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剛
摘 要:合唱教學在培養高素質一代新人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中小學合唱教學是集體性很強的聲樂藝術,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音樂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身心健康、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促進作用,是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中小學 音樂 合唱教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集體生活是學生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推動力,為兒童發展所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身是一個悲劇?!焙铣鳛橐魳坊A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的重要園地,作為學校藝術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在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對中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中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教好合唱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興趣培養
興趣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合唱有了興趣,才能自覺唱好每一個音符,領會歌曲表達的感情,平時課堂教學中通常以興趣入手,對同一首歌進行合唱與獨唱對比欣賞,通過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合唱帶來的巨大感染力。合唱教學的基礎訓練能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優美的音樂不僅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使人大腦輕松、精神愉快,以滿足人的生活情感及精神食糧需要,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在課堂上有計劃地進行簡單的合唱訓練,通常從節奏入手,過渡到分聲部視唱旋律,從簡單的輪唱再到兩個聲部演唱,循序漸進,達到較好的合唱效果。
二、科學的方法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控制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筑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練習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生動地表現歌曲情感和內容。
3.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音準、節奏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4.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另一方面是樂曲的組成部分,給它們以音樂活力和生命。
三、合理的教學細節
1.關注學生的眼神。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憑借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想盡一切辦法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課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課堂上學生的眼神無時無刻不傳遞著各種微妙信息,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觀察、解讀學生的眼神和表情的變化,根據學生的變化細節,改變課堂教學節奏或教學法,力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2.關注學生的語言。教師上課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小細節,決不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節優質的課堂源自于對細節的追求。要深層次挖掘錯誤,糾正錯誤,開啟學生智慧之門。要觀察學生的發言踴躍情況,學生是否投入其中,老師要適當給予指點、幫助。老師只有關注學生表現的細節,并采取應對措施,改變課堂氣氛,及時調整學生注意力,才能真正體悟到課堂教學的內在心意。
3.關注學生的行為。課堂上老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就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行為表現。對于觀察的問題,老師要靈活處理,使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統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關注教學細節,是對課堂中學生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關注教學細節,必須用眼觀察、用心傾聽、用情感受,才能及時捕捉與提煉,并科學地加以利用,方能提高教學藝術,提升教學品質。
四、自身修養
1.認真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加強師德師風修養,形成高尚人格,有一顆進取的心。要提高自身師德修養,首先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是師德的首要基礎,如果一個教師不能很好地為學生“解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2.要熱愛學生,對學生有博愛之心,以誠相待,寬容和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是師德的核心。教師應該愛每一位學生,不管學習如何,甚至不管學生的品行優劣,都應該付出愛心,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對學生學業提高、知識增長,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3.更新教育觀念,互相學習、研究、交流。不光認真鉆研本學科知識,同時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是教師緊密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橫向交流、互相研討、取長補短的自我提高方式,在同行教師中開展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活動,每節課后教師都認真反思教學過程,及時把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寫下來,從深層次上考慮自己的教學工作,寫出有質量的教學反思,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地增長自己的才學,不斷探索教育技巧的奧秘,才能使學生產生依賴感,才能贏得學生的敬佩,從而轉化為很強的人格力量鞭策和激勵學生。
總之,音樂教師首先要熱愛音樂,對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感知,唱歌要有飽滿的情緒,欣賞要有濃厚的興趣,只有教師本身受感動,才能引導學生受到感染,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實踐表明,許多教師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因為他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愿意為下一代成長奉獻自己的畢生精力,不畏艱辛,不計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績卓著,受到人們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熱愛他所從事的事業,缺乏對事業的責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動力,不可能勝任培育下一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