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小學美術課堂對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力、審美觀等有著重要意義,它能夠讓學生在獲得創造性思維的情況下,擁有繪畫、鑒賞、觀察等美術綜合技能。文章從“觀察—活動”角度出發,對小學美術課堂實踐教學工作展開研究,分析小學美術課堂如何激發學生觀察能力、活動能力,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觀察—活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3-0093-02
小學美術課堂進行了多次教育改革,經過多年的探究,從理論上講,已經基本能夠迎合當前對小學生素質教育全面化發展的要求,尤其是美術課課堂模式的轉型、課堂內容的優化,在培養小學生多元能力方面有著不俗表現。[1]從教育角度看,小學生的人格培養是全方位的,這不單給小學生美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從側面證明了小學教育對小學生生活、思想、意識、行為的重要影響。“觀察—活動”教學方法的提出,是為了彌補傳統教育在教學行為及表現上的不足,讓教學更靈動,更富有參與價值、探索價值。
一、小學美術課堂“觀察—活動”教學現狀
對小學生的教育,既要通過知識去挖掘學生與生活的連接點,又要充分展現知識探索的價值,鼓勵學生在探索學習的同時,去努力觀察和發現。目前,小學美術課堂在努力尋求改變,無論是教育資源開發還是教學模式轉型,其核心目的都是讓教育更靠近學生、更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
雖然“觀察—活動”教學方法已經開始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推廣使用,但因為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呈現出不確定性。例如,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無法有效地與美術教育掛鉤,小學生會被所觀察的事物所吸引,而無法集中注意力,有時候還會“跑題”;小學生通過觀察來活動、來繪畫,總是要教師來提醒、規范,而無法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觀察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觀察—活動”教學的資源和模式都比較有限,學生有時候會厭倦、甚至會抵觸其他學習任務,不配合教師。
以上小學美術課堂“觀察—活動”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雖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基本上都是常見問題,所以在未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教育研究中應當予以高度重視。為了積極推進“觀察—活動”教學實踐的開展,該教學實踐作為一項教育工作,應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知識,運用觀察思維去慢慢發現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通過活動、游戲的方式,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樂趣、審美習慣,這才是小學美術教育的初心。
二、小學美術課堂“觀察—活動”教法實踐策略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確定,當前小學的美術教育活動多樣、新奇、富有特點,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構建了多種多樣的課堂。“觀察—活動”教學方法要想更好地融入課堂,發揮課堂教育作用,應當利用該教學模式的優勢讓小學生通過觀察,把自己對美術藝術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也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創造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與“活動”是兩個關鍵詞,也是開展教學要關注的兩個重點,具體策略有:
(一)尊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要想將一種好的教育方法貫徹下去,抓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對小學生群體來說,只要感興趣,他們就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所以教學要側重于小學生關注的事物。例如,在挖掘教育資源的時候,多尋找小學生常讀的讀物、常看的動畫、常做的游戲,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畫面、場景,喜歡的人物、故事,便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去進行觀察、參與活動。又如,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反饋,他們對哪些活動感興趣、對哪些觀察項目感興趣,就要多挖掘這部分的活動內容,一切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2]同時,小學生的年齡小,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都不是很固定,基于這一特點,教師讓學生用眼觀察時,可以多選擇“目的”目標,如只讓學生觀察某個動畫人物的眼睛、面部表情;或只讓學生了解動畫片中天氣的變化。給學生明確的觀察任務,能提高學生觀察的專注度,也能使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揮。
“觀察—活動”教法的核心價值在于它不僅可以幫助、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多觀察、多活動,它還能為教師創造觀察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思維的機會。例如,在一次活動課上,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找到學生對哪些美術活動感興趣、對哪些美術知識的學習興趣高、對哪些美術環境或場景的喜歡程度深等。所以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既要注重活動形式與內容傾向于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要從活動實踐中找到學生普遍感興趣、存在探索愛好的活動形式、知識元素,再利用教學研究和組合,將更多元、更豐富的教學內容融入美術教學中去。
(二)確定“觀察—活動”教學實踐的主題和內容
生活化、創新化是“觀察—活動”教學實踐方法比較突出的特點,為了讓小學美術課堂與“觀察—活動”教學方法有效融合,教師要先確定教學的主題,然后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將美術知識與觀察活動融合在一起。例如,引導學生觀察人物,教師可以找到不同動畫片中的不同人物,把這些人物的眼睛、嘴、鼻子、四肢分別截取下來,讓學生進行對比,之后再讓學生說出不同眼睛表現的是人物哪種性格、不同的四肢呈現的是人物什么樣的體型等。之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同桌,讓學生嘗試著畫同桌,或是啟發學生看同桌的眼睛與哪個動畫人物比較相似,讓學生模仿著畫。從局部觀察到整體觀察,從觀察到繪畫,學生的觀察思維是慢慢發展的,同時,因為觀察的內容是明確的,也能夠與美術教學形成良好的配合,所以活動效果會比較好,對學生觀察與繪畫能力的訓練也比較有效。
在“觀察—活動”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確定完教學主題后,需要從教學內容出發創建更多的優質資源,如線上教育資源。動畫片、電影中有很多卡通人物,書籍和圖冊中也會有圖像資料,不同教師的課堂上還會有很多原創畫作,這些豐富的資源都可以應用于美術課堂,讓學生觀察到更豐富、更多元的美術作品。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課題,一個秋天的場景,然后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動物、花草樹木、場景、事物等,把這些元素安插到秋天場景圖畫中來。秋天場景是學生進行搜集的依據,將找到的網絡元素加到圖中,既鍛煉了學生觀察秋天景象的能力,也充分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三)重視“觀察—活動”對學生的影響與改變
小學是一個小型社會,小學生家庭生活中有多樣、新奇的生活元素,教師運用自身的教育影響力將小學生合成一個集合,讓他們能夠在小學這個特殊的、開朗的、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生活。“觀察—活動”教學方法能從生活化視角看待小學生美術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改變,通過觀察再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如:社會特性,通過“觀察—活動”,小學生對事物的看法與理解、事物美丑的評價、繪畫習慣的培養等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這種差異的產生源于小學生所處生活環境與家庭背景的不同。又如:游戲性,“觀察—活動”在教育主題的烘托下,會讓小學生美術學習行為以游戲的形式呈現,比如,讓小學生在課堂上畫爸爸媽媽、指導學生找出自己家庭生活中常用的某些形狀相似的物件等,讓小學生去觀察自己的家,家里面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3]可以說,“觀察—活動”會給小學生帶來一定的改變,無論是觀察能力的培養,還是繪畫能力的培養,都要建立在小學生的改變上。如此,“觀察—活動”教學方法才能更廣泛地融合生活元素,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緊密地結合一起。
(四)開發全新主題,增加體驗式的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歷來都是最受學生喜愛和歡迎的教學活動,“觀察—活動”教學可以與游戲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開發創建全新的美術主題,讓學生在觀察中擁有更高的自主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例如,游戲活動可以設置虛擬場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片,之后讓學生自己選擇所要扮演的動畫角色,通過觀察制作衣服,在課堂上設計舞臺,表演動畫片中的片段。一來,學生對感興趣的動畫片,觀察得更為認真、更加專注,二來,學生在選擇動畫片人物后,需要依靠這個人物的形象、動作及語言,模仿該動畫人物,并且不斷地去實踐。這種游戲活動能激發學生在“觀察—活動”教學中的參與積極性,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美術藝術的無窮魅力。體驗式游戲活動的核心目的是讓學生感興趣于教學,且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感受、更多的快樂。當教學主題、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后,教學活動的本質影響與作用也需要相應提高,否則教學活動的價值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探索“觀察—活動”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從實踐角度去還原學生的體驗過程,從體驗出發給予學生最真實、最直接的學習引導與教育輔助。
同時,還要讓小學生真正進入社會生活中,了解、認知社會。例如,教師給小學生設置了一個場景:自己與媽媽、爸爸等家人看電視。第一天,讓學生鼓動大家看電視,觀察家人各自看電視的習慣,在第二天的課堂上,畫出其中一個人看電視的情境。這個游戲活動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學生既要觀看家人日常的生活表現,又要把這個表現的特殊性記下來,以畫畫的形式畫下來。從教學效果上看,教師的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創造性,既做到了訓練、培養小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從側面促進了小學生通過自身觀察、了解、記憶,最終以繪畫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思維想法,家人的形象特征既是客觀存在的,也有一部分是學生想象的。由此可以看出,豐富美術游戲活動能讓小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更加真實,因為教師教學生怎樣做,遠遠不如學生自己思考怎樣做的教學效果好。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推行“觀察—活動”教學法,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掌握每個小學生的觀察與繪畫能力,還能通過一次次活動游戲,了解學生在美術創作與學習方面的個性、特性,給予學生最具針對性的教育培養。
參考文獻:
[1]劉 旭.淺談美術課堂的創新教法[J].小學教學參考,2017(18):59.
[2]周宇飛.論減小學前美術教法課與實踐教學差距的方法[J].美術教育研究,2016(18):177.
[3]楊 波.淺談雷夫的教育思想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