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婷
摘要:小學數學動手實踐如果僅簡單地要求學生操作,依樣畫葫蘆,學生是很難理解并獲取新知識的。這是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會思考,懂得建立模型,獲取數學思想,實現實踐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有效性
一、動手實踐中會思考,促進思維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特別是“關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今時今日,教師會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實踐,做知識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想,將動手實踐落到實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活動: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提供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讓學生拼成已學過計算面積公式的圖形,如平行四邊形等等,從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這面積公式只適用于求銳角三角形的面積嗎?帶著這疑問,教師讓學生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和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接著拼。在這拼的過程中,學生一邊拼,一邊思考并總結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得出的效果遠遠比教師直接給出的結論好。學生在實踐中有思考,能開拓思維,對知識更會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在動手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思維發展。
二、動手實踐中懂得建立模型,實現舉一反三
小學生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而動手實踐可以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這有利于學生感悟和獲取知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動手實踐都有這種功效,像那些機械的重復模仿顯然就不行。動手實踐需要學生有所思有所想,讓思維得以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屬于自己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模型,實現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相遇問題》時,直接讀題,有些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費勁,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畫線段圖。通過直觀圖畫,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簡明扼要地表示出來,方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既可以用方程解決,也可以用算術方法,得出相遇時間=總路程÷速度和。接著,教師出題,“做一批衣服240件,甲乙兩人同時開工。甲每小時做15件,乙每小時做9件,幾小時后能做完這批衣服?”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讓學生發現這題與相遇問題是同一類型,建立起解決這一類題的模型,將知識內化,舉一反三,讓學生學會了解決這一類題,化紛繁為簡單。誠然,一旦學生懂得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學習數學也自然而然地得心應手,倍感輕松,增加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動手實踐中獲取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核。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當中蘊含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理解數學內核。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好玩《嘗試與猜測》問到:有9個頭,26條腿,雞兔各有幾只?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圖,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畫9個○,代表9個頭,接著在每個○中畫兩條腿,這樣就共有18條腿(假設全是雞),比26條腿,少了8條腿。因為一只兔子比一只雞多2條腿,所以就在一個○中要增加2條腿,總共4個○增加2條腿,也就是兔子有4只。這樣,講授算術方法解決這問題時,學生也容易掌握。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可以體會并獲取到數形結合思想,將抽象問題轉化為直觀問題,化難為易,幫助獲取知識。由此積累,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都可以運用數學思想,從本質上理解題意,尋求突破口,幫助解決問題,提高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動手實踐,除了要求學生的手動起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腦要動起來,因為手動是為了腦更靈活地動。會思考是基礎,在這基礎上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在這過程中獲取數學思想,三者相互影響。操作中遇到問題,要會思考,這樣才能攻克難點,解決問題;操作過程要懂得建立模型,這樣才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操作中獲取數學思想,將知識內化,理解數學內核。這樣,相信能大大實現動手實踐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崔小兵 將“做”數學落實到實處的幾個關鍵點[J].數學月刊,2018,(49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