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元素;生活情境;生活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1-0077-02
道德與人及其生活是一體的。道德與法治課就是要通過學生生活本身去引導他們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進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1.提取生活元素,感知道德要義。
作為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生活元素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使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而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要義。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二上《可親可敬的家鄉人》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主動了解各行各業的家鄉人,學會尊重、感恩身邊家鄉人的付出,并化作日常的具體行動。教學時,筆者在選擇家鄉普通人和家鄉名人的事例時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對教學資源進行適當擴展。在課前預習中,筆者引導學生收集身邊人與自己發生的故事,這些人可以是家人、老師、鄰居,也可以是保安、保潔、交警、小店業主等。課堂上,學生交流一個個鮮活的生活故事,真實地感受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及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果沒有這些家鄉人,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秩序會發生什么變化?我們應該怎么做?在思辨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家鄉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通過這樣生活化的教學,學生會懂得尊重、感恩各行各業的勞動者。
2.創設生活情境,感應道德引力。
教育應該在真實且有意義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教師應適度地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以圖片、視頻、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現,從而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增強學生的道德感悟。
有教師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三上《感恩父母》一課時,為了突出父母之愛的厚重,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有生活中負重前行的母親、有自然災害中舍己救子的父親等。看完視頻后,教師請學生談觀后感。筆者認為,盡管這些事跡非常感人,但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許多學生沒有親身體驗,所以談的感受都是表面的。學生首先是自己生活的構建者,而非別人生活的評判者,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自身的經歷融入創設的情境之中。對此,筆者讓學生準備一張與父母的合影,然后請學生在課堂上講述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回憶父母給予自己的愛。通過講述,一個個真實的家庭生活故事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對父母的愛感受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切,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
3.助力生活體驗,感化道德情懷。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所以,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活動,然后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在思考中踐行,從而形成良好的德行。
研讀統編《道德與法治》三上《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的教材后,筆者發現要讓學生學會關愛父母,首先要讓其了解父母。筆者設計了一份“愛的了解”調查表,里面包含愛吃的水果、點心,近期的愿望等內容。教學時,筆者請一位媽媽走進課堂,現場和女兒各自完成對方的“愛的了解”調查表。通過當場反饋,學生發現媽媽的調查表上填得滿滿當當,且完全正確,而女兒的調查表上卻零零散散,不少內容還是連蒙帶湊的。接著,教師現場采訪媽媽為什么會對女兒這么了解,媽媽動情地訴說著女兒一出生,自己就全身心地照顧她。一番講述,不僅讓女兒熱淚盈眶,其他學生也很動容。一項調查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而且知道了愛一個人首先要了解他。
4.精選生活作業,感觸道德現象。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似乎明晰了道理,但是課后可能就把課堂所學拋在腦后。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來延伸課堂教學效果。如探望長輩、整理自己的房間、超市購物、參觀博物館、到圖書館借閱圖書、調查餐桌上的不文明現象等。當然,要使這些實踐活動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還需要家校合作,家長一定要理解并給予支持,不能包辦代替。
5.做優生活評價,感悟道德倫理。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們要及時作出評價,此外,還要結合學生課外的真實生活,進行過程性評價,從而及時發現、糾正學生的認知錯誤和行為錯誤,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生活化的過程性評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關于校園生活的過程性評價,如怎樣做好值日生,如何為班集體服務、與同學友好相處等。二是關于家庭生活的過程性評價,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關愛老人、主動學做家務活等。三是關于社會生活的過程性評價,如遵守交通規則、與鄰居和睦相處、尊重勞動者等。評價可采用訪談、問卷、建立學習檔案袋等形式,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工作者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