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薈茹
摘要: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和教師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日益增大,學前兒童也由此間接受到影響。幫助學前兒童應付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精神壓力是對學前兒童實施心理輔導的重要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為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學前兒童;生活及教育;輔導技巧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51-01
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家長和教師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日益增大,學前兒童也因此受到影響。由過度心理緊張而造成的精神壓力,對處于生長發育中的學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幫助學前兒童應付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精神壓力是對學前兒童實施心理輔導的重要方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幼兒老師,在具體的輔導中,筆者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理解學生,力求學生人格的整體性發展。
1.目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教育觀念落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雖然國家和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頒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辦法,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計劃,但在實際生活中,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人們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即主觀上非常重視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客觀上卻只實現了兒童的物質條件和生理健康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切實得到推行。
1.2?沒有形成理論體系。目前,雖然我國在兒童心理方面的理論和研究已經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1.3?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由于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缺乏使得我們培養出的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的理論水平,對于兒童表現出的心理現象常常不知所措,無法對兒童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校正,更無法預見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加以干預。
2.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幼兒教師缺乏正確的健康教育觀。我們今天的教育只注重方法、目標和社會需求,卻對人本身考慮太少#其實與成人相比,孩子的內心更需要被關懷。在許多幼兒園,幼兒的心理健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少幼兒園往往只注重幼兒生理衛生保健和課堂教學,忽視了心理衛生保健。
2.2?幼兒教師不良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因素。當今“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十分突出,大多數幼兒園的班級都是人滿為患,師生比遠遠超出幼兒園的承受能力。加上現在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要求和期待較高,幼兒教師又必須具備說、彈、唱、跳、畫等全面技能,所有這些造成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壓力非常大。
2.3?忽視了幼兒園以外心理健康的延伸教育。很多時候,教師與家長的對話中,往往指向學習、身體、紀律方面的問題,很少會涉及到幼兒情緒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幼兒在家的情緒與心理狀況并不了解。因此,如果家長不重視、不清楚如何與教師溝通,又缺乏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那么幼兒的心理問題就很難被發現,隨著時間的累積,一般的心理問題就會轉化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3.學前兒童心理輔導的技巧
3.1?認真傾聽。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投入,專注的聽j輔導者傾聽兒童訴說的態度和方式,是兒童對輔導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j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積極傾聽必須持續于整個交流過程,因為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當兒童能夠根據教師的反應了解并確定自己的問題所在時,輔導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3.2?客觀解釋。解釋是輔導者依據某一理論或個人經驗,對來訪者的問題作出合理的分析與說明,使來訪者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問題。解釋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它可以使來訪者的世界觀產生認知性的改變。“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這種效果。解釋分兩種,一種是來自各種不同的理論,另一種是根據輔導者自身的經驗、實踐與觀察。針對來訪者不同的問題,輔導者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解釋。應該說,解釋是影響來訪者因素中最為復雜的一種,也是最有創新性的一種。運用解釋時要注意:
(1)要注意了解情況,準確把握問題,根據來訪者特點因人而異,確定解釋的理論和依據。在對幼兒反映的問題進行解釋之前,應在主動傾聽的基礎上,積極與幼兒互動,確實問題的本質所在,初次之外,還應與幼兒的老師、家長與幼兒身邊的同伴積極溝通,全面了解幼兒反映的問題。在了解問題后,選擇適當的理論對其進行解釋,不要隨便給幼兒套上某些心理問題的“帽子”。
(2)要注意解釋不能強加于人,最好在來訪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時進行解釋。對幼兒問題的解釋,應讓他們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決不能出其不意地隨便解釋。要本著對幼兒負責的態度,謹慎用語。如果幼兒不接受對其問題的解釋,也不要著急,要積極反思自己掌握的情況與分析解釋問題的理論基礎。
總之,在個案的輔導過程中,只要掌握簡單的應對技巧,就會給輔導工作提供幫助。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那就為他將來的工作。生活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了讓學前兒童在人生成長。學習的道路上跨出充滿希望的一步,幼兒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斷的學習與探索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白云靜.行為遺傳學:從宏觀到微觀的生命研究心理科學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5(3).
[2]?周念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