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Jane Austen小說讓人感到稱奇的就是充滿反諷藝術。其中《傲慢與偏見》是Jane Austen的經典作品。本文主要以宏觀反諷語言和微觀反諷語言兩個角度分析《傲慢與偏見》的反諷藝術,以領略作者的反諷藝術魅力。
關鍵詞:傲慢與偏見;反諷藝術;研究分析
作者簡介:李溱(1981.9-),女,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6--02
前言:
反諷即反語,是一種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以諷刺語言進行敘述的技巧,不應該僅僅以字面角度理解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在反諷手法中,創作者實際意圖與字面含義完全相反的,一般應該根據全文內容以及上下文語境對創作者意圖進行分析,簡而言之即說此指彼。Jane Austen通過《傲慢與偏見》為人們展示出精彩的反諷藝術,此種手法是其它藝術創作手法無法替代的,該小說也是基于反諷藝術手法提高了Jane Austen的文學地位[1]。
一、宏觀反諷語言藝術分析
(一)字面反諷
在小說中,Jane Austen并不會對某一現象直接進行批評或是攻擊,而是通過正面敘述與諷刺語句進行反諷表述。小說開篇,作者就提出“財富充足的單身男人總要娶一位女人,這是全世界都認同的公理”這一“普遍真理”。
小說標題開篇語,該段話屬于抽象延續,或是敘述者對陳述事件的評估。此句話中,陳述真理是其主要的語言行為,然而能夠肯定,沒人會將其看作是全世界都認同的事實。假設Jane Austen是以諷刺角度進行描寫,同時理解為作者意圖,就是這并非為“普遍真理”。然而在一些人的思想觀念中,金錢就是全部,其可以取代婚姻、愛情等。此觀念在當時已經對一些人的行為表達方面產生影響。其中,貝內特太太為一個典型人物。Jane Austen似乎是以富有單身男人的角度進行假設,而該假設并不能得到全部單身男人的認同,也涵蓋讀者。作者顯然是在描述一些錯誤行為,即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的“質”原則。在讀者讀到貝內特太太看到女兒即將交給非常富有的男人時,能夠認識到此話語敘述是帶有諷刺意味的。開篇語充分揭示出小說主題是源于中產階級女孩通過何種方式能夠與富裕貴族結婚,也是《傲慢與偏見》的整體基調。作者故意通過反諷語言對以財務和地位為基礎的婚姻觀展開諷刺,開平與也提醒讀者需要對小說發展保持良好洞察力,并以反諷角度體會小說中各個人物的特點[2]。
實際上,并非闡述“財富充足的單身男人總要娶一位女人”,而是有點資產的女人必須與富有的男人結婚。可以通過下面段落進行證明:
這條真理是真的深入人心,在富裕的單身男人搬到新住所之后,周邊鄰居雖然并不了解他的想法,但是卻將其看作是女兒的私有財產。雖然對其見解或是性情并不了解,但是這樣的真理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所以,人們總是將這樣的男人看作是女兒應該得到的財產。
該段敘述闡述了“全世界都認同的真理”來源,其在人們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也正是此種原因,使得“真理”實際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同時,敘述中采用了被動語態,對單身男人也進行貶低,此類男人扮演著受害者角色。而此類人物角色使得作者諷刺口吻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結構反諷
Jane Austen也通過結構反諷形式展示宏觀反諷。基于一個諷刺環境中,小說中人物命運各不相同。一些角色在故事不斷推進過程中,出現巨大轉變,可以促使故事結局出乎讀者意料。
1.達西先生
傳統愛情故事,總是以美麗女主角與帥氣男主角之間一見鐘情為故事框架,并相親相愛到白頭[3]。但是在本部小說中,雖然主角都漂亮、帥氣,然而其愛情故事卻是歷盡坎坷。達西先生是名門之后,具有“英俊”的外貌、“貴族”氣質、“家產”富足。但是達西非常傲慢,所以與伊麗莎白第一次相遇時,并未表現出紳士風范,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對著這個女子:
你姐姐在與他人跳舞,舞廳中除了這兩人,我做誰的舞伴都是一種煎熬?!€可以,然而與我心中的標準還是存在一定差距?,F在,我沒有興致對那些被人冷落的小姐們說些奉承的話。
在這一段落中,人們被伊麗莎白的美貌所吸引,并由衷地夸贊,但是達西先生僅僅是認為伊麗莎白的樣貌尚可,并未產生心動的感覺。但是第二次相遇時,雖然周邊環節并未發生明顯變化,然而達西先生已經深陷伊麗莎白漂亮的眼睛中,不能自拔。
又如:然而,達西先生剛剛向朋友表明伊麗莎白容貌并不出眾,轉眼間就發現伊麗莎白眼睛中充滿秀氣,讓整個人看起來是如此完美。但是之后他也發現伊麗莎白的不足之處,雖然達西發現伊麗莎白整體不夠勻稱,然而其體態確實是非常輕盈,讓人心生歡喜。雖然達西始終認為伊麗莎白并不具備上流社會氣質,然而卻被其調皮、活潑的性格所吸引。
因為達西沉醉于伊麗莎白清秀的外貌、活潑的舉止以及美麗的眼睛中,所以達西決定拋開世俗觀念,向伊麗莎白求婚。但是他在求婚過程中總是強調自己克服很多鼓勵,例如,家族具有非常大的阻礙,愛上她已經違背了自己的性格、理性和意愿。在言語之中彰顯出達西先生的傲慢,所以伊麗莎白并未動心,并且產生厭惡感。因為一直厭惡此種貴族式傲慢,同時被威科姆所哄騙,使其認定是達西把姐姐快樂的生活毀掉,所以堅決拒絕達西求婚。達西并未想到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印象是如此糟糕,終于認識到自身言行舉止非常過分,所以寫了一封書信向伊麗莎白解釋。兩人在彭伯利莊園再次相遇時,變得非常恭敬,伊麗莎白大受感動。最終兩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同時包容威科姆迎娶自己的妹妹。
2.伊麗莎白·貝內特
Jane Austen借助伊麗莎白的思想、言語以及眼神,闡述滑稽之人的罪惡和愚昧。雖然作者非常喜愛這一角色,并且以友善的態度描寫伊麗莎白,然而其命運還是被作者所嘲諷。
在伊麗莎白言行中,讀者能夠發現這個角色是小說中最聰明的角色,通過以下片段就能夠體現出來:
“她們每一個人均沒有什么可以贊揚的”貝內特先生這樣說道“就像普通家庭的女兒一樣,特別傻,總是異想天開,莉齊與她們相比倒是非常聰慧”。
由于伊麗莎白勇敢、洞察力較強、機智等,使其在加內特姐妹中顯得鶴立雞群。因為賓利姐妹并未獲得良好教育,和伊麗莎白交手過程中,更加凸顯伊麗莎白的智慧,另外,也體現出賓利姐妹勢力與物質的特點?;诖朔N罪惡環境下,只有伊麗莎白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此種環境下,雖然伊麗莎白對“全世界都認同的真理”表示不認同,然而其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表示服從。其需要與自己厭惡的人推杯倒盞,需要以優雅的形象參加舞會等活動[4]。
二、微觀反諷言語分析
(一)闡述性反諷
以貝內特先生為例,在小說開篇就是闡述了貝內特先生具有反復無常、愛挖苦他、是個怪人等性格特點。愚弄他人是其最大的快樂,總是通過反諷方式應對太太的歇斯底里與喋喋不休。在小說中,其經常在女兒面前嘲諷自己的太太:
“我最親愛的丈夫,”一天貝內特太太與先生說道“你知道內瑟菲爾德莊園已經租出去了嗎”貝內特男士并未直截了當地說沒有。而是回答道“沒有錯,已經租出去了,”太太說“朗太太已經來過,她將這件事情全部過程都跟我講了?!毕壬⑽蠢聿?,之后太太非常沒有耐心地說道“你不想知道那個莊園是被誰租下的嗎?”“好吧,既然你那么想說,我就聽聽好了?!?/p>
在此段對話中,通過貝內特先生對妻子的回答充分體現出闡述性反諷。按照賽爾“詢問”條件中誠信條件角度分析,說話者希望能夠得到有用信息,先生應該以簡潔、熱情的方式對太太的提問或是詢問進行回答。然而貝內特先生對于妻子的話題不感興趣,同時揭示出太太并沒有以足夠的誠意詢問丈夫。太太非常想要和先生分享這一消息,同時鼓勵先生向這個“獵物”打聲招呼,即“非常富有的單身男人”。同時,該闡述性反諷提醒讀者這位先生對于妻子嘲弄的態度,以及妻子想要讓女人全部出嫁的心思。
(二)指令性反諷
對于指令性反諷,講述者所執行指令中,言外行為主要目的是讓傾聽者能夠執行某件事情,講述者命題缺少合理性,和特定上文與下文的語義、語境等存在差異,讓傾聽者能夠認識到講述者嘲諷意圖。
以賓利小姐為例。賓利小姐性格特點主要就是嫉妒心強,一直希望能夠嫁給達西,但是達西對其并沒有任何好感,此時,其只喜歡伊麗莎白。在達西通過舞會向伊麗莎白表達自己非常愛慕她那雙美麗的眼睛之后,賓利小姐開始對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進行無情的嘲諷,希望能夠讓達西厭惡伊麗莎白,二人之間產生隔閡。在舞會第二天,賓利和達西在散步時:
“我希望,在你們二人結婚之后,你能夠更為委婉地勸說貝內特女士,在平時不要講那么多的話。你要是真有本事,就應該讓內貝特姐妹不要再追逐軍官了。哦,還有一件事情,讓人羞于啟齒,但是我還得跟你講一下,就是伊麗莎白有個毛病,總認為自己是天使,她的行為舉止讓人不忍直視,你要想辦法幫她改正?!?/p>
雖然,從表面角度分析,賓利小姐是因為自己的善良,將這一切不為人知的秘密都告訴達西讓他注意。然而實際上,達西與讀者均沒有人會感激賓利小姐的真誠與熱情。雖然表面是對達西先生的建議,而實際上是對伊麗莎白與她的家人進行攻擊[5]。
三、《傲慢與偏見》中反諷藝術運用對人們的啟示意義
在該部小說中,作者將反諷藝術運用于人物描述、故事情節以及主題等各個方面。小說中,反諷藝術成為一種貫穿全文的張力結構,在形象描繪以及抽象創作等方面為讀者留下充足理解空間。作者以創造和諧、積極的態度為讀者解讀了反諷藝術,并且為讀者留下充足想象空間,讓人受到啟迪與教育。同時,小說中反諷藝術主要特征就是創新、突破了傳統寫作模式。比如,在該部小說中,作者對4段婚姻進行了闡述,其中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婚姻是最為美滿的,雖然兩人在步入婚姻殿堂過程中,具有很多戲劇性情節,比如兩人最初互相厭惡,之后出人意料地互相吸引,最終結婚。此種風格是對18世紀英國小說創作模式的嘲諷,也展現出作者的突破意識,對后世文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該部小說的故事情節較為平淡,題材較為狹窄,然而作者以自身對于人性的劣跡,借助反諷方法,并采用幽默、精妙的語言,促使普通人物角色更加生動,讓讀者充分記住每一位人物。
參考文獻:
[1]傅文靖. 《傲慢與偏見》中反諷藝術探析[J]. 人文之友, 2018, (20):38-38.
[2]蘇福星.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解讀《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藝術[J]. 語文建設, 2016(3):29-30.
[3]李東青. 論反諷運用在簡·奧斯汀作品中的藝術張力——以《傲慢與偏見》為例[J].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17;64(02):85-87+120.
[4]孫小芳. 反諷藝術與沉默交際——影片《傲慢與偏見》愛情主題建構的藝術手法[J]. 語文建設, 2012(10):30-31.
[5]蔣躍, 張英賢, 韓紀建. 英語被動句人機翻譯語言計量特征對比——以《傲慢與偏見》譯本為例[J]. 外語電化教學, 2016, (03):46-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