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勤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應積極融入情感教育,借助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真誠而豐富的情感,使其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康,從而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感悟能力、共情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培養;教學策略
知(認知)、情(情感)、意(意識)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最基本的形式,其中情指的是人的情緒和情感。教育不僅應重視對學生認知和意志方面的培養,還應關注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沒有健康的情感,其他素質的培養也會受到影響。情感培養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使其貫穿教學始終。
一、作品朗讀,情感讀出來
朗讀是激發人情緒和情感的途徑之一,通過對課文的朗讀,使豐富的情感通過聲音的方式傳達出來。朗讀可分為個體朗讀和集體朗讀。教師在學生朗讀之前,應確保學生已經正確掌握課文中生字的讀音,并就相關朗讀技巧進行說明和強調。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先進行朗讀示范或領讀,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然后由教師加以點評和指導。朗讀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情感的抒發和表達,這也是教師評價學生朗讀過程的原則。
《少年中國說》是一篇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感的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感情充沛。愛國熱情是個體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就其廣義而言,它包括對自己生存和成長的環境的鄉土之情。真正的愛國熱情不應當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愛國之情的課文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文本。教師應重視對這些文本的充分利用,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什么是國家,為什么要愛國,使愛國主義情感融入語文教學過程。在學生進行朗讀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專業化的高水平朗讀音頻,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更好地把握朗讀技巧和節奏。
文本的價值通過朗讀可以獲得更好的實現。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應當重視朗讀,更應當積極通過朗讀策略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引導和培養。
二、情境表演,情感動起來
情境表演是情感在模擬情境中接近真實狀態的再現,表演好壞的關鍵在于內在情感是否足夠真摯和豐富,以及能否把這種內在情感以接近真實的狀態演繹出來。舞臺劇和話劇小品等都是情境表演的形式。情境表演需要對課文加以適當的改編,改編原則為忠于原文而又適于表演。應當注意情感的發展變化過程并對主題情感加以重點強調。情境表演,能使課文中單純基于文字的情感,在表情和動作的配合下更加豐富、生動。
《去年的樹》是一篇關于友誼之情的精美課文,小鳥和樹的形象具有擬人的特征,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友誼之情又是小學生校內人際交往的主要內容,這種情感較易在學生心中引發共情。為此,教師可以制作小鳥和樹的卡通形象飾品,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在表演的時候,學生們佩戴這些卡通形象飾品,分別扮演小鳥和樹的角色,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表演的熱情和主動性。在表演過程中,教師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對學生表現優異的地方加以表揚,使其他學生能夠進行學習和模仿。對學生表現不足的方面進行引導,使其能更好地通過語言、表情和動作完成情感的表達和傳遞。課文的編演應基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否則表演過程會遭遇很多障礙。實踐過程中發現,這種情感培養策略由于其趣味性和互動性,深受學生喜愛,學生的表現欲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釋放,學生對情感的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情境表演在形式上是對課文內容的重現,在本質上是學生內在情感體驗的自由表達。對學生而言,情境表演的過程是其自身情感升華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情境表演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的過程。
三、小組討論,情感說出來
小組討論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策略之一,對提高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有重要意義。在情感培養方面,小組討論也是很好的方式。教師可根據課文表達的情感主題確定小組討論的主題,以課文內容為核心,鼓勵學生的自由表達,使其內心情感能以語言的方式充分表達出來。學生組織語言的過程就是對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行思考和反思的過程。不同的敘說方式意味著不同的情感體驗,通過對敘說方式的指導可以實現情感上的引導和激發。
《慈母情深》是一篇關于母愛和親情的課文,這篇課文中蘊含著母親和孩子之間最深刻和最真摯的情感。親子之間的情感是人類最基本、最強烈的情感,學生對此極易產生共鳴,但因家庭環境和父母教養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每個學生對這種情感的體驗必然有所不同。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自己的切身體驗,并與課文內容加以比較和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父母的情感認知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通過討論,對這種情感表現方式的多樣性和深刻性也能有更廣泛、深入的認識。學生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是在洞察其他同學的情感,他們不只學會了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學會了聆聽別人的故事。他們在講述過程中思考,在對比過程中獲得新的發現和經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對每個人的發言要點進行記錄,最后在討論結束時,每個人都對小組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
小組討論是情感的頭腦風暴,是不同的個體經驗之間的碰撞,情感的火花能夠不斷迸發出來。學生在基于情感主題的小組討論過程中,享受的是一場情感的盛宴。
四、課堂提問,情感答出來
情感培養可以融入到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之中,課堂提問是常見的教學方法,可以作為情感培養的策略之一。教師圍繞課文中的情感主題進行發問,以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自由表達,能使學生以更加坦誠的方式將情感表達出來。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應的鼓勵和引導。對學生的負面情感表達,教師不應妄加指責或批評,應當讓學生進一步說明此類情感體驗的原因,教師在嘗試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啟發和引導。
《滴水之恩》是一篇關于人間真情的課文,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信任與懷疑、熱情和冷漠等情感聯系。正確的助人思想并不能通過空洞的說教來實現。情感是人類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學生也會受到成人世界復雜人際關系的間接影響,因此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培養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課文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可以就文中涉及情感體驗的重要問題進行提問,如:為什么“我”連目光都不在他身上停留?當看到他嘴唇咬出血的時候,“我”為什么又跑過去遞給他紙巾?他又為什么沒有接呢?當金龍向“我”說明名單的意義的時候,我內心是怎樣的體驗?學生們的回答可謂是五彩斑斕,有的回答顯然是童心未泯,有的回答看上去比較成熟老練。特別是針對目光不在“我”身上停留這個問題,似乎引起了學生的廣泛興趣。這個問題比較切合學生在校園內的實際生活。很多學生都表達了自己曾有意識地疏遠某個同學的經歷。教師通過這些回答,了解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知程度,也了解了學生真實的情感狀態,并展開了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
將情感培養融入課堂提問過程,結合學生的生活現實進行提問是情感教學的有效策略。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展現了對其問題的認識程度,成為教師進行引導和啟發的切入點。
總之,健全的人格離不開健康的情感,情感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必然會叩響心靈的樂章,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章風玲.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探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7):90-91
[2]把奉嫻.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9(21):131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