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良 李雙希
摘 要:中職學校實施仁孝文化教育不僅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需要,還是中職學生現實發展的需要。文章先分析了中職學校實施仁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隨后提出了中職學校實施仁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期整體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底蘊、思想素養和精神品質,為企業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職學校;仁孝文化教育;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8-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3-0003-02
孔子認為,“孝”是人生的主要內容,“孝”為“仁”之本。曾國藩曾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黑格爾在研究中國文化時亦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樣一種道法結合上,國家的特征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教,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歷史哲學·東方世界·中國》)。由此可見,仁孝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依據《論語》《大學》《孟子》《孝經》等儒家經典的論述及后世文人學者對仁孝文化內涵的延伸與發展,筆者認為仁孝文化的內涵著重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表現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朋友、和睦鄰里、善待他人,擁有一顆寬容、感恩、博愛、仁慈之心。仁孝表現為親情之愛,是人們良好個人品行形成的根源,又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愛心的源泉。其次表現為善待自己,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忠于職守,愛崗敬業,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工作、學習中,“見人善,即思齊”,努力向思想進步、業務精良的人學習;“見人惡,即內省”,時時警醒自己,忠于職守,發奮工作;“事匆忙,忙多錯”,耐心細致地完成各項任務,既不拈輕怕重,又不粗心大意;“過能改,歸于無”,勇于正視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失誤,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再次表現為立身報國,忠于民族,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睹献印分杏醒裕骸皥蛩粗溃市⒍?。”“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可見仁孝不僅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國事興盛的基石。
一、實施仁孝文化教育的緣由
(一)是中職學校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表現為滿足其吃、喝、穿、玩等物質需要,而忽視了對其個性品質、道德情操的培養,造成了許多青少年不懂規則、自私霸道、不敬師長、不尊長輩,甚至打罵父母。社會上攀比、炫富、享樂思想的泛濫,也導致了許多青少年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至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淡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淡化。而這大部分行為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好、個性品質不佳的學生初中畢業后進入了中職學校,因此中職學校經常出現一系列不和諧的現象。主要表現為:
(1)多數學生自由散漫、不思進取,無理想、無目標、無追求,不想也不愿讀書。
(2)一些學生常因爭風吃醋而打架斗毆,為攀比耍酷而酗酒吸煙。
(3)多數學生玩手機、打電游,沉迷于各種網絡游戲。
(4)很多學生平時對父母爺爺奶奶不聞不顧,態度冷淡,只有要錢時才與家人聯系。
(5)不少學生無關愛意識,缺乏仁慈之心,對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對師長不尊重,無敬仰愛戴之情。
(6)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圖索取,不講奉獻。他們無擔當意識,無團結協作精神、家國觀念,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對中職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已成為職業學校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弘揚仁孝文化,凈化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促進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是對接企業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企業在人才招聘的過程中,不僅看重中職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更看重他們的個性品質、道德情操,如忠誠度、持久力、忍耐力、責任心、協作意識等。這些思想品質對企業內部人際關系的調和,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個人誠信、感恩、敬業等良好職業道德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形成良好、向上,更具開放性與活力的企業文化,才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必須運用仁孝文化對學生進行努力工作、忠于職守、愛崗敬業、與人和諧相處等思想行為教育,以培養其高度的責任感,提高其綜合素質。
二、實施仁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把仁孝文化教育納入學校的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大仁孝文化宣揚力度
(1)研發校本課程,把仁孝文化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并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展課堂教學。從《大學》《孟子》《弟子規》《孝經》《三字經》等儒家經典中辯證地選取以仁孝教育為主的、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再從“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摘取有關愛國、敬業、仁愛、孝道的典型事例合編成校本教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使用。
(2)語文課教學要在注重傳授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滲透仁孝文化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例如,《我的母親》《賣白菜》等課文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孝順父母、和睦鄰里、善待朋友的道德情操;《師說》《勸學》等課文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善待自己的思想品質;《沁園春·長沙》《雪山上的紅蓋頭》等課文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忠于民族、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等。
(3)專業課教學要在注重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工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努力工作、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的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例如,“旅游與酒店管理”教學,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需教育學生在與客人相處時“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培養他們愛崗敬業的主人翁意識;“電子電工”“空調與制冷”等專業課教學更應強調學習、工作中的持久力、忍耐力、團結協作意識,培養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二)將學校德育工作處、學校團委、學生會打造成仁孝文化教育的又一平臺
(1)舉辦仁孝文化教育研討會。由學校德育工作處、學校團委對接縣宣傳部、縣團委,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開展仁孝文化教育研討會。
(2)利用學校文化墻、黑板報開辟仁孝文化教育專欄,讓無形的仁孝文化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閑娛樂中,讓他們可知、可感、可學、可做。
(3)借助學校廣播站誦讀仁孝文章,播放仁孝歌曲,講述仁孝故事,讓學生分享自己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朋友、和睦鄰里的真實情感。
(4)舉辦仁孝故事會及征文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展互評互議、互比互學活動,弘揚敬老愛幼、善待他人的美德。
(5)開展仁孝文化電影巡演、微電影征集等主題活動。
(6)大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充分運用春節、清明、端午、重陽及敬老月等重要節日節慶,引導學生敬老愛幼、友愛互助,營造“我幫人人,人人幫我”的社會風氣。
(三)利用校園網加強宣傳,實施仁孝文化教育
(1)借助微信、QQ、微博等軟件,利用其信息傳播快、覆蓋面廣等優點,把經典的仁孝故事、學生身邊的孝行善舉編成快板、相聲、歌曲、戲劇、小品等文藝節目,在校園網上循環播放。用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生命觀、價值觀、誠信觀、責任觀,引導他們重視傳承仁孝文化,并提高責任意識。
(2)運用家?;ネ?、微信、QQ等平臺,加強教師與家長、父母與子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引導學生自覺關心父母,尊敬長輩,理解教師,友愛同學,表達善意,傳遞愛心。
(四)依據新二十四仁孝行為標準,讓學生在家中踐行仁孝
開展以父母長輩滿意,彼此相處和諧為主要目標的仁孝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為父母長輩辦實事、盡孝道。大力實施孝敬父母長輩的"六個一"活動,即每月放假回家給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掃一次地、盛一次飯、洗一次腳、洗一次衣、捶一次背、談一次心,讓父母長輩開心、歡心、安心、舒心、順心。讓仁孝美德成為立家、立業之本,讓學生樹立盡孝是本分、不孝丟臉面的榮辱觀。
(五)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踐行仁孝
(1)組建以團員、班干部、學生會人員為主要群體的志愿者隊伍,到敬老院、兒童福利院慰問孤寡,關愛幼小。針對老人、兒童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開展敬老助老、愛幼護幼志愿服務,為老人、兒童辦實事、做好事,為孤寡老人和孤兒獻愛心、送溫暖,踐行仁孝,培養學生的博愛情懷。
(2)開展鄰里守望志愿者服務活動。倡導學生本著就近、就親、就友、就熟、就鄰原則結對子,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的形式,為空巢、孤寡老人,困難兒童提供定期探望、情感疏導、代買生活用品等志愿服務,解決其生活困難,解答其精神困惑,營造關心、關愛、關懷的良好風尚。
(六)開展仁孝典型的評選活動,樹立學習榜樣
把評選仁孝典型作為弘揚仁孝文化、提升學校文明水平的有效抓手,充分發揮典型的引路和示范帶頭作用。評選、表彰一批敬老愛幼、善待他人的先進典型,不斷擴大典型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總之,中職學校開展仁孝文化教育,既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需要,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百善孝為先”“百行仁為本”,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仁孝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有利于促進學校的德育與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之間的有效配合。
參考文獻:
[1]趙馥潔.論張載“民胞物與”價值觀的普適性[J].華夏文化,2013(2):12-16.
[2]趙海燕.中職學校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天津市機電工業學校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