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蓉蓉
摘要: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藝術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合唱訓練上有著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初中歌唱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從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入手,深入探析在初中歌唱教學中讀譜方面、節奏方面、音準、聽覺方面的應用,并通過具體實例闡述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培養中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以期提高初中生的合唱水平。
關鍵詞:柯達伊? 音樂教學法? 歌唱教學? 合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3-0150-04
在中學范圍內開展音樂歌唱、合唱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深層次地理解藝術內涵,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運用到中學歌唱課堂中,可使課堂更加規范、有效、生動。因此,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合理使用,能夠提高中學生的音樂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一、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概述
(一)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理念
柯達伊教學法是由西歐匈牙利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柯達伊提出的一種系統性的音樂教學法,對世界的音樂教育觀以及教育事業具有深遠的影響。現代初中歌唱教學可以在傳統的音樂教學基礎上,根據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引進音樂、表演、歌唱、舞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堂內容和形式。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理念與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規律相符,在現階段應用該方法的過程中仍存在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法的影響、學校不夠重視柯達伊教學法的作用等,使得中學的歌唱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不相符。因此,在堅持該教學法理念的基礎上,應尊重學生的想法,盡情地讓學生自由發揮,體驗人聲的真正價值,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地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融入到日常的歌唱訓練和課堂中,以此充分發揮出該種教學法的功能和作用。
(二)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形式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從以下幾方面概括教學要點:第一,注重音樂教材的邏輯性,重點培養學生對于歌唱節奏和韻律的把握。第二,教師應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法豐富自身音樂經驗理論,并將其貫穿于教學階段中的各個方面。第三,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應用到合唱中,讓學生理解團結合作的意義,明確個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第四,教師利用科爾文手勢輔助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合唱教學,將抽象的音樂藝術具體化。第五,利用首唱名調法幫助學生盡快理解、掌握音譜的看法。例如,教師在對音樂教材進行深挖的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對音樂的認知水平,并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對教材進行補充和延伸,盡最大努力激發出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更加良好的狀態。
二、柯達伊教學法在初中歌唱教學中的應用
(一)在讀譜方面的應用
認識樂譜、理解樂譜是中學生學好歌唱的重要前提,若學生缺乏良好的讀譜能力,那么提升歌唱能力便是難上加難。因此,在實際的歌唱過程中要想準確地唱出曲譜中的內容,就需要教師依托于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來培養學生對于樂譜的認知能力。學生在讀譜時,不僅要在腦中、心中快速反應出曲譜中音符的位置、形狀、節拍,還要通過嘴快速準確地歌唱出來。樂譜主要包括簡譜、手指譜、字母譜、五線譜等。其中,簡譜相對于五線譜而言產生的年代較晚,首先成型于16世紀的歐洲,其次經過盧梭的加重、完善,使得簡譜逐漸趨于完整,最后由日本傳入我國,主要是通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而被廣大中國百姓而熟知的。之后又經過我國各位音樂名家對簡譜的整理,在我國廣泛地流行開來。簡譜是用阿拉伯數字來表達音樂中唱名的一種首調唱名法,具有使用簡單、便于記憶的特點。但在轉音和多音部音樂部分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制約了簡譜的發展。手指譜指的是學生利用自己的手指來練習音程關系的上下跳進,也就是把自己的雙手想象成一個五線譜,并將樂譜中的音與手指相對應,以此提高自身的首調唱名能力。例如,教師可根據“上加一線do、下加一間re、一線mi、一間fa、二線sol、二間la、三線si、三間do”這樣一個法則來進行樂譜讀譜教學,為學生識讀五線譜奠定扎實基礎。字母譜是一種將每個唱名首字母來標記整個音節的特色識譜方法,可依次用“d、r、m、f、s、l、t”等字母來標記音節。若樂曲中的音符為低八度時,就要將“l”標注在音符字母的右下方,使得樂譜更加清楚易懂。五線譜是一種練習學生樂譜知識和讀譜技能的重要音樂基礎,在開始學習樂譜的階段,教師就要幫助學生認識樂譜中音節上方和下方的re和si,使得學生在腦海中能夠有基本概念,并在日后的學習中逐漸取得完善。要想提高中學階段學生合唱的水平,還是要對五線譜進行反復識讀練習,五線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不斷變化的手勢所表達的含義,還可培養學生傾聽其他人歌聲的能力,進而提高自身在合唱隊伍中的和聲聽覺,能根據五線譜按部就班地進行初步分析和視唱,以此實現對于轉音的掌握能力,極大縮短了讀譜時間,也縮短了分聲部的訓練時間,同時也為日后合唱曲目的練習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二)在節奏方面的應用
在初中歌唱、合唱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節奏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提高學生節奏感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學生在學習不同標記與發音的節奏音節時,教師要將復雜的節奏音節簡單化,避免學生對節奏的讀音產生嚴重的混亂,從而影響接下來的學習。經過相關實驗表明,我國初中的歌唱教學可在借鑒國外典型教學案例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的節奏引入到日常教學中,增強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節奏感。例如,將聲母“D”和韻母“A”相結合,進而想成學生更易接受的讀音。創新節奏讀音方法不僅符合初中生的成長規律,還可有效提高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課堂中的運用效果。其次,通過適量的節奏練習,幫助學生扎實掌握與節奏有關的理論知識。節奏練習通常結合教材中的歌謠來進行,包括固定節拍和復合型節奏訓練。其中,固定節拍主要是通過穩定的節拍訓練以及有規律的律動來提高學生音樂節奏的體驗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節奏感。例如,2/4拍的第一拍與第二拍的強弱不同,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重復幫助學生感受到節拍的結構。最后,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強調節奏源于生活,每個節奏都有其對應的讀音體系。該教學法還強調復合節奏是在多次進行單獨節奏訓練的基礎上養成的,需要肢體之間的配合,才能充分表現出學生掌握節奏的扎實程度。例如,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節奏實物卡將單獨的節奏表達成一條完整的節奏,并使用肢體唱出、拍打出節奏。教師在訓練學生更換節奏型時,可使用ta-ti,也可使用簡單的tata,提升對節奏的感知水平,提高學生對于節奏的記憶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加入二聲部的練習,以此豐富學生的音樂辨識能力、音樂的層次感、音樂的節奏感等。
(三)在音準方面的應用
部分學生在歌唱過程中存在跑調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音準的正確認知。因此,作為初中音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就必須使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彌補學生在音準方面的欠缺,提高學生的音準概念。
1.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
在新課標中指出:歌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音樂學習內容,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學校以及相關部門應重視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音樂教學,幫助學生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為高中的音樂教育奠定良好基礎。作為教師,可使用范唱來讓學生感受、模仿、領會音節的高度。學生擁有可以參照的音準感覺后,還要通過不斷練習才能將教師教授的音準理論知識與自身的理解相融合,以此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
教師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在練習一首樂曲前,教師要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自己要表達的音樂;2.學生應傾聽自己腦海中想象的音樂;3.運用合適的唱法將想象的音樂表達出來;4.教師對學生的表演給予一定意見,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表演;5.在完成歌唱曲目、分析表演后,自身進行思考、總結是否將想象的音樂完整的表達出來;6.聽取聽眾們的意見,為進一步完善歌唱技巧、培養良好的內心聽覺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內心聽覺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s-m小三度是從童謠開始的,后又把la、do、re加入了進去,進而形成五聲音階,然后再把fa、ti加進去,同時使用首調唱名法安排音的高低位置,幫助學生在心中能夠形成系統的曲目音節。
2.以科爾文手勢為輔的音準練習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有七種不同的科爾文手勢,且不同的手勢位置所表達的唱音高低也不同。位于腰部的“do”、位于下肋部的“re”、位于劍突部的“mi”、位于胸部的“fa”、位于頷部的“sol”、位于眉眼部的“la”、位于額部的“ti”、位于頭頂部的高音“do”,能夠更加直接地表現出唱譜中每個節奏音節,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音準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于唱名和音高的記憶能力。以演唱《我愛你,中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直觀的科爾文手勢將相對不同程度的音高與旋律進行有機結合,促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整個互動過程完成后,不僅培養了教師傾聽的習慣,也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了sol、do兩個音符的手勢和音高,促進了學生水平與課堂效率的同步提高。
(四)歌唱教學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初中歌唱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將其應用到合唱中。縱觀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發展歷史來看,根據柯達伊教學體系編寫的教材中大部分是國外民歌,基于我國豐富的民族資源,可使用這種教學法來豐富我國傳統音樂的形式與方法,這一理念與柯達伊體系是相符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學生的歌唱能力,這也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運用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不斷發展的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1.單聲部民歌
柯達伊創造的曲目數不勝數,包括其本國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童謠等,并且題材十分廣泛。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豐富的音樂資源凝聚了多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才智,具有重要的學習價值。此外,柯達伊強調一名歌唱教師比城市中大劇院的指揮家重要得多,擔負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因此,作為教師要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料,深入探究、開發具有教學意義的歌唱內容,積極參加到課題調研中,幫助合唱團中的學生找好自己的位置,再根據音程和和弦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對單聲部民歌的演唱水平,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
2.二聲部合唱
在中學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礎,所以,教師在這一階段可以從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興趣入手,進一步引導學生走進合唱的殿堂。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手勢進行輔助,幫助學生在合唱中能夠有良好的音準概念,進而進行二聲部合唱。在合唱前的齊唱階段,可采用“交換接力唱”,交換接力唱指的是兩組輪流唱一句,增強學生之間相互傾聽歌聲的能力,這一階段也是提高合唱水平的重要時期。在合唱中,教師可利用手勢進行二聲部訓練,以無伴奏的《牧歌》為例,該首曲目改編于東蒙民歌,與草原悠長的情調十分契合。《牧歌》總體共分為三個合唱部分:引子,主題,尾聲。曲目的前八節是引子,九到五十六節是主題,主題又分為三部分,五十七到六十六節是尾聲,因此全曲共66節。首先,教師可以運用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進行分部練習,幫助學生快速熟悉各個聲部的旋律、音準和節奏。其次,在演唱過程中要使用手勢和首調唱名法輔助學生合唱,尤其是在《牧歌》降G大調的六個降號上,這部分對于學生合唱起來比較吃力,教師要著重幫助學生找到對這首曲目的感覺。此外,教師還要簡化高音部分,以此提升整體的合唱水平。最后,《牧歌》是一首極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教師要對合唱中的各個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避免合唱隊員在多聲部附點節奏處出現雜亂不齊的效果,這也是提升整體合唱水平的重要階段。
三、結語
綜上所述,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在世界各國的學校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對于我國來說,還應繼續為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有效實施創造更多的空間。作為中學音樂教師,必須在結合我國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基礎上,不斷探究、實踐、創新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教學方式,并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改進,以此促進我國中學歌唱教學、合唱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力群.淺析柯達伊教學法在高中合唱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以煙臺市萊山一中合唱課為例[J].黃河之聲,2020(09):133.
[2]鄧佳.試論柯達伊教學法在我國基礎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8(12):134-137.
[3]趙吉萍.柯達伊教學法在音樂歌唱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0(05):39-41.
[4]唐琬琰.柯達伊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北方音樂,2019(17):190-191.
[5]魏曉飛.柯達伊教學法在初中學生音準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