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式教學,是一個很現代化的概念,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存在著許多“無效”體驗和“為了體驗而體驗”的現象。筆者認為,我們只有明白了體驗式教學的意義和目的,明確了在整個“體驗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發揮這種教學方法的作用。故體驗式教學不可以簡單粗暴“一刀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學生認識規律;生命體驗
筆者在帶領學生參加戶外拓展訓練時,發生了這樣一件趣事:拓展在進行到“畢業墻”這一項目時,拓展基地的教練員在沒有告知學生安全注意事項的情況下,直接就“放手”讓學生自行搭人墻攀爬近四米之高的畢業墻。結果學生在自己摸索的過程中,一位女生差點從墻上摔下來受傷。而當我就“教練員應提前告知學生安全注意事項”等問題向教練提出異議時,基地的教練卻說,這是他們最近正在極力推行的“體驗式教學”,即讓學生自己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自己總結出注意事項和方式方法,這樣會比教練直接告知注意事項印象更深刻。雖然總覺得哪里不對頭,但如此“高大上”的理由,竟一時讓筆者無從反駁、啞口無言。
無獨有偶,筆者曾聽過一節高三文言文復習公開課——《段太尉逸事狀》。當授課老師講到“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這一句的翻譯時,學生無論如何也譯不出這個“卒”字。授課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她先是讓學生自主討論,結合前后的語境去推測這個字的意思,學生推測不出(前后語境確實和這個字沒有關系);而后又列出平時積累過的“卒”字在文言中的所有意思,讓學生來逐一試錯,結果全都和語意不符。經過這樣一番試錯的“體驗”之后,老師最后才告訴學生,其實這個“卒”是個通假字,通“率”。而此時,恍然大悟的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譯對了:這個“卒”字在這里應該譯成“大都”。而這個試錯的“體驗”過程,足足用了15分鐘。
可以說,以上兩位老師都在嘗試用“體驗式教學”的方法來讓學生獲得學習經驗。
不可否認,在教學實踐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徹悟確實要比老師“填鴨”式的灌輸來得更有效。“體驗式教學”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
但,是不是無論什么教學內容,都要拿來讓學生“體驗”一下呢?我認為,體驗式教學,絕不能簡單粗暴地“一刀切”。
一、 “體驗式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發揮其教學的“主導性”,創設良好的體驗情境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體驗式教學”并不等于放羊式教學,絕不是教師對課堂“撒手不管”,讓學生在課堂上像無頭蒼蠅一樣毫無目的的“自主探究、自我總結”,這樣看似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了課堂的主體,但往往教學的效果會偏離我們的教學初衷,甚至會出現在課堂上“為了體驗而體驗”的現象。
因此,“體驗式教學”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我們一定不能忽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理應具有的、極其重要的“主導性”意義。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創設良好的體驗情境,只有在授課教師的主導下的課堂體驗,才是高效的體驗,課堂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回頭再看上述事例中那位“畢業墻”的教練員,在教學過程中看似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想讓學生在體驗中完成對攀爬方法和注意事項的自主探究,但卻完全忽視了教師在教學中本應具有的“主導性”,結果讓整個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也差點受傷。但如果這位教練能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就會發現:“畢業墻”這一項目體驗的“點”其實并不是如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總結出注意事項和攀爬方法,而是讓學生在攀爬過程的體驗中獲得“團隊意識”的覺醒、“團結意識”的增強,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重要的不是我,而是我們”,這也是“畢業墻”這一項目的教育初衷和意義所在。
假設,這位教練員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能夠多多從“集體觀念、團隊意識”這些方面來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并在課堂上多多在這些方面來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教學氛圍、設計師生互動,畢業墻項目的教育附加值會遠超想象。
而那些注意事項和攀爬方法呢?教練直接告知學生即可,學生并不需要通過所謂的“體驗”來獲得這些識記性的知識。
二、 “體驗式教學”過程,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學生的學習實際,既指學生現有學習水平的高低,同時也指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式的學習后,所能獲得知識與情感能力的強弱。不顧學生的學習實際而去設計所謂的“體驗情境”,無異于無本之末、無水之源。
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時的認知規律往往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如何讓抽象的知識,通過教師設計的“體驗情境”,使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其自我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才是“體驗式教學”之本源所在。
上面示例中的那節語文復習課,授課教師的做法看似設計了教學情境,也讓學生從頭到尾體驗了一下推測“卒”這個文言詞語意思的思維過程,但整個的體驗過程卻對推出最后的結果沒有任何幫助。換句話說,最終“卒”字的意思并不是通過前面的“情境體驗”得來的,所以不得不說,對學生來說,這是一次失敗的“體驗”,既沒有通過體驗獲得新的知識,又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歸根結底,是授課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沒有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更沒有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教師忽略了這里的“卒”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而無論學生學習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也是不可能從現有知識推出和其毫無關系的新知識的。而教師在課堂上仍試圖用“以舊帶新”的方法,想讓學生在“體驗”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地獲得知識,是完全行不通的。
那這個字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既然學生在得知其通“率”以后能異口同聲地說出它是“大都”的意思,這就充分證明,學生只是從未接觸過“卒”可以通“率”的這種情況而已,所以直接告知學生結果讓其積累即可,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有利于把課堂重點放到其他知識點上去。
由此看來,“體驗式教學”真的不能簡單粗暴“一刀切”。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能打著“體驗式教學”之名,行“為了體驗而體驗”之實。而是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最合適的教學策略。
三、 體驗式教學,要選好“體驗”的載體,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美妙的生命體驗
“體驗式教學”不應僅僅是一種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它更應該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生命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精心選好“體驗”的知識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體味生活,敬畏生命。
選好知識載體,就是我們在設計課堂的時候,要選擇那些既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又能豐富其情感體驗的知識,讓學生在老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下,通過自我體驗來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生命情感的升華。
在高三語文《段太尉逸事狀》一文的教學中,當講到“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一句時,很多同學都把“袒臂徐去”四個字譯成了“裸露著臂膀,慢慢離開”。如單從文言文翻譯知識的角度講,學生譯得沒有任何問題,“徐”本身就有“慢慢”的意思。但這樣字字落實后的翻譯,似乎總是差了點兒意思——學生在翻譯時并沒有把邠州那些“偷嗜暴惡”之徒行兇作惡后的丑惡嘴臉描摹出來。這也恰恰說明,在學生的生命里缺少這方面的情感體驗。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有了下面這樣的教學鏡頭: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覺得“袒臂徐去”這四個字中,哪個字用得最好?
生:我覺得“徐”字用得最好。
師: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生:依據前面的語境,這些暴徒在集市上強取豪奪,一旦不滿足,就打斷人的手腳,還把老百姓的東西扔得滿街都是。而“袒臂徐去”是形容他們施過暴行之后離開時的狀態。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生:我覺得是一種目中無人、囂張跋扈的樣子。“徐”的本意是“慢慢的”,而他們之所以敢在強取豪奪之后還“慢慢”地離開,完全是仗著汾陽王的勢力,所以我覺得,這里的“徐”字想表達的,應該不僅僅是他們在行兇作惡后離開得速度很慢,更重要的是在說他們狗仗人勢后的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那種狀態。
師:所以你覺得,像同學們那樣譯成“裸露著臂膀,慢慢離開”是不夠的,對嗎?
生:是的!
師:那應該譯成什么才好呢?
生:我覺得譯成那些人作惡后,“袒露著臂膀,旁若無人地揚長而去”更好。這樣更能把“徐”字想表達的意思闡釋到位。
師:非常好!所以同學們,我們一定要記得,在翻譯句子的時候,字字落實固然很重要,但我們更要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把句子譯得“雅”,如何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作者在描摹的場景和他的寫作意圖。這不僅需要我們去結合文本語境,更需要我們在平時多多積累這方面的情感體驗。
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是很少能接觸到上述情境的,更別說擁有這樣的情感體驗了。因為缺少情感體驗,所以學生只能僅僅從語文的角度譯對這個“徐”字。
而授課教師僅通過一個“徐”字的討論為教學載體,便引導學生還原了當時的情境,讓學生過一個“徐”字,體驗了他們生命中也許從未感受過的場景,接觸了他們也許從未接觸過的人和事,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不正是在發展學生生命、擴展其生命的意義嗎?這樣的教學設計、這樣的課堂體驗,實在妙不可言。
體驗式教學,離不開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更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對教法的深入研究。我想,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創設好體驗情境,選擇好知識載體,那么學生思維的“星星之火”一旦被我們點燃,就一定會形成讓我們欣喜的“燎原之勢”。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一定會充滿智慧的火花,藝術的光芒。
作者簡介:
劉俊,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