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紹興文理學院大學生劇社在自編自導自演《千古一圣王陽明》等原創話劇的過程中形成了“研·創·演·評”四位一體的第二課堂創新實踐育人體系,并從四個方面推動了中文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一是在開展陽明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在“陽明戲”創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寫作能力,三是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舞臺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四是在戲劇評論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批評反思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 創意寫作能力 創新實踐能力 反思批判能力
以各種社團和學生組織為載體的第二課堂是高校開展創新實踐育人活動的重要抓手。成立于2009年的今天劇社(2020年更名為陽明劇社)是紹興文理學院校園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迄今為止,劇社先后演出經典話劇、先鋒話劇和自編自演的原創話劇近二十部,在探索以第二課堂方式推進中文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近年來,為了讓紹興優秀的文化資源“活起來”,劇社不僅自編自導自演了大型原創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還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研·創·演·評”四位一體的第二課堂創新實踐育人體系,并從多個方面促進了中文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陽明文化研究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為了讓陽明文化資源“活起來”,紹興文理學院大學生劇社開展了王陽明題材話劇的創排實踐。在創排的過程中,劇社成員首先圍繞王陽明作品和傳記,以及王陽明題材小說和戲劇開展了讀書活動和探討研究。這些活動既使劇社同學對王陽明的生平與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創排之前,無論是出于創作劇本的需要,還是出于讓劇社成員對王陽明生平和思想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劇社圍繞王陽明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讀書研討活動。具體包括:一是圍繞王陽明詩文作品展開閱讀和研究。部分同學在閱讀相關作品的基礎上撰寫了研究論文,分別探討了王陽明詩文中的各種意象以及相關作品對其心學思想的藝術表達等。二是圍繞王陽明生平與傳記開展閱讀和研究。劇社同學廣泛搜集了王陽明傳記,如岡田武彥《王陽明大傳》、董平《傳奇王陽明》 和《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錢明《儒學正脈:王守仁傳》、方志遠《千古一人王陽明》、楊東標《此心光明:王陽明傳》 和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 等,在閱讀的基礎上撰寫并發表了多篇研究論文。三是圍繞王陽明題材小說進行閱讀和研究。劇社同學系統搜集了王陽明題材的小說創作,圍繞馮夢龍《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趙仁琮《王陽明》、路勇《心之悟》、趙柏田《王陽明——讓良知自由》和王程強《王陽明》三部曲等十余部小說,發表研究論文多篇。四是展開“陽明戲”的研究學習。劇社同學系統搜集新世紀以來的“陽明戲”,如話劇《陽明三夜》、話劇《王陽明》,姚劇《王陽明》和越劇《王陽明》等,圍繞相關戲劇進行研究探討,先后撰寫并發表研究論文近十篇。從創排王陽明題材話劇的角度出發,相關閱讀和研究活動不僅使劇社成員對王陽明的精神人格、文學創作和心學思想等都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還促使同學們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并提高了大家善學和能寫的基本素養。
二、“陽明戲”創作與創意寫作能力的培養
開展王陽明題材話劇的創排實踐,目的就是要通過話劇這一藝術載體將王陽明的傳奇人生和心學思想向普通觀眾傳播開來。因而,將史傳典籍中的王陽明搬上話劇舞臺,關鍵就在于要善于利用話劇這一藝術載體來激活王陽明這一歷史人物,這就需要劇社同學在表導演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讓王陽明這一人物“活”在舞臺上。當然,劇本創作一是建立在對王陽明作品和傳記以及王陽明題材小說和戲劇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如前所述,在參與圍繞王陽明作品、傳記、王陽明題材小說而開展的讀書活動和研究實踐中,劇社成員對王陽明的生平成長與思想發展有了一個基本的掌握,同時在對相關“陽明戲”的觀摩和學習中,總結前人創作的經驗,獲得思路上的創作啟發。劇本創作另一方面立足于劇社成員既往的編劇、演劇和導演等舞臺經驗,以及個人的文學積累。同時,為了激發同學們的創作靈感,劇社還專門組織了陽明文化遺跡探訪與采風活動,到陽明故居、陽明洞天、陽明墓以及王陽明紀念館等地去感受王陽明的生活環境。總之,通過感受陽明文化對王陽明有一個比較好的把握,進而通過戲劇創作來激活陽明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去探尋陽明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途徑。
通過探訪陽明文化遺跡,研讀王陽明相關著作,以話劇創排來挖掘陽明文化資源,劇社形成了最終的創作方案:一是立足于藝術再現王陽明一生的傳奇故事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學思想,打造原創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二是根據青年王陽明在故鄉紹興的系列事跡,打造話劇劇本《陽明洞天》,闡述王陽明的早年經歷以及他“棄絕佛老,歸正儒學”的過程。三是在閱讀王陽明傳記、小說的基礎上,針對大眾的審美趣味,完成了注重戲劇表現力的原創話劇《王陽明傳奇》。話劇劇本《千古一圣王陽明》 和《陽明洞天》相繼獲得紹興文理學院“風則江青年文學獎”優秀創作獎,而相關劇本創作的過程顯然鍛煉了劇社同學的創意寫作能力。
三、自編自導自演與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劇本創作完成并確定上演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后,劇社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解決將“案頭之劇”變為“場上之劇”。為充分發揮劇社成員自編自導自演的創新實踐能力,劇社成立了專門的劇組,并根據劇社成員興趣、特長和經驗分成編劇組、導演組、音效組、道具組、宣傳組和外聯組等不同小組。
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實踐中,各小組各司其職,并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開展舞臺上的創新實踐活動。編劇組主要負責劇本的進一步打磨,確保劇本易于搬上舞臺。導演組則負責統籌全局,安排排練,指導演員。演員組則是在不斷閱讀劇本的基礎上,反復揣摩,不斷提升在舞臺上的表現力,將最佳狀態留在舞臺上。音效組則是要根據話劇情節尋找和制作合適的背景音樂。道具與服裝組則是根據戲劇場景和人物配置各種服飾和舞臺裝飾。宣傳組則是根據劇本的內容以及排練的進度不斷向外傳播信息,或者向媒體報紙提供相關信息。
顯然,區別于第一課堂教學,自編自導自演的劇社第二課堂賦予了同學更大的自主權。通過自編自導自演將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搬上舞臺,依托的是團隊的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和相互協作精神。團隊中的成員相互協調配合,同時也發揮成員的創新意識和個人特長,最終在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相互磨合中將作品呈現在舞臺上,接受觀眾的檢驗與評價。
四、戲劇評論實踐與批評反思能力的鍛煉
話劇創排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除了不斷吸收專家和觀眾的反饋意見,還需要所有劇社同學從觀眾的角度對劇作進行不斷反思和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劇社成員針對編、導、演等方面的得失成敗進行了探討和評論,而相關戲劇評論實踐無疑是對他們批評反思能力的鍛煉。
具體來說,在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成功演出之后,除了社會各界對該劇有高度關注外,包括劇社成員在內的許多同學都參與到該劇的評論實踐中,圍繞該劇的得失進行深入總結。有同學圍繞該劇的人物塑造進行探討,如對王陽明及其夫人的形象進行了深入剖析,也有的同學對該劇的戲劇沖突和藝術特色進行了評價,還有的同學對該劇的思路構思、人物關系以及成長敘事等進行探討,這些圍繞話劇《千古一圣王陽明》的討論分析了該劇大處到細節的經驗得失。同時,部分同學將該劇與其他“陽明戲”進行了對比研究,比如綜合探討包括該劇在內的“陽明戲”存在的問題,或者在浙江范圍內將該劇與浙江其他王陽明題材的地方戲進行了比較,或從校園戲劇角度將該劇與國內其他高校創排的“陽明戲”進行比較,或從王陽明形象塑造的角度將該劇與新世紀以來其他“陽明戲”進行了對比分析。這些探討文章角度新穎,內容豐富,展現了同學們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學術嗅覺。相關評論既達到了對話劇創排的得失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總結,又對該劇藝術提升和未來新劇創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總結機會。
開展戲劇評論的寫作其主要動機是對話劇創排與演出的得失進行總結與反思,但相關的評論實踐對同學們的批評反思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相關參與者有劇社演職人員,也有劇社以外的同學。圍繞同一部作品,同學們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與評價,是對個人寫作能力的一次鍛煉,也是對自己批評反思能力的一次提升。
五、結語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果漢語言文學專業仍然像過去一樣只注重文學和文化的傳承,而不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顯然難以適應當下的就業形勢”a。而培養中文專業學生的漢語閱讀、寫作和分析能力等中文核心素養,僅僅靠有限的第一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的第二課堂呈現出積極、健康的態勢,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科學、合理、系統化地優化高等教育第二課堂體系非常必要,這也是切實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b。“研·創·演·評”四位一體的劇社第二課堂創新實踐不僅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而且有力地提升了中文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在開展陽明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是在“陽明戲”的創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寫作能力,再者是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舞臺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最后是在戲劇評論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批評反思能力。
a 戴承元、朱云:《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一體化的實踐與探索——以安康學院為例》,《安康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第109頁。
b 郝嵐、李蓉:《漢語言文學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經驗與思考——以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為例》,《新鄉學院學報》 2010年第6期,第169頁。
作 者: 卓光平,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從事王陽明、魯迅等越地文化名人研究。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