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林
摘 要:打造“雙師型”教師是“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之中的核心所在,為“教材、教法”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支撐。本文以江山中等專業學校為例,闡述了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 ? ?培養目標 ? ?培養路徑 ? ?評價機制 ? ?職業學校
一、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來源
(一)面向在校教師,建設素質提升工程
江山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充分利用現有教師資源,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積極選派骨干教師到高校參加高學歷、高技能培訓,如安排專業課教師參加出國培訓、國家和省級高技能“雙師型”培訓、專業負責人培訓等。同時,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加強校本培訓,定期開展教師技能比賽,著力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和專業技能水平。
(二)面向高等院校,招聘優秀專業人才
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專業課教師短缺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學校先后從浙江師范大學、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等院校招聘了一大批機械、電子、計算機、電子商務等專業課教師。通過在崗培訓和鍛煉,目前這批教師已成為學校專業建設的一支骨干力量。
(三)面向社會各界,廣招高級技能賢才
由于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學校專業課教師技能水平整體不高。近幾年來,學校根據實際需求和專業特點,先后從企業和行業招聘技能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技師和工程師來校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訓指導教師,彌補現有教師實踐技能上的不足,加強實訓師資力量。
(四)善借多方外力,擴大兼職教師隊伍
由于學校專業課教師的編制稀缺,因此學校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具備相應實踐能力的及有特殊技能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通過采取兼職、客座講授等形式來補足專業教師力量不足的短板。
二、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目標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打造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學校培養教師的總目標是“1358”,即一年入門、三年成型、五年成材、八年成器。學校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對專業課教師按照“雙師型”教師的要求進行培養,從常規管理入手,要求教師先過教學基本關,并提出具體培養目標。
(一)在崗三年內教師的培養目標:教學常規以及“八個一”要求
堅持教學是教師的底線,上好課是教師的根本,因此學校高度重視對新教師的教學常規的管理。教學常規是指備課、上課、批改、輔導、聽評課等,理解并踐行教學常規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工作職責。學校對在崗三年內的教師提出了“八個一”的過關要求,即:撰寫一篇所教學科的專業論文;撰寫一個任教學科的“說課”教案;撰寫一個任教學科的教學案例;制作一個教學課件;上好一節公開課(匯報課);講評好一節課;講好一個教學故事;參加一次專業技能比賽。
(二)在崗三年以上教師的培養目標:三會(會教學、會管理、會科研)
學校要求在崗三年以上教師在教學上熟悉教學常規,掌握教學基本功,能按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獨立進行教學設計、上課、輔導、批改等;在班級管理上基本勝任班主任工作,掌握班級管理基本方法和技能;在科研上,能結合實際撰寫出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
(三)骨干教師的培養目標:專業帶頭人、各級名師
學校選擇一批素質高、有發展潛力的骨干教師作為名師培養對象進行重點培養,并開展相應研修活動,為他們搭建成長平臺,使他們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起示范作用,力爭成為江山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各級名師。
三、“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路徑
(一)搭平臺,促成長——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壯大,學校引進了一大批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在學校占比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學校通過開展“師徒結對”“百師登高”,組建青年教師學習專班,實施青年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重點開展教學、德育、教科研、信息技術等方面培訓,全方位對青年教師開展培訓,加快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建設。
(二)給擔子,增自信——重視骨干教師的培養
專業課教師是學校教學科研的主力軍。學校以創建教師團隊、名師工作室為契機,積極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讓他們多挑擔子。如讓他們在省“三名工程”項目建設的子項目擔主角,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在歷練中茁壯成長。
(三)下企業,練本領——打造德技雙馨“雙師型”隊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而目前職業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其最大的短板是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因此,必須真正落實學校專業課教師下企業實踐的制度。教師在企業不僅學技能,還要學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開展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線素材。
(四)出政策,引工匠——建立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是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一條成功經驗。比如德國的職業學校中,外聘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0%以上。而在我國,由于政策層面的原因,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的聘任一直是困擾職業學校的痛點。目前兼職教師隊伍存在數量不足、穩定性不高等問題,特別是在引入企業的能工巧匠、工程師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這些人才恰恰是學校最需要的。因此,現在需要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打通人才流動渠道,讓人才真正流得進、留得住。此外,學校要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確保兼職教師達到30%,切實提升專業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四、“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機制
(一)星級評價
由于學校部分專業課教師對業務已經比較熟悉,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如果沒有業務上進一步的激勵機制,這些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為進一步助推教師成長,學校從實際出發,基于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出臺了“教師星級評價制度”。教師星級評價分準星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星級和五星級教師。從“準星”教師到“五星”教師評價都有相應的條件要求,每年進行綜合考核,實行動態評價考核。星級教師考核涉及教育教學、學生管理、教科研、技能比武、項目建設和個人榮譽等多個方面,旨在全面考核教師的綜合能力。這項考核進一步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師工作的實效性,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推動了全體教師的共同進步。
(二)教分銀行
學校建立了以“教分銀行”為載體的教師評價體系,這是一個全新的教師激勵體系,它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借鑒或者模擬銀行的業務流程和功能特點,同時參考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對教職工的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業績,以及遵章守紀、思想品德等進行量化評價考核。該系統最主要的特點是模仿銀行的“零存整取”,就是將每位教師平時的工作進行量化,換算成“教分”存入“教分銀行”,考核時根據“教分銀行”中的教分來進行教師績效分配,教分高者績效高,低者績效低,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以“教分銀行”為載體的教師評價體系,突出以教師能力和實績為主要評價導向的特點,旨在進一步優化學校薪酬分配改革方式,有利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江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