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早在2000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因材施教”的實施進行闡述和詮釋,成為新課改下關注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指路明燈。“因材施教”思想,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實質上就是差異教學,旨在縮小學生優劣的差距,讓學生公平、公正地受到教育。差異教育符合“以生為本”的理念,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踐行“因材施教”思想,注重差異教育的實施,以最大限度發揮差異教育的作用。文章立足教學實踐,遵循初中生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提高的要求,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差異教學的論述加以分析和探討,希望對一線的教師有一定的幫助,以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差異教學;因材施教;策略分析
陶行知先生對“因材施教”的理論以員工種花作類比,他指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用在人的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哲學中也有“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片樹葉獨一無二”的說辭,都說明我們教育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自身的背景、性格的不同、智力的差異、能力的懸殊等,注重學生個性化的潛能的挖掘,運用差異化教學,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潛能不同程度的挖掘,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那么,如何實施差異教學,摒棄“一刀切”是文章要探討的論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具體教學案例對差異教學的實施策略進行簡單分析。
一、 承認差異,設計差異性教學方式
實施差異教學的前提是承認差異,設計差異性的教學目標和實施目標。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中,時代賦予人們差異的可能。“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們的差異,承認他們的差異,不能輕易給學生貼上“優生”“差生”的標簽,應降低標準、目標的統一性,看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個性化的特質,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上的差異等。只有在教學中,承認學生的差異的前提下,才能制訂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蘇科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的《絕對值和相反數》的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等,采用下面的教學方法進行層次性的教學:
(1)概念教學:首先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學,對“絕對值”“相反數”的概念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學生對基礎概念理解,為下面環節的學習打下基礎;(2)問題引領:教師給出幾組數,如5和-5、-1.5和1.5、20與-20、4/5與-4/5,讓學生觀察,每一組數有哪些特點?(3)游戲活動:給出一組數,如3、0.5、-7.8、-0.5、1/4、-3、+7.8、1、4等,讓學生快速觀察每一個數的特點,并進行配對,找到互為相反數的幾組數……
這節課的教學,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從概念入手,到概念的理解和消化,再到概念的運用,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等,教師在課堂上既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公平公正地看待學生,也承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從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教學形式等,凸顯教學的差異性,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二、 尊重差異,設計差異性教學目標
差異教學的實施,應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前提下,設計差異性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分層設計和落實,才能讓差異性教學落到實處。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和個性化特征進行分析,對學生合理、科學分層的基礎上,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到”,從而不斷強化學習動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共同發展。
差異性教學的落實的基礎是根據差異性對學生進行分組,這就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從興趣、態度、習慣、能力等各個方面全面分析、綜合了解,再劃分為層次性的小組。如把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思維力和創新能力強的學生分為一組,命名為“明星組”;把學習能力一般、對數學學習不排斥、學習習慣較好、較為主動參與的學生劃分為一組,命名為“拼搏組”;對于學習習慣差、對數學學習排斥厭倦、不能按時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劃分為一組,命名為“提高組”。讓每一層次的學生明確自己的層次,以及以后奮斗的目標,激發學生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
三、 關注差異,設計差異性學習任務
陶行知先生運用種花類比教育,對“因材施教”進行闡述,他指出種花應根據花木的特點和習性進行修剪、施肥和澆水。教育也是如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的特點,關注他們的差異,施加層次性、差異性的學習任務,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而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以《絕對值》的教學時,對于復習鞏固的練習的設計,筆者設計層次性的任務:
C層:
1. 填空:
(1)數軸上表示? ? ? ? ?,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2)-3的絕對值? ? ? ,-2019的絕對值? ? ? 。
2. 計算:
B層:
1. 填空
(1)絕度值是3000/7的數有? ? ? 個,分別是? ? ? 和? ? ? ;絕對值小于2的整數有? ? ? 個,分別是? ? ? ;(2)x在數軸上的對應點在原點的左邊,并且|x|=12,則x=? ? ? 。
2. 在數軸上表示出0、3、-4、1/2、-1/4、5、-6、7.5等,然后,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連起來;再將這些數的絕對值用“<”連起來。
A層:
1. 填空:
(1)如圖,-2、x、2、y在數軸上的對應點分別是A、B、C、D,這四個數中絕度值最大的數的對應點是? ? ? 。
(2)數軸上有兩個點A和B,相距距離為1,A與原點O的距離是3,滿足條件的點B有? ? ? 個,與原點的距離之和是? ? ? 。
2. A、B代表兩個數a和b,且|a|=2、|b|=3,借助于數軸,求A和B的距離。
顯然,這些作業的設計,難度系數不同、C層與概念理解為主,B層次的練習,注重基礎的同時,增加靈活元素;而A層難度加大、思維性、創新性得到體現,利于A層的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難度不同的任務設計,促進學生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 遵循差異,給以差異性學習指導
差異教學,不僅注重目標差異、內容差異、任務差異,關鍵還應注重指導上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優與劣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此,差異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層次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
如《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教學時,對于學困生,教師應從最基本的等式著手,循序漸進地給以講解,帶領他們感知知識。如首先從1+2=3開始,引導學生思考1+2+4=?學生說出1+2+4=7;再問3+4=?學生回答3+4=7,然后,寫出等式:
1+2=3
1+2+4=3+4
同樣地引領學生得出:
1+2-5=3-5
然后,給學生指出:從1+2+4=3+4、1+2-5=3-5,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者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同樣的方法,帶領學生學習: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者除以一個不等于零的數,等式不變。
而對于B層的學生,在教師和學生探討了1+2+4=3+4、1+2-5=3-5之后,設疑促思,讓學生自主歸納等式的性質,如從這幾個式子,你有什么發現?你能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嗎?如果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或者除以一個不是零的數,等式變不變?然后,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發展他們的學習力。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從1+2+4=3+4、1+2-5=3-5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能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質嗎?你們能用式子表示出等式的基本性質嗎?……如此的差異性的指導,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利用不同問題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每一個學生的主動參與。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給以差異性的指導,應突出層次性、差異性。如《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的教學時,對于A部分的學生,讓他們自主閱讀教材,或者借助于相關的資料、借助于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鼓勵他們運用已經掌握的轉化思想和轉化法而探究學習,自主探討出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的性質的推導過程。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以“導”為主,如首先引導他們回顧什么是平行線?然后給出平行四邊形ABCD,給出過B和D的高是DE和BF,如圖,你能得出DE=BF嗎?如果能,這說明什么問題?你能得到什么啟示?通過問題的引領,讓他們得出平行線距離的基本性質。
而對于C層的學生,教師從演示推導過程,以“導”和“教”為主,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理解知識,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作為教師,教學中兼顧整體和差異相結合,在基礎知識必須掌握的前提下,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促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
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差異教學,行知思想是理論基石,可以減少兩極分化、幫助學生在學習上得到進步和發展。如何實施差異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還需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新,勇于實踐,讓行知思想在數學課堂綻放,照亮數學課堂課改之路,讓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巢曉娟.生本理念視域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9(10).
[2]李清澈.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運用探研[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7).
作者簡介:
鮑宜慧,江蘇省新沂市,江蘇省新沂高流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