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如
【摘 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培養的任務,其中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感。思政教師從深挖教材內容、實施情境教學、聚焦時代主題拓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等幾方面入手,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講到,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突出任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情感。
一、鉆研教材、深度挖掘,厘清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共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教材編排時,按照由近及遠、由淺及深、螺旋上升的順序及體例,逐步引導且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的情感。教材中有專門的主題單元突出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傳承,也有強調學生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其中,歷史題材的內容,更是重點指向愛國情感的激蕩與培育。因而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注意挖掘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因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深刻體驗、感受并踐行。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六篇課文,以時間為脈絡,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以愛國精神為核心,呈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歌頌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在教學《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教師要弄清本課的教學重點不在于呈現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遞與建構。當然本課的教學三個目標缺一不可:第一,學生了解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的屈辱歷史,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第二,學生學習林則徐、鄧世昌、關天培等歷史人物的故事,激發學生產生崇敬民族英雄的情感,從而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第三,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近代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和欺凌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腐敗無能而導致的國力衰敗,學生初步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自強不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的道理。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充分地挖掘分析,才能確定恰切的教學目標,從而展開教學。
二、創設情境、引起共鳴,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關鍵是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情境性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教師巧設的情境中自然地產生一些真實的感受,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在于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通過學生自己的情感參與與實踐,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公民意識,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如《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中第一個話題《勿忘國恥》的教學。筆者用優美的歌曲《松花江上》再配上圖片資料導入。當歌曲《松花江上》響起的那一刻,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被帶入了那段屈辱的歲月。當畫面呈現東北同胞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顛沛流離,東北富饒的土地慘遭侵略者掠奪的情景時,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我們民族所經歷的這段屈辱歷史的震驚與憤慨。再通過歌詞當中的細節呈現,結合歷史圖片、資料,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九一八事變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恥辱,也就自然而然形成為保護和平而奮發圖強的愛國理想。筆者也因而輕松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
三、聚焦主題、與時俱進,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新時代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僅僅靠《道德與法治》原有的教育教學內容是不夠的,還需要聚焦時代主題,拓展《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
例如,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國家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一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機會。通過尋訪新南京活動來引導學生在70華誕時,感愛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引導學生在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歷程中,感受“偉大奮斗精神”。
再如,今年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以及全國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中國是怎么做到的?因為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中國智慧……而這些背后的動力源泉則是愛國主義。在這場戰疫中,醫務人員、人民解放軍、科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層干部、新聞工作者、志愿者、快遞小哥以及億萬群眾無懼犧牲、英勇奮戰、前仆后繼,涌現出一幅幅舍“小我”顧“大我”的感人畫面。這些事件、場景均是學生經歷過或者正在進行的生活,是一部生動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大課。此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愛國主義教育,帶領孩子在比較中體會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做一個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的人。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途徑。教師要深度挖掘《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善于把“有意義”的事情講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說得生動易懂,從而有效開展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 魯潔.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
[2]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2019,11.
[3]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