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燕
[摘要]學科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育素養進行審視,讓自身具有匹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核心教育觀,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F今,教師的學科素養普遍較高,但教育素養有待提升。筆者認為,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素養的形成主要應關注三個基本點:學科觀、學生觀、課程觀。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素養的培養思路包括:更新教學觀念,打開提升教育素養的大門;進行案例研究,尋找提升教育素養的途徑;堅持教學反思,鞏固提升教育素養的成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師教育素養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素養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K13-L202)。
當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新方向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思考如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落實培育核心素養,以及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具備順應社會發展的關鍵品格和能力,這兩點非常重要。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是教師如何利用自身的教育素養,落實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如果說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的根本,那么教師素養就是這一根本的根本。教師是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教師的核心素養觀、核心素養教學和課改思維是成就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谶@一邏輯,學科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育素養進行審視,讓自身具有匹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核心教育觀,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本文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淺談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
一、教師教育素養的現狀
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教師的教育素養包括學科素養與教育素養兩個方面。學科素養體現在教師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教育素養體現在教師利用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能力和水平。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育素養現狀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教師的學科素養普遍較高。在不考慮其他轉教教師的前提下,專業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普遍較高。在對外學習、交流中,筆者也發現無論是公開課還是課后研討,同行們都能非常專業地討論問題。從歷年來的歷史教學專業文獻來看,關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觀點總結、策略總結也屢見不鮮,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師的水平??梢姡瑲v史教師的學科素養較高,學科基礎較為堅實。
第二方面,教師的教育素養有待提升。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當前初中歷史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初中歷史專業教師普遍較少,基本上集中在初三(即九年級)。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如何應付考試上,未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形成路徑依賴的初中歷史教師往往不具備在自身基礎上充實核心素養的意識或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直面問題,讓自身的教育素養能夠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高度匹配。
二、教師教育素養的分析
其實已有同行對這一研究命題做出過有益的探索,如王黎、宋海潮曾提出,教師要發展“五大核心素養”,即永葆“活力”的創新素養,善于“柔化”的協調素養,著眼“發展”的綠色素養,工于“接納”的開放素養及樂于“碰撞”的共享素養,并認為這些素養對推動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有所裨益。而郁麗娟則認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和實現學生的終極價值追求三個方面,并認為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關鍵在于課程。因此,學校應加強學生課程開發,注重學校課堂教學的轉變。綜合上述觀點,結合充分的實踐,筆者認為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素養的形成主要應關注以下三個基本點。
一是學科觀。學科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既然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思考問題,就一定要關注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當前人們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分為五大要素,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不應排斥應試,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應試。例如,“洋務運動”這一內容的教學,既要讓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這一知識點,又要讓學生通過這一結論,分析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為何最終未能實現自強與求富的目標。
二是學生觀。學生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歷史學習中學生的角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避免將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這一學生觀。因此,科學的學生觀對初中歷史教師而言至關重要。毫不夸張地講,教師的學生觀決定了學生的歷史觀。因為當教師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時,學生很容易會誤認為歷史學科就是歷史知識的堆砌。然而,如果教師能夠本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來實施教學,那么學生自然會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需要分析史料,歷史觀點是在史料分析的過程中形成的。
三是課程觀。課程觀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素材的組織水平。歷史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必須堅持以教材為本,與此同時還應適當做一些拓展。換言之,從課本出發,選擇權威的歷史教材來充實課堂,同時教師應從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向來組織教學,實際上是對課程資源的建設,也是科學歷史課程觀的產物。
三、教師教育素養的培養
基于以上分析,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歷史教育素養的培養思路也就清晰了。結合理論與實踐,筆者提出如下幾點思路。
(一)更新教學觀念,打開提升教育素養的大門
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師定會處于封閉的狀態,作為新事物的核心素養難以真正融入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為例,教師需要堅信自己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史料,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走向核心素養,所以“洋務運動”的教學就可以深入一點,多向學生介紹李鴻章的史料,了解他“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主張背后的思想根源,使學生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類似的認識。
(二)進行案例研究,尋找提升教育素養的途徑
教師的教育素養一定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案例研究則是最好的經驗積累方法。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以重要的知識點作為案例研究的突破口,積累一定量的案例經驗,以尋找有效提升教育素養的途徑。
(三)堅持教學反思,鞏固提升教育素養的成果
教學反思既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推進劑,也是教師提升教育素養的催化劑。教學反思可以讓教師有一個梳理教學過程的機會。例如,在“洋務運動”的教學中,有學生在課堂上對李鴻章的功與過進行評判。這自然是一個宏大的話題,但對于初中生而言,依然有教育價值。筆者在反思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能堅持從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那本堂課的教學層次可能會相應地提高。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具備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才能準確地以歷史知識為依托,不斷提高與學生對話交流的能力和智慧,朝著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的方向培養學生。只有在學科素養的基礎上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才能讓學科素養彰顯出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歷史教師的教育素養是在學科素養的基礎上而形成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也是教育素養提升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1]龍寶新.論核心素養時代教師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7):49-59.
[2]王黎,宋海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呼喚教師核心素養[J].教師教育論壇,2017(2):35-38.
[3]吳陳兵.核心素養研究:內涵、價值與展望[J].教師教育論壇,2016(12):25-29.
[4]郁麗娟.淺議中學歷史教育核心素養之教師的成長[J].新課程(中學),2018(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