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忱
【關鍵詞】好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品貌;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2-0023-03
一、融入長三角的“好教育”,應有好的教師隊伍建設舉措
好未來,強國富民,民族興旺,中國立于世界發展潮頭,需要國之棟梁,需要數以億萬計的各種層次各種規格的建設者、勞動者。人才培養依賴相適應的教育,而教育的根基在于教師,尤其需要數量充沛、質量上乘的好教師隊伍。這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如何建設卻有著太多需要破解的難題。吳江區的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區域與基層學校兩個層級的有效經驗。吳江區教育行政部門把構筑教育人才新高地,作為發展教育、打造教育名區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的工作,著重做了以下三件事:一是積極引進教育教學人才,拓展教育人才招引深度廣度,讓“名校優生”從感知吳江、熱愛吳江到投入吳江,從源頭上做大人才蓄水池。二是不斷完善教師職后培養體系,通過本地區教師發展中心,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教師發展示范基地建設校等各種平臺,對本區域的教師進行全覆蓋、分層次、有重點、可持續的職后培養。三是堅持不為所有,但求所用,采用“柔性引智”,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形成吳江教育“智庫”,通過講學、指導、咨詢、帶教、研討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隊伍整體發展產生積極引導。至于各個學校更是基于校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職后培養工作。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過這樣的論述,“為了使教師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真正的人,就必須明確三點:第一,凡是不能自我發展、培養和教育的人,也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第二,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學生;第三,教師只有誠心誠意的自我教育,才能誠心誠意地去教育學生。”吳江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的做法就很有典型性,他們針對集團辦園規模不斷擴大,教師人數不斷增加;新生代教師發展目標不清晰;中老年教師走進職業倦怠的怪圈;骨干教師專業發展遭遇瓶頸等問題,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師自培工作,通過堅守職業操守,激內需,堅定教師專業追求;堅持“分層、專業、多元”設規劃,引導教師專業自覺;聚焦“研修、分享、輻射”搭平臺,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幾年來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好成效。當然,吳江區這樣的學校、幼兒園還有很多。
二、融入長三角的“好教育”,應有各顯風采的學校品貌
好的教育一定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但在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學校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在學校除了獲得程序性的、體系化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這里通過師生教學相長和同伴教育得到品格塑造、陶冶性情、成長個性、形成規則、融入群體,獲得自尊與尊重,獲得走向社會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自古至今,由書院到學堂,再到現代學校,好的學校都有好的品相,當然包括文化內涵和外部樣貌。由于學段、地域、原有的辦學基礎等不同,學校呈現的品相一定是千差萬別的,但要求應該是共通的,那就是學校一定要成為學生健康身心、活潑成長的搖籃,成為學生某一成長階段的精神家園,更要成為學生一輩子值得回望的成長驛站。江蘇省震澤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1923年,中國現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在立校之初給學校題寫的勸勉詞就是“活潑潑地”。另一位同時代的教育家蔣夢麟更是直白地表達:“教育的‘出產品首先應該是活潑潑的人。”百年來,震澤中學幾經搬遷,辦學規模和學校的外部形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通過“活潑潑”的教學,關注成就“活潑潑”的每一個學生,秉持順乎天性、著眼個性、激活靈性等原則,營造自然靈動的教育文化場域,構建和諧樂群的學習生活方式,打造生動的課程教學質態,努力造就健全的個人,成為學校的長久堅守,也成為教育同行和社會各界可以感知的學校品貌。思賢實驗小學是一所創辦于2014年的新建學校,學校管理者認識到學校是一種客觀物質的存在,新建學校本身并無鮮明的文化屬性,需要通過師生共同體的意義建構、價值追求、規則落地、行為定型,才能逐步生成獨特的學校品貌。經過六年的努力,“法古今賢人,成時代新賢”的辦學目標和“人各有賢,各賢其賢”的育人價值追求,已融入學校環境、課程、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各個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學校品貌。吳江區教育行政部門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突出
“一校一品”的建設目標,把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區域發展的一大舉措,推行全局性的策劃、特色化的整合、聚焦性的提煉、個性化的呈現,建設“有根”的校園文化。努力打造更多文化先進、特色鮮明、質量上乘的優質學校,為區域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種下了文化基因,也讓校園文化滋潤熏陶每一位師生。
三、融入長三角的“好教育”,應有規范而有特點的課程安排
什么是課程?唐代孔穎達曾提出有關課程的表述,“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
“寬看期限,緊看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西語中“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1859年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文中。他把由“跑道”引申出來的curriculum譯作課程。關于課程的論述眾說紛紜:課程即教學科目,
“是所有學科的總和”;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課程即預期的學習效果;課程即學習經驗......。筆者認為,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談到的課程概念最可接受,那就是: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學經驗;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得到實現。綜上所述:課程的內涵解釋再豐富多樣,仍離不開“乃依法制”“跑道”的原始定義,更包含著“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程”等的基本規定。課程仍然是教與學的基本依據,是學習生成的基礎臺階。當前在課程實施中主要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如何保證國家基本課程的有效落地。二是怎么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年段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培養建設有價值、有特色、以人為本的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在課程建設上,吳江區以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作為課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并將課程實施與學校特色建設、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系列活動等有機整合,提升區域課程開發和實施水平,鼓勵學校打造課程品牌,培植區域內優質課程,努力為學生搭建好成長的“腳手架”。盛澤第二中學圍繞著課程設置與實施,堅持針對性、實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則,以人為本做優國家課程,夯實教育厚度;因地制宜做實地方課程,拓展教育寬度;因校制宜做精校本課程,挖掘教育深度。這些實踐既是吳江地區點上的探索,也為同類教育提供了普適性的經驗。
四、融入長三角的“好教育”,應有改革的勇氣,更要有實施的措施
為了整體提升辦學水平,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優質均衡發展,吳江區在借鑒其他地域經驗的基礎上,聚焦核心問題,探索區域教育改革路徑。他們著重做了三件事:一是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全區的教育資源面臨著結構性短缺,且發展不均衡的矛盾。2017年以來,吳江區教育局實施《深化教育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把“集團化辦學”列入全區重點改革事項加以推進,采用包括“做優集團,做強校區”“合作共贏,抱團發展”“以強帶弱,扶持發展”“中小銜接、項目攻關”等多種類型的集團化辦學方式,通過轉換管理機制,補短板,以強校帶弱校,創品牌優化課程教學等措施使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使教育提升計劃覆蓋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學校并延伸到幼兒園,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二是推進教師管理機制改革。吳江區教育局采用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機制;試點名特優教師“區管校用”;探索高級及以下教師職稱自主評聘改革;對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師優先進行編制補充;對備案制和在編教師進行一體化管理等一系列教師人事制度管理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也提高了教師的地位待遇。三是推進人才培養方式改革試驗。吳江區教育局通過開設中學創新實驗班、綜合性跨學科書院、初高中貫通聯合培養、與品牌高校開展創新基礎人才聯合培養等多種方法對接國家教育發展人才計劃,實施拔尖人才、創新人才多樣化培養試驗。這些舉措是對人、財、物資源的再分配,也會涉及相關群體的利益。改革進程中需要擔當,更需要用細致周密的方式確保措施實施。正是敢于碰硬的改革勇氣,再加上下同心的努力,使改革取得成效。近年來,使“讓每個孩子都全面個性地成長,讓每個教師都能幸福專業地提升,讓每所學校都成為社會滿意、百姓放心的好學校”的吳江區教育實踐得到各方專家和領導的肯定,也贏得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正逐步走近“好教育”的目標。
在教育改革的大時代中,在信息化、全球化、學習型社會的大背景下,教育困難疊加,教育挑戰加劇,但教育問題類型和問題解決方案也在趨同,吳江教育如何在長三角教育一體化背景下做好協作、分享、聯合、融入的大文章,集各地各家之長,展吳江特色風釆,也許正是吳江教育走向“好教育”新目標的一次機會。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民辦高校督導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