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其中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實際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采取恰當舉措,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102
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學科,它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還是我們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學習其他文化知識、促進學生提升智力、培養學生情操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學語文學習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其中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是小學語文的基本環節,它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也是寫作的前提條件。在寫作方面,寫作是學生們語文基礎閱讀和識字、認識的進一步升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寫作過程中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語文素養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從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來看,閱讀能夠增強學生字詞句的積累,是寫作的重要源泉,而寫作又能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所以二者是互相依賴、相互影響的一個統一體。教師在教學中要予以充分的重視,同時結合當前小學生的現狀和新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合理的規劃下有序、有效地推進小學閱讀與寫作教學。
一、明晰現狀,直面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是最重要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要冷靜地分析現狀,特別是一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其教學的實效性。
從教師教學層面來看,問題主要體現在:部分教師依然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功利主義思想,往往導致教學背離學生實際,甚至會違背教育規律。部分教師教學方法缺乏變化,存在單一死板的狀況,這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評價缺乏差異性、具體性,甚至過于籠統。
從學生學習層面來看,在閱讀方面,學生主動閱讀的意識還未形成,一些學生存在應付的狀況,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還有學生在閱讀方法、書籍選擇方面缺乏指導,存在盲目進行的狀況。在寫作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寫作上的畏難心理,在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較為欠缺,特別是主動寫作的意識不強,存在應付狀況,從而造成了寫作內容空洞、質量不高,甚至存在應付心理。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想有效地解決問題,必須要樹立問題導向意識,認真分析問題,找到癥結所在。之后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真想辦法,尋找有效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二、思想重視,做好準備
小學語文學科非常重要,但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以及語文成績的增長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積累才能夠有所成效,閱讀和寫作教學更是如此。這需要我們教師思想上高度重視,提升自己。
新課改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這樣的新要求,對于教師的要求實際上是更高了,特別是新課改的新變化,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重視,這不僅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所以教師要多學習,研究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方法,特別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相關要求。同時也要認真研究學生的變化,特別是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調動一切有利因素輔助學生學習,發揮教育的合力,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和進步。只有我們不斷地去思考,才能更好地去準備教學活動,從而使教學中的各項措施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在具體落實中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效果更好。
三、細節著手,有序推進
教育教學工作本身是一項充滿藝術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對于教學工作來說,其最大的特殊性就是對象是一個個有自己個性和思維的學生,需要做到以人為本,即既要關注到所有的學生,還要顧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有其內在特點,要立足于學生情況,多方面著手,來開展閱讀與寫作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閱讀方面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和習慣在培養其良好的語文能力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想更好地落實閱讀教學工作,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興趣和習慣出發來推進。
1.抓好課堂教學。課堂是落實各項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所以必須要抓好課堂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抓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抓住學生心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教師在上課前認真搜集要講解課文的背景資料。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介紹作者,了解其背景、生活趣事、寫作原因等,讓學生對這篇課文產生想讀的欲望。其次,教師的語言講解要激起學生的興趣,特別是注意問題的有效設置,通過設置文章中的懸疑,設置多維思考,讓他們帶著好奇去尋求答案,解開自己的謎團,這樣學生閱讀起來才會更有動力。再次,注意方法的引導。很多學生不喜歡閱讀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導致其難以真正投入其中,所以教師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學會品味課文的深層含義。讓他們知道每一篇文章的優美之處。這樣學生才能夠由淺入深地投入其中,品嘗到閱讀的收獲,也會對閱讀越來越感興趣。
2.重視課外閱讀。小學課程較為緊張,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段課時較少,學生在校閱讀的時間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學生在家的時間很多,且時間較為充裕,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做好課外閱讀就需要發揮家長的督促和引導作用。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家長會、家委會等途徑來給家長們滲透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同時在具體的閱讀時間、方法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或者參照,使家長能夠在家中有的放矢地落實。另外,也要結合學生們的興趣需求來給學生們推薦閱讀書籍,最好是給學生推薦他們喜愛的課外讀物。這些書要是他們有興趣的、喜愛的,已達到擴展知識視野、積累語言知識的目的。
3.重視和生活的聯系。小學生們的知識積累程度還是有所欠缺,他們更加熟悉的是生活的實際,這是他們有一定的經歷和感受的,也更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共鳴,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和生活實際的聯系,閱讀教學也是如此。我們要在學生閱讀的同時,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表達,這也是溝通、表達、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交流中,實現價值觀的提升。這也是符合教學過程中三維教學目的的落實要求的。
(二)寫作方面
寫作是學生們應用語文學科學習的相關知識,自己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認識或感受的過程,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而從現實來看,寫作文一直是大多數學生頭疼的一件事。他們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就是要求他們來寫,也往往是堆積詞語,內容空洞,千篇一律甚至是照搬照抄,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來說是不利的。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個較長過程的,是需要教師耐心引導和細心指導的,教師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1.注重學生的日常積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在寫作中要想做到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就要心中有積累,這就源于日常的積累。日常的積累可以通過閱讀來有效推進,可以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摘抄好詞好句來積累知識,并讓他們朗讀給大家聽,進行資源共享。對摘抄內容新穎的給予適當的表揚,形成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還要鼓勵學生們抄以致用。在學生進行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時的摘抄并仿寫。這樣他們在寫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依據。
2.利用好教材資源。教材中選擇的文章都是精品,在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產生共鳴,甚至也想表達一些自己的認識。針對學生這樣的心理需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于課文進行擴寫或者續寫,鼓勵學生加入適當的情節以及平時積累的詞匯,來豐富和加強自己的寫作,之后讓大家來進行評析,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能夠助力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3.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讓他們適時地感知周圍事物的變化,用心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特別是身邊的小事,可以指導學生及時記錄下來,這樣才能在寫作時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所要表達的內容。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地總結反思,優化教學流程,提升教學的實效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高慶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契合點分析[J].中小學電教(下),2011(9).
[2]謝淑茗.論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整合[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吳朝明(1974.11— ),男,漢族,甘肅岷縣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