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鐵學
[摘 要]美術課程是人對美的需求的整體體現,是人內在的生命需求,是對生命美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非常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小學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素質具有獨特的作用,小學美術教育課程的開設,要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設計。有效的小學美術教學風格的建立,應以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探索性引導的教學氛圍和留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和時間為前提。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風格;有效性;理念基礎
小學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素質有著獨特的作用,是我國小學課程中重要的一環。長期以來,我國小學美術教育過分注重學習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創造性思維與素質修養的培養。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傳入中國,我國開始重視小學美術教育中精神方面的培養。人們對美術的追求是達到美的生命境界,美的生命體驗只能棲息在生活中,所以,美術教育應追求有效的教學風格,以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
一、建立小學美術有效教學風格的必要性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大意是對一個人講,如果“質”強于“文”,顯得粗俗(野),如果“文”強于“質”,顯得虛偽(史),只有“文”與“質”配合得當,才能做君子。但到后來,人們對文質的解釋在不同的論文中也不同了。比如寫人,就認為“質”是個人的品格,“文”是個人的表現;如寫教育,“質”是指教育內容的內在美,包括心靈、思想、精神與道德美,“文”是指教育形式的外在美。但歸結到最后,質美是首要的,是決定性的因素,只有質美,才有文美。人生活在社會上,不管質地多么純樸,經過社會的各種洗禮,從“不知道”開始發展到“知道”,不斷地改造自己的無知,逐漸變得“文”強于“質”。孔子是說“文”強于“質”有可能變得虛偽;反過來,“質”強于“文”就變成少見多怪的粗野、鄙俗、缺乏文采的人。只要文質彬彬,才能做君子。
孔子的這一理論拿到美術教育中來說,一個好的美術創作者必須是將本身的質地和后來學的文采結合起來才算最好。我們主張快樂教育,是不拘限于情感的任意馳騁,使學生認識到不管你有多少奇思妙想,還是以“萬物皆備于我”的自信心為基礎,這就是發掘童心。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快樂學習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挖掘學生的童心。
在一個人成長的啟蒙時期,通過耳聞目睹得到大量的感性知識,長大以后又學到更多的理性知識,這些后天學習得來的感性知識和理性道理一經注入到人的心靈之后,童心也就失落。快樂教育就是挖掘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張揚童心,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在文質彬彬的標準中盡可能地保證童心,在以后漫長的歲月中記住曾有過的童心,進而用真心去創作出文質彬彬的作品來。因此,只有建立起以快樂為基礎的有效教學風格,才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取得預期成果;只有學生以快樂的心態學習美術,才能發現美術的真正樂趣。
二、小學美術教育的學科特點
小學美術教育的學科特點體現在:一是小學美術是一門“技術”學科。它有來自傳統的經驗和技巧,具有自身規律性的竅門和規則,有自成體系的學科基礎與淵源。二是小學美術是提高審美情趣,引領人觀感走向,提高人綜合素質的“靈魂”學科。通過對美術學習和鑒賞,學生對美術作品創造過程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學生對美的認識加深了,審美情趣提高了,綜合素質也相應得到提升。小學美術教育讓學生的美育層次也得到提高,使其能脫離低級趣味,對高雅藝術產生一定的情感。要把課程內容綜合化、豐富化,發揮其良好的美育功能。三是小學美術教育是為生活點綴色彩,讓人感受生活豐富性,體味創造樂趣的“營養”學科。小學生的生活應該且定然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是人心所向、是理想、是祝愿,但客觀環境并不一定是定然。之所以追求“定然”,是為了學生我們一定要創造,去努力實現這種美好、多彩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小學生天性是爛漫的,但較重的課業負擔和各種顯性、隱性競爭,使他們較早陷入到枯燥的學習負擔中。小學美術教育則在這負擔中飄溢了獨特的色彩,學生通過這門較為輕松的課程不但學會了繪畫技巧,而且學會了欣賞美和創造美,而且課程學習十分注重手腦結合,在構建作品、進行鑒賞時,有一個手、腦、視覺共同的協調參與。一幅作品的完成,視覺需仔細觀察,手需合理運動,思維需積極構思。“美”的作品的創造,絕對是建立在理論之上的一次真實而積極的實踐體驗。小學生通過美術課程,不但學會發現美、鑒賞美,而且通過實踐美、創造美,激發了創造性,促進創造精神的發展,在活躍了文化氛圍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力和綜合素質。四是小學美術教育是處在主流與邊緣之間,是學校進行學習調節的“調諧”學科。小學美術沒有主科那樣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不會被放在學校課程中的主要位置,它是一門向邊緣靠攏但還沒有完全邊緣化的學科,大部分學校還要開這門課程,并保證一定的課時量。絕大多數學校安排這門課程的動機中,除了遵循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外,往往還有如下原因——那就是學生如果一直上較費腦力的主科會產生很強的倦怠心理,影響學習效率和主動性。在主科中間穿插美術、音樂等學科,能讓學生放松緊張的神經,不但不會影響主科學習,還會減弱學生對主科的厭倦,重新凝聚精力,保證主科的學習效果。可見,小學美術教育在協調主科學習中發揮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具有“調諧”特點。
三、構建小學美術有效教學風格的策略
小學美術教育課程的開設要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和學習特點進行科學設計。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生活背景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由于小學生擅長直觀觀察事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情境的設置,通過教學情境將學生和教學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美術教育。
1.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能否讓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寬松、和諧的環境,民主、有序的學習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授《去太空旅行》這課時,由于學生對太空了解較少,只憑教師空洞、乏味的介紹,學生很難想象太空的情景。如果在課前先讓學生觀看有關太空景象的視頻,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讓學生對太空有直觀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他們討論如何飛向太空,在太空旅行中會看見什么事物,啟發學生想象太空世界;然后學生根據直觀圖像展開聯想創作。如此,學生不再為畫什么而發愁,相反把繪畫當成快樂的創作,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后更加喜歡畫畫。
2.營造引導下的探究氛圍
探究意味著獨辟蹊徑、求實創新,也意味著嘗試錯誤、克服困難。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需要教師進行恰當的引導。例如:色彩課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時又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辨別和調色的能力。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和教學內容的制定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3.留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和時間
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充分地探究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結果等。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缺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而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在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他人。
小學美術教育并不以培養小畫家為目的,它是通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藝術表現的實踐活動,表達對客觀世界物象和生活的認識與感受,達到對學生進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教育的目的,并通過營造探究的氛圍來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小學美術教學只有讓學生有一種期待,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新奇,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才是有效的教學。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有吸引力,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才能構建有效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蔣二紅,蔡建良.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09,(03).
[2]錢鳳蓮.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營造探究氛圍的探討[J].科學導報,2014,(04).
[3]顧伶俐.在美術同課異構中體現不同教學風格的課程資源開發[J].教育科研論壇,2010,(03)
[4]李紅霞.幽默點評,快樂進步——小學美術課點評方法談[J].輔導員,2011,(36).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