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芳

【摘 要】講故事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智慧,統編教材為故事文本搭建了學習支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求清晰明了,循序漸進。如何上好這類故事文本呢?文章以統編版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教學為例,談借思維導圖梳理故事,借思維導圖知記,借思維導圖創編,引導學生將故事講完整、講清楚、講生動。以文本為例,以支架學習為支點,讓學生在講中感受語言、揣摩語言、發現語言規律,進而內化語言、運用語言。
【關鍵詞】統編本;故事文本;思維導圖;講故事
講故事是一種古老的教學智慧,是統編教材中關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具體要求,主要落實在低段文本中。一年級下冊通過問題提示說一說故事內容,二年級開始提供不同策略重點訓練講故事,三年級則由講故事逐步過渡到復述。這樣的梯度編排,恰恰是統編教材的用心所在,而用好教材提供的支架則是上好這類故事課文的前提。
《課標》第一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中這樣描述,“聽故事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第二學段要求“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反復思量,筆者認為:“講完整”是講故事的基本要求,是起點,也是重點;“講生動”則是能力提升,是難點,也是生長點。它沒有上線,完全可以視學生的能力而為。現以統編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為例談談如何借助思維導圖上好故事文本。
一、借思維導圖梳理,把故事情節講完整
在語文學習中,“聽”“視”“讀”為輸入,“說”“評”“寫”為輸出,二者相輔相成。因此,讓學生開口講故事才能充分體現故事文本走近語文課堂的價值。教學《蜘蛛開店》,在課堂伊始就將目標直指“讀故事”“講故事”。在初讀環節設置三個層次:(一)想一想:自由讀,思考蜘蛛開店次數?商品?顧客?結果?通過問題導向提示學生思考,很快就能拎出文章關鍵信息。這是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二)擺一擺:通過交流將這些關鍵信息連起來,并擺成課后的示意圖,繼而引導學生個性擺放。通過這樣的反芻,故事的大概內容必將了然于胸。這是理解內化、梳理信息的過程。(三)講一講:根據自己擺的示意圖,嘗試跟同桌講一講故事內容。此時的講可以詳細,可以簡略,只求將故事大致情節講完整。整個環節從示范到練習,借助示意圖完成文本閱讀的最初感知。這種初讀感知建立在言語形式基礎上,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故事內容,習得提取信息的閱讀方法,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長足而有益的幫助。
二、借思維導圖知記,把故事細節講清楚
將故事講完整只是學習講故事的第一步,如何講清故事的細節才見真功夫。此環節教師需要精心策劃言語活動,遵循“有趣、有效、有用”的原則,從教材中發現、挖掘、提煉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獲得知識,獲得經驗,形成能力。
(一)深挖語言找關鍵點
聚焦《蜘蛛開店》的第一次開店(2—4自然段)教學:1.勾畫關鍵詞語。自由讀,畫出自己覺得重要的詞語。2.品味揣摩關鍵詞。如:緊扣“賣什么”,理解這樣的自問自答寫出了蜘蛛思考的過程。學生調動已有生活經驗,配上動作、表情講。進而讓學生嘗試用“賣什么呢?就賣 ?吧,因為 ? 。”的句式說賣圍巾,賣襪子,或者其他。學生借助這個規范句式強化了言語形式的內化。又如借助“編織”探究絞絲旁的字理,認識蜘蛛的本領,讀懂為什么蜘蛛三次開的都是編織店。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好難織”的原因,領會作者編故事時顧客對象選擇的巧妙性。3.梳理示意圖。當學生在故事中反復揣摩后再問:現在你們明白蜘蛛第一次開店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便水到渠成,梳理出蜘蛛第一次開店的示意圖:
賣什么 賣什么呢?就賣 ?吧,因為第一次開店 掛招牌 ? ?編織店,每位顧客 ? 。
好難織 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終于織完了。
學生根據提示就能說清楚蜘蛛第一次開店的細節。更重要的是循著講故事這個線索,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新鮮句,采用多種方式理解、揣摩,從而走進故事。這是一個從語言“知記”走向“體驗”,又從“操練”走向“言說”的過程,實現了語言的理解、內化、積累、轉換,從而習得講故事的方法。
(二)對比語言找相似點
語言規律的習得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緘默性知識,是智力技能。以語言來帶動內容,從“捕捉語言現象—理解語言內容—發現語言規律—嘗試運用遷移”,其出發點是語言,落腳點還是語言。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對比是最有效的體驗語言的方式。以講故事為目的文本大多都有“反復”的特點,引導學生發現這一秘密,有利于學生快速記住故事的細節,進而將故事講清楚。因此,在會講蜘蛛第一次開店的基礎上,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梳理第二次、第三次開店的思維導圖。通過比較,學生在思考、交流中便可歸納出語言規律,進而借助兩份思維導圖練習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學生在對比品鑒中洞察語言的精妙,感受語言的理趣,內化表達的技能,積累語言的不同表達形式,從語言實踐中習得語感。
三、借思維導圖創編,把故事人物講生動
劉仁增的語用教學認為: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在于以文本為例,積淀語言,改善表達,促進學生言語的發展。《蜘蛛開店》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因此,教學中相機滲透“生動”的方法,為第二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尤為重要。
(一)角色體驗促生動
言語的發展在于深入體驗。故事總是有人物,有人物就會有情感,走進故事,有了角色體驗,就能將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蜘蛛開店》課后思維導圖中的蜘蛛網背景,河馬、長頸鹿、蜈蚣這些特殊的顧客,蜘蛛開店前的“很簡單”與最后的“好難”,都很好地刺激學生的感受,容易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想象”成為角色體驗的重要手段。比如:“你就是那只蹲在網上的蜘蛛,你思考問題時動作、表情怎樣?”“小蜘蛛,你一開門就看到那么大的河馬,你是怎么想的?”在一次次的想象與角色互換中,學生真正走進故事時,情感便通過動作、表情、語速、聲調,自然地流露出來。
(二)創編故事促生動
語言是在不斷運用中成長的,學生的能力也是在不斷實踐中培養的。打開思路,運用“思維導圖”的支架創編故事是這類文本需要延續的。教學《蜘蛛開店》時,借助第一份導圖先梳理蜘蛛第四次可能開什么店?會遇到什么顧客?結果怎樣?從“綱”入手,學生在選擇“賣什么”“顧客是誰”時就有共鳴,再豐富細節,如,想象“給大象織毛衣”“給千足蟲織手套”“給麋鹿織帽子”等等,并能說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借助第二份思維導圖,用上句式說說蜘蛛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結果怎樣?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講生動。后續這個環節以選做為主,讓能力強的學生施展自己的本領,讓中等的學生學著做,在不斷追趕學習中完善自我,實現第二階段學習的過渡,符合統編教材“為終身學習打基礎”的理念。
思維導圖讓故事有了依托,又給想象插上了翅膀,學生能在妙趣橫生的編故事中感受語言的樂趣,從中獲得他人的言語經驗,豐富自身的言語積淀,最終實現表達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3
[2]黃國才.語文課——用心做語文的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06
[3]周一貫.小學語文文體教學大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03
(本文為2020年度福安市進修校研究課題“以學習單為支架的作文啟蒙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富陽校區,福建 寧德 3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