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瑩
摘 要:隨著當前新課程教育不斷的改革和更新,教育者逐漸開始重視學生在自主探究方面的意識和能力,而小學數學作為小學生學習道路上面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第一個關鍵性一步,小學數學教師開始了在關于自主探究學習方面的實踐和探索。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存在自主性和創新性等主要特點,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自主探究模式的現狀和學生的發展展開教學探索與實施。本文主要從小學數學中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特點和發展現狀,以及教學方法的探索展開詳細描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實踐與探索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第一個關鍵性一步,小學數學教師要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跟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有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方式的觀念,主動給小學生創造自主探究學習的條件和環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升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良好的習慣,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數學關于自主探究學習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時,要充分掌握在這個階段自主探究學習的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再根據這些特點和現狀探索研究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雖然當前教育事業在不斷改革和進步,但是很多教師的依舊沒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不利于學生在各方面習慣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和能力。
小學數學關于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特點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以及創新性等[1]。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擺正自己作為學生在學習道路上引導者的身份,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自主性,從而讓學生學會思考。其次,小學數學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實踐的空間和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或者課后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實踐性在學習數學中的重要性。再有,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思維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從而激發出無限的潛力。最后,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開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甚至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小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
二、小學數學關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探索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在保證完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力求課堂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教師一旦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不論是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都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固有教學模式,讓課堂形式變得新穎,讓課堂內容變得有趣,讓學生樂于自主學習。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三角形”這部分的知識時,可以提前準備好各種三角形的教學用具,而不是僅僅講解教科書上面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的三角形教學用具的形狀特點,自主找尋他們的不同之處。有了觀察教學用具的這一步,學生在學習“三角形”就會更簡單,也會有深刻的印象。這樣新穎、有趣和直觀的數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下學習 “三角形”的這部分課程。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小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鍛煉自主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工作者已經從知識的傳授者的身份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研究者,在這樣的教育改革的促進下,小學數學教師更重要的是將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統計”[2]這一課時的學習時,可以把學生分作幾個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自行討論學習,思考和學習理解“統計”的意義,尋找“統計”的表示方法,簡單的學會如何“統計”,這樣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強化理解“統計”這部分學習內容,培養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最后,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忽略課后的歸納總結部分,幫助和引導學生課后總結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鞏固數學知識的重要步驟。在課后進行歸納總結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將在課堂上忽略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自主建立數學理論知識的系統,從而加深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學習。
三、總結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塑造,理解自主探究學習對小學生的重要性,了解現階段的自主探究學習的現狀以及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保證課堂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注重小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林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探索與嘗試[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1):105-106.
[2]朱金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