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凌芳 顧磊
摘 要:針對數字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六化”全新要求,本文果嘗試構建校企自然融合培養模式、政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和國際合作培養模式,形成可復制、可示范的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數字經濟? ? 產教融合? ? 協同育人? ? 培養模式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一種新形態的經濟模式。數字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理實一體化、人機交互化、知識綜合化、技術復合化、國際視野化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將在數字經濟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數字經濟的視角,經過四年多的實踐探索,筆者研究成果在精密制造、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群中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示范的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之路。
該成果已產生2個國字號基地——國家級產教融合基地、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省級基地——浙江省數控技術示范基地、浙江省機器人技術應用示范基地、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2項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課題,8 項浙江省職業技能教學研究所課題,15篇論文發表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機電工程》等核心期刊上。由此,筆者所在學校畢業生已成為本土企業急需的人才,20多家優質用人單位爭一名畢業生、學生未畢業就被多家知名企業爭搶成為一種常態。
一、主要內容
(一)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理論體系
產教融合是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是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等資源和優勢,以合作共贏為基礎,以校企合作為主線,促進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相互銜接的一種合作方式。產教融合要求校企深度合作、協同發展,實現職業教育與區載產業、學校與行業(企業)、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專業設置與生產崗位、教學項目與生產項目、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學校管理與企業管理、教育科研與科技項目、教師與工程師、教學與培訓、實習實訓與就業創業等13個對接,形成“合作多贏”的共同體和產教良性發展的“雙贏”局面。
協同育人基于德國物理學家哈肯的協同理論,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目的,通過機制或體制運行,實現相互合作共贏,優勢互補,更好地培養能夠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過程中,需要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共同打造區域協同育人的公共平臺。公共平臺的建設要遵循知識轉型、技術轉型、服務轉型和市場轉型的需求,滿足對人才培養模式變遷的內在規律。要圍繞區域產業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緊跟企業生產過程、管理流程和學生實習實訓的真實需求來設計和打造。協同育人要求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進行課程開發、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共同搭建管理平臺、共同進行產品技術革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評判人才培養質量、共同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二)實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
1.校企自然融合培養模式
校企自然融合是以校企雙方相互了解、相互認可為前提,即學校對企業現狀和發展前景的了解和認可以及企業對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的了解和認可,相信合作企業與學??梢怨餐囵B學生、促進畢業生的穩定就業。以筆者所在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的初中起點六年制班級為例,校企自然融合的第一階段稱為“校企談戀愛”,學校選擇、確定自然融合的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協議;第二階段稱為“企生談戀愛”,組建企業的專業混合訂單班,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成為企業的準員工。
2.政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學校依托現有重點專業群和特色專業群,與政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三方責任和義務,由政府在其產業園區提供場所,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興辦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企業生產、產品技術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實體教育機構——創新工廠。
3.國際化合作培養模式
學校通過與國外學校(企業)或機構間的合作辦學,建立國內外分段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技術留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語言、通曉國際規則、獲取國際通用職業資格、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回國后服務本地產業的發展。要實現這一模式,需實施六大舉措:一是精準選擇專業方向;二是明確生源素質的具體要求;三是精準選擇外語強化機構;四是精準選擇國外合作機構,包括國外院校、企業、教育培訓機構;五是國內外共同開展專業建設、確定培養時間和教學內容、共同開展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等;六是教育代表團互訪、選派教師赴國外合作機構培訓交流、安排學生國內學習期間赴國外游學交流、邀請國外技工教育專家來國內授課。
二、成效與推廣
(一)成效
1.畢業生被名企爭搶
由于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學校畢業生職業素養好、務實肯干、技術過硬,已成為知名企業急需的緊缺人才。多家知名企業爭搶一名畢業生、學生未畢業就被多家知名企業爭搶已成為一種常態。更有多批畢業生被企業作為骨干培養,選派赴國外研修。
2.優質生源即時回歸
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新生生源素質不斷提高。2018年學校計劃招收515人,實際錄取572人,新生錄取分數再創歷史新高,最高分532.5分,達到普高錄取分數線的新生占91%,六大專業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全面超越了公辦普高錄取分數線。
3.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技能大賽走向國際。近四年,學校師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獎758項,其中國家級獎項49項、國家級一等獎13項、省級獎項115項、省級一等項20項;學校師生參加國家級技能大賽斬獲6金5銀,其中王梁華等6位教師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2位同學入選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賽項集訓隊。此外,2018屆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本科預科班學生高考成績再創歷史之最,58位同學被一本錄取。
4.社會服務卓有成效
依托產業園區的創新工廠和校內的國家級產教融合基地、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年培訓量達1.6萬人次以上,2017年完成企業項目15項,2018年完成企業項目26項,近四年累計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多項。
(二)推廣與輻射
1.多元拓展推廣
筆者研究成果成果受到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高校的高度肯定,紛紛來校尋求合作。新華三集團、科大訊飛、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學校合作開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專業,法國Elecworks、美國Autodesk、瑞士Sankvik、德國西門子、德國IB教育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集團與學校簽約合作辦學,英國南威爾士大學與學校合作開設中英本碩連讀合作班。
2.聲譽四方輻射
筆者研究成果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廣東、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職業院校紛紛來校交流研討,新華網、騰訊網、中國新聞網、浙江在線、中國青年報社等多家媒體走進學校采訪報道,院長許紅平多次受邀到浙江大學、云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給全國職業院校校長培訓班學員做經驗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
[2]曾小飚,馬博.協同育人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亞熱帶農業產業專業群建設的意義[J].安徽農學通報,2017(24).
[3]錢程,韓寶平.基于平臺建設的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3).
[4]許紅平.中國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J].職業,2019(13).
(作者單位:杭州蕭山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