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聽、說、讀、寫”作為語文知識的核心,應當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備受關注,但事實上“讀”這個能力的培養往往在語文教學中被忽視,根本原因是當代教育制度的功利性,學生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考高分、上名校,語文學習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現今的朗讀教學大多淪為掌握知識的工具,常常無法完成朗讀教學的目標要求。文章旨在通過研究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探究實現高效朗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010
一、朗讀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一)朗讀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語感
語文學習向來強調“聽說讀寫”,對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語感就是學生進入語文學習殿堂的“鑰匙”。朗讀可以反復地對學生的語感進行鍛煉,讓學生在不斷重復中感受語文閱讀的魅力,體會漢語的韻味。首先,誦讀本身并不簡單,各種晦澀難懂的發音能夠幫助學生填補識字空缺,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語言訓練。其次,朗讀韻味十足的文學作品中的文章,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感。除此之外,文學作品作為底蘊深厚的語文篇章,在日常朗讀中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提高閱讀能力。
(二)朗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
語文閱讀實際上也是對讀者知識儲備的考驗,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語文閱讀學習難以真正進步,水平只能始終停留在“讀”的階段。想要真正掌握基本的語文閱讀能力,充足的知識儲備必不可少。朗讀恰恰滿足了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的知識儲備要求,能夠幫助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作為時代的結晶,朗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包含了眾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各不相同,往往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等不同的領域。所以,在朗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知識內容,所以朗讀對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意義非凡。
(三)朗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最終的目的一定是能夠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所以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應該培養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眾所周知,語文朗讀經典作品大多是文學史上的重要成果,這些經典朗讀作品大都晦澀難懂,所以經典朗讀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朗讀作品不同于普通的文學作品,作者的真正含義不一定展示在表面,這就需要學生在誦讀前能夠理解作品內涵。學生在日常的經典朗讀中能夠不斷鍛煉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自然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
(一)開始受到關注,正在逐步發展
隨著當今國民對國學經典越來越重視,朗讀教學也得到了帶動,朗讀教學開始逐步進入公眾視野。事實上,古代朗讀教學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很高,讀書聲是以往學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著傳統學堂教學模式退出歷史舞臺,瑯瑯的讀書聲也漸漸沉寂。可以肯定的是,現今的朗讀教學確實走在發展的路上,很多小學也正在逐步開展朗讀教學課堂。在這種全民重視的氛圍下,朗讀教學確實在不斷前進,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此外,朗讀教學能夠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學中發展,還得益于小學語文學習受升學影響較小,學校能夠將更多的資源用于幫助學生培養語文誦讀能力上。總之,現今的小學語文誦讀教學正在起步階段,很多老的教學模式急需現代化改革,朗讀教學發展還在路上。
(二)受重視程度不足,無法認識到朗讀教學的意義
雖然說朗讀教學伴隨著國學經典的復興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但是朗讀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仍然無法達到支撐朗讀教學長久發展的程度。首先,公眾一時的熱度一旦過去,朗讀教學后繼乏力,無法支撐朗讀教學的長久發展。公眾對新鮮事物的熱度和關注往往是一時的,很多公眾和小學根本沒有理解朗讀教學的意義所在,只是在盲目跟風。其次,現今廣大小學缺少了對朗讀教學的意義的理解,在日常的朗讀教學中并不能注入足夠的資源。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各中小學校廣泛存在,誦讀教學確實是設立了,但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空殼子,并沒有真正展開朗讀教學。再次,很多學校還受到升學壓力的限制,朗讀教學由于并非升學必考科目,受重視程度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在很多大城市較為常見,這些地區的學校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升學壓力,朗讀教學常常被忽視,自然也阻礙了朗讀教學的發展。
(三)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教學內容不合理
一方面,現今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嚴重缺乏科學性,教學效率極低。很多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中,教學方式極其刻版,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小學語文朗讀常常出現教學方式極其不科學的問題,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中只是一味地安排學生誦讀,學生既不清楚朗讀的要點和方法,也不明白朗讀的意義和方向。在這樣不科學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往往把朗讀視為應付教師的手段,朗讀也就喪失了原本的意義。此外,學生由于被強制要求朗讀,有可能會對朗讀喪失興趣,甚至會對朗讀產生厭煩情緒。另一方面,現今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教學內容同樣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學生朗讀的內容全都是課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識。這樣的朗讀內容無疑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手段,朗讀也會喪失其原本的意義。
(四)朗讀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能力的理解存在誤區,很大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中缺乏目的性,并不清楚自己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到底是什么。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迷茫首先就會體現在教學知識點的選擇上,在眾多的語文閱讀知識中并非所有知識都需要學生掌握,這就考驗了教師選擇知識點的能力。但是由于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本身不能意識到學生真正需要的是哪方面的知識,就會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要求有所偏差。
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研究
(一)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
毫無疑問,伴隨著新課標的發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被賦予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高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完成課標要求。首先,要想提升語文朗讀教學的受重視程度,首先就要改變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為此,廣大小學應當加強朗讀教學重要性的宣傳教育,逐漸改變廣大小學教師的固化思維,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重視朗讀教學,從而全面提高朗讀教學方式的受重視程度。此外,小學還應當加強朗讀教學的教學資源投入,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提高朗讀教學能力。
(二)改變傳統語文朗讀教學模式,提高朗讀教學實效性
傳統語文朗讀教學方式嚴重缺乏科學性,這會導致傳統語文朗讀教學無法發揮其特性,朗讀教學的教學實效性大大降低,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朗讀教學實效性首先需要的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環境。朗讀并不像其他的閱讀方式,朗讀的效率和熱情常常受到環境的影響,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創建良好的朗讀氛圍,是幫助學生提高朗讀能力最基礎的一步。其次,教師還應當選擇合理的朗讀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科學選擇朗讀范文。教師選擇的朗讀范文既要能滿足學生需求,又不超出學生的能力接受范圍。此外,教師為學生選擇的范文還應該廣泛涉獵各個領域,滿足學生知識儲備的需要。
(三)明確朗讀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理論支持
毫無疑問,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目標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朗讀方向和內容,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更應該發揮提供理論支持的目的。廣大小學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牢記自己提供理論服務的作用,在日常的朗讀教學中扮演引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在朗讀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選擇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朗讀范文。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答疑解難,這樣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就明確了。
綜上所述,朗讀可以充分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朗讀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和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文學并非簡單的語言羅列,字里行間體現的作者的情感和價值追求才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新課標要求朗讀教學更具實效性,朗讀教學在新時代下應當利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幫助提高國內的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雙貴.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名師在線,2019(22).
[2]謝怡.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9(21).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席小華(1980.3— ),女,漢族,甘肅鎮原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及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