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青 周嘯 沈亞
摘 要: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從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高職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高職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應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既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又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既堅持人文素質類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又根據學生實際求職需要整合課程內容,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雙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高職技工教育? ? 現代職業素養
課? 題:本文是2019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培養——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編號:ZJGB2019298),中國技工教育學會2019-2020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新時代背景下‘三位一體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910258)階段性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審美境界、道德規范、思維方式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而且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原則,舍生取義的義利觀,道家樂觀豁達、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民間技藝傳承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職業精神中都能提煉出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職業素養。
一、高職傳統文化教學融入現代職業素養的價值
(一)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的需要
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但目前高職的中華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學生的薄弱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動性之間的矛盾。高職學生大多人文基礎薄弱,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受到功利思想的影響,他們更重視能在求職中立竿見效的專業技能,忽視隱性的綜合職業素養,因此對人文素質類課程重視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過于片面。有些學生只看到中華傳統文化古老的一面,沒有看到其在新時代散發出的活力,其中所蘊含的精粹。在筆者所在學校對2018級400名大一新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20%的學生對民間技藝、傳統服飾等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可有可無,92%的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只略知一二。因此,加強高職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教育并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有必要的。
二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從教學現狀看,傳統的以單一文學知識內容講授為主的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方法陳舊、呆板,缺少互動性和時代性等,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利于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
三是學校的不夠重視與課程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側重專業技能的高職學院,人文素質課程往往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地位,表現為課時少、開課的隨意性較大、師資隊伍薄弱、教師素質的良莠不齊、教學改革與研究的任務難以落實等。
(二)適應高職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既能掌握技術、應用操作,又具備職業素養、人文素養,能夠持續發展的人才。但當前很多高職學生重視顯性的專業技能,忽視隱性的職業素養,導致求職時缺乏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協作能力、正確的職業態度、責任擔當等,這也成了高職學生就業求職路上的攔路石,迫切需要廣大高職院校有針對性地提升。在高職的傳統文化課程中總結提煉出工匠精神、職業道德、溝通技巧等職業素養元素,構建出傳統文化與職業素養融合的課程體系,不失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職業素養融合的實現路徑
如何使傳統文化知識與時代接軌,在傳承與創新中使傳統文化煥發光彩?如何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重視度?如何使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圍繞這三個問題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相關的教學改革研究。
(一)重構課程體系,促進文化素養與職業素養的雙提升
通過調研分析和討論研究,筆者所在學校總結了高職學生急需提升的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并結合高技工教育特點,改革傳統的以人文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學科教學模式,將課程整體改革理念定為:以傳統文化知識為載體,以職業能力發展為主線,以人文和職業品質養成為中心,融入價值塑造的德育元素,為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服務。根據上述教學理念,將課程教學內容整合成內容豐富的專題,涵蓋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典文學、修身禮儀、民俗民風知識,現代職業素養中職場語言表達、溝通交流、職場禮儀、工匠精神等理論知識及實操實訓內容。如通過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人之道、處世之道、養性之道、文明之禮,使“孝悌”“仁愛”“謙恭”“禮讓”“曠達”等思想在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培養德技并修職場人才的目的。
(二)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
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高技工教育實踐性的特點;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案例教學法為中心,概念性內容注重發現式教學法,理論性內容側重探究式教學法,應用性內容著眼于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樂于實踐。如在傳統服飾的教學中,教師將商周時期冕服嚴謹規整的秩序美與現代職場正裝的穿搭要求聯系起來,講述職場正裝穿搭技巧,并創設真實職場情境,要求小組完成職場面試情境的穿搭和互評任務,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教學中還充分運用現代教學設備、手段組織教學,如利用超星學習通、智慧課堂、微視頻、服飾穿搭App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及手段的輔助,通過翻轉課堂與職業情境的體驗,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三)依托實踐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之外,筆者所在學校以社團和社會實踐為依托,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如深入研究課程如何與學校的育人工程及其他德育活動相結合,在促進人文與思政教育融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結合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每次課前根據課程內容組織經典誦讀活動,習得中華經典。課中圍繞立德修身、誠信廉潔、仁愛孝悌、守禮有信、敬業愛國,工匠精神等專題教學內容設置賞文化、談感悟、做實操等活動。課后開展校園剪紙比賽、禮儀視頻拍攝比賽,并通過學校社團活動、技能競賽等實踐平臺,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動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文知識和職業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提升、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價值。在課程教學中將人文性與職業性有機融合,拓寬學生的人文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不失為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和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田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對策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6).
[2]沈亞,周嘯.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現代職業素養有機融合的意義與途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10).
[3]龔雪.江蘇本土非遺高校教育傳承體系初建——以女子學堂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1).
[4]顧偉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J].智庫時代,2017(11).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