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月
摘要:糖類、油脂、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蛋白質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了解蛋白質的存在、功能、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蛋白質的性質。將生活中的蛋白質引入化學課堂,再將蛋白質的性質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
關鍵詞:蛋白質;分組實驗;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01-0076-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1.021
一、課標和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能分析說明氨基酸、蛋白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蛋白質的學習最終還是為健康的生活服務。在教材體系中,蛋白質位于“蘇教版”高中化學選修1專題二第二單元“提供能量與營養的食物”一節。學生在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必修2中,已經初步學習了蛋白質的來源與性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蛋白質的認識,理解它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初步建立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重要聯系。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蛋白質的存在、功能、消化和吸收的過程、補充方法以及研究的重要意義。
2.通過分組實驗,初步理解鹽析和變性的含義,同時提高化學實驗的操作技能。
3.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初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基本原理。
4.從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化學史中,感悟強烈的愛國情懷,體會科研人員研究的不易。
三、教學重難點
蛋白質的性質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回眸身邊的蛋白質
【教師】蛋白質的英語單詞是Protein,它起源于希臘語,代表“最重要的”。恩格斯說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睂τ谶@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贊同嗎?
【學生】我贊同這句話,蛋白質對人體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體內的酶就是蛋白質。
【教師】在我們的體內有許許多多的細胞,而細胞干重的一半以上都是蛋白質??纯茨闵磉叺娜?,說出蛋白質存在于人體的哪些部位?
【學生】人體的皮膚、頭發、指甲等。
【教師】這些是我們肉眼所能看見的,其實還存在于看不到的血液、抗體、病毒、酶中等。以我們體內的血紅蛋白為例,它可以從肺中攜帶O2運送到各個有需要的組織中,又能夠攜帶各種代謝產生的cO2,運送到肺里,然后排出體外,完成基本的代謝過程。
【信息提示】血紅蛋白的分子式C3032H4816O872N780S8Fe4
【問題1.1】觀察血紅蛋白的分子式,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甲】組成蛋白質的主要元素有c、H、O、N,血紅蛋白中還含有S、Fe。
【學生乙】血紅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很大很大。
【教師】大家觀察的很細致,血紅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高達64500,屬于高分子化合物。如果人體缺少血紅蛋白,可能會導致貧血等疾病。
【問題1.2】蛋白質對人體十分重要,那怎么判斷自己是否缺乏蛋白質呢?
【學生】一臉茫然
【教師】缺少蛋白質可能會導致脫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指甲變軟或分層的現象。
【問題1.3】你能說出生活中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哪些嗎?
【學生】生活中的雞蛋、牛奶、肉類、魚、蝦、大豆等。
【教師】像雞魚肉蛋奶這種來自于動物體內的蛋白質,我們稱之為動物蛋白;像大豆這種來自于植物體內的蛋白質,我們稱之為植物蛋白。生活中偶爾會看到有朋友喝蛋白粉(動物蛋白:植物蛋白=2:3),我們是否也有必要買一罐來補充蛋白質?
【問題1.4】觀察表1中的具體數據,關于補充蛋白質你有哪些想法?
【學生】如果靠喝豆漿來補充蛋白質,我們需要喝3333mL豆漿才能補充人體每天所需的60g蛋白質,這個實在太難了,不太符合常理,所以我的觀點是不能從單一的食物中補充,可以每一種都吃一點。
【教師】太棒了,對于普通人來說,其實每天一袋奶,一個雞蛋,一兩豆腐,2-3兩肉,加上4-6兩主食就已經足夠了,完全不需要額外地去補充蛋白質。
【問題1.5】我們每天攝入的蛋白質在體內經歷了哪些轉化過程呢?
【學生】以雞蛋為例,蛋白質經過我們的口腔,進入我們的胃中,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多肽,再進入我們的小腸中,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教師】一部分氨基酸進入我們的血液中,用來重新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另一部分氨基酸則會發生氧化反應,為我們人體提供能量。在我們的體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氨基酸的生成和消耗,比如,我們的胃粘膜2-3天就會全部更新一次,我們的皮膚28天就會全部更新一次。
環節二:探尋蛋白質的結構
【問題2.1】生物上應該學習過氨基酸的內容,你知道氨基酸有哪些種類嗎?
【學生】氨基酸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教師】氨基酸一共有20種。其中,必需氨基酸共有8種,嬰兒有9種,比成人多了一種組氨酸。對于人體不能自己制造的氨基酸,稱之為必需氨基酸,需要我們從食物中去獲得。對于人體能夠自己制造的氨基酸,稱之為非必需氨基酸。這類氨基酸不需要從食物中獲得。
【問題2.2】觀察圖1所示幾種常見氨基酸的結構模型,試總結其結構特點?
【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氨基酸中全部含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而且它們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面。
【教師】像這種氨基和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面的氨基酸,我們稱之為a一氨基酸。
【問題2.3】結合氨基酸的官能團,推測其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
【學生】與鈉反應、與堿反應,脫水縮合反應。
【教師】其實氨基酸還可以與酸反應,因為氨基顯堿性。像這種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的特征,我們稱之為氨基酸的兩性。
【信息提示】氨基酸分子中存在氨基(NH2)和羧基(-COOH)。氨基和羧基可以發生像酯化反應那樣的脫水反應,形成肽鍵,具體的方程式見圖2。
【模型演示】像這種2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10~100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問題2.4】人體內的氨基酸只有20幾種,為什么可以在體內形成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呢?
【學生】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以及空間結構不同。
【教師】1965年,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是從牛的胰腺中獲得的,與人體所需的胰島素略有差異,而這次合成出來的蛋白質與人體內的胰島素一模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節三:探究蛋白質的性質
【問題3.1】結合生活經驗,說說哪些因素會使蛋白質失去活性?
【學生】將生雞蛋煮熟,做成煎蛋或者松花蛋。
【教師】能夠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還有很多,現在我們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具體的實驗要求見表2。
【學生實驗1】
【教師】蛋白質溶液遇到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甲醛等化學物質或受熱時發生凝結的過程,叫做變性。蛋白質溶液遇到濃的硫酸銨等無機鹽溶液,會析出沉淀,加水后,沉淀重新溶解的過程,叫做鹽析。
【問題3.2】如何區分一個鹽溶液發生的變化是鹽析還是變性呢?
【學生】加水,看產生的沉淀是否會重新溶解。
【教師】在科研過程中,科學家需要對某一種蛋白質進行研究時,就會采用鹽析來分離、提純蛋白質。
【問題3.3】結合蛋白質的性質,思考如何檢驗新買的羊毛衫是不是由羊毛制成的呢?
【學生實驗2】使用鑷子夾取紅線、白線、黑線,點燃比較味道。
【問題3.4】三種線的主要成分是羊毛線、棉線、腈綸線。每一種線型對應什么顏色呢?
【學生】羊毛線有燒焦的羽毛的氣味,對應紅線,棉線有燒紙的味道,對應白線,腈綸線有特殊的氣味,對應黑線。
環節四:重現生活中的蛋白質
【學以致用】
1.人們夏天外出時,為什么會打著傘?
2.為什么可以使用甲醛溶液制作動物標本?
3.為什么活性乳酸菌飲品不宜高溫蒸煮?
4.為什么被子要勤在陽光下暴曬?
5.重金屬鹽有毒,若有人誤食重金屬鹽該怎么處理?
【歸納與總結】氨基酸可以合成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水解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具有兩性,能夠發生脫水縮合反應,是因為其通式中含有氨基和羧基,這種特殊的結構決定了它的化學性質。蛋白質可以發生鹽析和變性。鹽析是一種物理變化,是可逆的,變性是一種化學變化,是不可逆的。
五、板書設計
具體的板書設計見圖3。
六、教學反思
1.從宏觀辨識到微觀探析
本節課從設計之初,便將蛋白質的相關知識點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環節一(見圖4)從宏觀的生活現象出發,以血紅蛋白為例,從微觀角度逐步展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依次呈現蛋白質的組成、來源、水解過程。
2.從證據推理到模型認知
因學生對氨基酸的基本結構沒有準確的認知,環節二(見圖5)直接將常見氨基酸的結構模型提供給學生,學生根據現有證據,可以推理出氨基酸中含有氨基和羧基。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搭建關于氨基酸的認知模型。此外,從氨基酸的官能團出發,大膽預測其化學性質,也是對學生證據推理能力的一種考驗。
3.從化學回歸生活
環節三從生活中使蛋白質失活的因素入手,通過分組實驗尋找影響因素。學生在燃燒三種線的過程中,可以聞到真實的氣味,從而獲得最直接的感受。在以后的實際生活中,學生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蛋白質的鑒別方法,從而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