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憬昕
摘 ?要: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良好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數學作為一門主要學科,要使學困生喜歡學習,要求教師在興趣培養上做文章、下功夫。
關鍵詞:小學數學;個性化;學困生;興趣培養
數學學習活動從最初的結繩計數到如今班級授課為主的學校數學學科完整體系的教育,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正是數學本身具有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智力價值決定了數學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就個性化培養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乏味心理的原因分析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有一部分學困生認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家長態度的原因
通過對學困生家長的調查,發現有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基本無暇關注孩子的日常學習狀況,他們感興趣的只是孩子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狀態和心理需求。這種只注重學生成績,而不注重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閃光點的做法,會對學困生的學習情緒產生消極的影響。久而久之,讓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消失殆盡。
2. 學困生自身的原因
學困生由于成績差,往往會產生自卑、厭學等消極心理,從而使成績越來越差。學困生生活經驗欠缺,動手實踐能力差,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在他們眼中,數學名詞、概念和術語等都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談不上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都會影響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困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實踐方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當的問題情境能使學困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喚起學困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1. 興趣導課,為學困生大膽說出來營造輕松氛圍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興趣,主要考慮應該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教師自身的興趣,就是“樂教”,自己感興趣才是引起別人興趣的首要條件。因此,教師要激發學困生的興趣,使學困生“樂學”,那么教師的教學興趣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證。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興趣導課的重要性。上課之前,筆者會努力尋找關于學困生熟悉或者好奇的生活素材。例如,引入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新聞作為初始話題,這樣既能很好地幫助學困生了解課堂之外的新鮮事物,又能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輕松地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為后面學困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
通過先審題、再交流、最后分組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有效培養學困生自主探尋計算過程的興趣,極大地提升了計算練習的趣味性,同時也提升了學生之間交流和判斷的能力,這樣的計算練習完成方式,是讓學生對計算題目感到富有趣味,樂于探索。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大膽地說出來,并動手去做,最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 用心設計,有針對性地訓練,讓學困生大膽去做
有時教師即便是做了精心的準備,由淺入深,但收到的教學效果還是不理想,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的比較緩慢。這時,教師必須要有耐心,循序漸進地加以引導,堅持不懈、經常性地訓練學困生,并且給予其肯定和鼓勵。久而久之,學困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漸提升,思維會更加開拓。
例 ?丁丁早上從家步行去學校的速度是60米 / 分,從家到學校的距離為600米。丁丁走了一半路發現文具盒忘在家里,馬上調頭回家取了文具盒,又返回學校,問丁丁早上去學校花費多少時間?
此題的一般解法是用丁丁的每段路所需時間計算相加。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激發學困生去思考是否有更加巧妙、簡單的解法,引導學困生發現丁丁只不過是比往常從家到學校多走了多少路。這樣題目就變為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固定,即路程 ÷ 速度 = 時間。丁丁走一半路返回家里就相當于共走了300 + 300 = 600(米),再次出發去學校和往常時間一樣。列出算式600 ÷ 60 × 2 = 20,即丁丁早上去學校花費20分鐘。
拓展思維并大膽說出來之后,學困生變得比以前更加開朗、自信了。遇到問題也敢于與教師交流,敢于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師生關系也變得非常融洽。同時,在與學生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結束語
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作為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深厚的愛去感化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改變對學生的態度,給學生更多關愛,對學生付出更大耐心,保證學生的學習自尊和自信,讓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縮小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