的音樂作品上傳到公眾可見的網站時,由于不特定的人都可以接收到音樂作品,此時該用戶的行為構成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后一種行為將不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傳播給公眾,會對著作權人造成嚴重侵害,因此,應當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合理的限制[2]。
2.4 付費音樂制度不合理
付費音樂制度就是在網絡上傳播的數字音樂,向下載和播放的用戶收取一定的費用交由著作權人的制度。我國初期經濟發展有限,對網絡上音樂作品的播放和下載長期處于免費狀態,用戶也習慣了免費獲取音樂作品的社會氛圍。而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人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創作,卻得不到對等的回報,會降低創作欲望。所以,建立一個合理的付費音樂制度對平衡著作權人的利益和用戶的使用需求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音樂的著作權體系是迫于國際貿易而被動移植的產物,和我國音樂產業的發展不符合,未能完全適應我國音樂產業的實際情況。較之以前,我國目前的音樂付費制度確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例如對付費對象和付費主體還存在一些較大的爭議。音樂平臺作為網絡服務商,是聯系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和網絡用戶的橋梁,音樂平臺向網絡用戶收取費用,除去平臺的分成后,留給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較少,難以彌補傳統音樂市場消亡的那部分利益。
3 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對策研究
3.1 增強用戶的版權意識
我國音樂市場的興起比起國外較為緩慢,民眾的音樂版權意識還不夠強,而著作權人也缺乏維權意識,導致用戶肆無忌憚地侵權,而著作權人只得默默承受損失,這樣的惡性循環對音樂產業的繁榮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增強音樂用戶的版權意識,要從加強社會宣傳和嚴懲網絡不法侵權行為開始,著重宣揚音樂作品的著作權利應當受到全民的保護,形成以使用正版音樂作品為榮,以使用盜版音樂作品為恥的社會氛圍。加強法治意識引導,向公眾明確音樂作品的著作權受法律保護,不得實施任何侵害音樂作品著作權的行為,否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次,法律懲罰不應該僅僅作為一種對不法侵權行為的威脅展示,應當將法律懲罰貫徹落實下去,使法律工作者重視對音樂作品侵權行為的審查,提高這類侵權案件的處置效率,對著作權人的賠償應當盡快到位。要公開侵權行為的處罰案例,警醒其他網絡用戶,從而達到增強網絡用戶版權意識的目的。
3.2 明確界定音樂著作權
在網絡環境下,出現了暫時復制,這種復制行為不能完全納入侵犯復制權的行為范圍。暫時復制是網絡技術原因不可避免產生的,從其復制作品的使用目的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商業目的的暫時復制和非商業目的的暫時復制。商業目的的暫時復制行為,是利用暫時復制技術,將復制所得的作品永久保存下來,然后通過非法獲利的方式傳播,這是一種盜版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復制權。而非商業目的的暫時復制,是用戶在使用作品的過程中,自動暫時保存作品,以供用戶在短時間內再次使用,用戶不會將其用于非法獲利,這種行為不能認定為侵權。細分網絡環境下的復制行為,明確侵權的標準,對音樂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會更加理智和有效。
信息網絡傳播可以通過有線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達到傳播目的,但傳播對象必須為公眾。在音樂作品的傳播中,網絡用戶獲取音樂作品后進行的傳播行為可以分為點對點傳播和點對面傳播。點對點傳播指的是用戶將音樂作品以分享的形式有限地傳播給特定的人,一般傳播對象為親朋好友,不具有公開性,這種傳播方式不能認定為侵權行為。而點對面的傳播方式是指用戶將音樂作品傳播給不特定的人,具有公開性,這種傳播方式在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給音樂作品帶來了更高的曝光度,嚴重影響了著作權人獲取經濟價值,這種傳播方式應該認定為侵權行為。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明確,有利于合理規制侵權行為,有利于平衡用戶的使用與著作權人合法利益的保護。
3.3 完善音樂付費制度
構建合理的數字音樂付費制度,可以借鑒國外有益的音樂付費制度經驗,但決不照搬國外采用音樂付費制度模式。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建立音樂付費制度,應當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不可統一收費標準。因為音樂作為商品,具有多樣性,每個音樂作品是不同的,不能企圖用一種辦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要充分考慮到著作權人的利益獲取和用戶聆聽音樂的需求之間的平衡問題,既不可過分偏向著作權人一方,對音樂定價過高,造成壟斷的局面;也不可過分偏向用戶一方,對音樂定價過低,降低音樂市場的活力,阻礙音樂創作人對創作的追求。應當綜合市場情況,讓網絡用戶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心儀的音樂作品,實現用戶需求與著作權人盈利之間的平衡。
4 結語
一直以來,在我國的網絡音樂產業中,著作權人的經濟價值實現都面臨困境,用戶養成了免費使用的習慣,處于無償享受的地位,音樂平臺作為中間者往往以免費音樂帶動其他消費,處于可以自保的地位。未來的音樂市場必須平衡好三者之間的利益,有力推動音樂產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思佳.數字音樂作品著作權法律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7.
[2] 王遷.著作權法限制音樂專有許可的正當性[J].法學研究,2019,41(02):98-117.
作者簡介:王興茹(1996—),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