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蜀鳳 汪靜
摘 要:在簡述大學生研學旅行的國內外發展概況和我國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意義的基礎上,對成都市大學生研學旅行的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就大學生研學旅行的規范發展得出進一步的思考,即把研學旅行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開設,研學旅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研學旅行必須要具有公益性,必須建立安全保障機制。
關鍵詞:成都大學生;研學旅行需求;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6-0122-03
一、大學生研學旅行的國內外發展概況
研學旅行在日本被稱為“修學旅行”,修學旅行被視作日本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但有關于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政策較少。在韓國,幾乎每個學生都參加過各種類型的研學旅行,其中較有特色的形式是畢業旅行。美國大學生群體的研學市場化較高,大學生多自行選擇感興趣的俱樂部或者成群結隊的自我規劃。美國學者的學術研究曾提出大學生旅游市場的細分,可基于旅游者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根據大學生的旅游偏好進行聚類分析,可將大學生分為旅游的狂熱者和適度者,二者在旅游時的行為特征也不同。
隨著2016年12月19日我國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目前正在中小學大力推廣,發展如火如荼。而大學生研學旅行,則顯得無人問津。
二、我國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便有游學之風,后來古人一直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導讀書人要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對于大學生而言,剛剛脫離高考壓力和題海戰術的應試學習環境,進入到大學校園里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督促,學習壓力小。據筆者觀察,學生普遍對專業和社會感到比較迷茫,也沒有明確目標,也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愛好,認為自己沒有什么特長,自身的價值感較低。一些大學生在學業競爭、人際交往以及自我評價方面產生了心理危機。大學生研學旅行不僅是參觀體驗,更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的旅游活動,在研學旅行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了解所學專業的行業現狀及前景,感受異地文化等,實現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
三、成都大學生研學旅行需求的調查分析
中國大學生市場互聯網旅游第一品牌的學程旅游網總經理鐘清華認為,大學生是我國新興的龐大旅游群體,是萬億旅游市場的生力軍。課題小組成員于2018年12月份在四川旅游學院、成都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以及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16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49份,問卷回收率為93%。
1.基本信息的調查分析。本次問卷調查中,男性71人,占比47.65%,女性78人,占比52.35%,男女比例適中。在專業類型方面,文科、理科、工科分別70人、47人、32人,其占比分別是46.98%、31.54%、21.48%。對研學旅行是否知曉,僅8人非常了解研學旅行,占比為5.37%;60人一般了解,占比為40.27%;81人不了解,占比為54.36%。數據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研學旅行不了解,說明需要進行宣傳,目前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發展空間較大。
2.大學生研學旅行課程設置和組織方式的調查分析。關于大學生研學旅行是否有必要成為一門課程,數據顯示,有81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占比為55.03%;14人并不認為大學生研學旅行有必要成為一門課程,占比為8.72%;54人持無所謂的態度,占比為36.24%,說明大學生研學旅行可以作為一門大學的選修課程進行開設。98人認為研學旅行應該由學校組織,占比為65.77%;35人認為應由旅行社組織,占比為23.49%;16人認為應由政府組織,占比為10.74%,說明大學生更傾向于研學旅行由學校組織這一模式。但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由學校主導、由政府支持和旅行社承辦的運作模式,才是發展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最佳途徑。
3.大學生研學旅行需求的調查分析。大學生認為參加研學旅行一定要游有所獲,48名大學生選擇研學旅行的目的是開闊眼界,占比為32.21%;37名大學生想要了解所學專業的行業現狀及前景,占比為24.83%;33名大學生的動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異地文化,占比為22.15%;16名大學生想要了解對口企業的人才需求,占比為10.74%;9名大學生想要學習專業知識,占比6.04%,說明在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時要考慮大學生的需求偏好以及心理特征。對于研學旅行主題的選擇,61人選擇的是綠色生態游,占比為40.94%;39人選擇名跡古跡游,占比為26.17%;24人選擇專業企業考察游,占比為16.11%;15人選擇黑色科技游,占比為10.07%;10人選擇紅色旅游,占比為6.71%,表明“綠色生態游”“名跡古跡游”“專業企業考察游”等主題的研學旅行人數占比較大。對于研學旅行形式,103人選擇體驗型研學旅行,占比為69.13%;25人選擇由專家教師講解的課程型,占比為16.78%;21人選擇觀摩型(由自己觀察),占比為14.09%,說明大學生偏好體驗型的研學旅行。所以,在研學旅行的線路設計時要注重知識性活動與體驗型活動相結合,體現大學生朝氣蓬勃的風貌。
38名大學生希望研學旅行能夠控制在3天之內,占比為25.50%;72名大學生則更傾向于為期4—7天的研學旅行,占比為48.32%;25名大學生認為8—15天的研學旅行更加恰當,占比為16.78%;而認為研學旅行應在15天以上的大學生僅有14人,占比為9.4%。說明大學生更傾向于4—7天和3天之內的研學旅行。在研學旅行預算方面,被調查對象中有64人選擇1 500元以下的研學旅游產品,占比為42.95%;62人選擇1 501~3 000元,占比為41.61%;選擇3 001~5 000元有17人,占比為11.41%,說明大學生的偏好性價比高的研學旅行。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研學旅行不了解,說明對研學旅行需要進行宣傳。大學生認為研學旅行可以作為一門大學的選修課程進行開設。采取學校主導,政府支持和旅行社承辦的運作模式。參加研學旅行的主要目的有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了解所學專業的行業現狀及前景;感受異地文化;對生態游、名跡古跡游、專業企業考察游、黑色科技游和紅色旅游感興趣。大學生偏好體驗型的研學旅行。大學生對于研學旅行偏好知識性豐富、活動精彩有趣、經濟實惠性價比高的研學旅行,出游動機強。
四、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有限。根據調研數據可知,大學生普遍對研學旅行表現著極大的興趣,研學旅行需求也比較高。但研學旅游產品價格較一般旅游產品高,大學生作為一群特殊群體,在學校的學費和生活費大多來自家長,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多數成年的他們都不愿意向家長開口要錢。這也是大學生研學旅行止步于想法的重要原因。目前,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狀況遠遠不及中小學生。數據顯示,選擇資金不夠的有65人,占比為43.62%。
2.市場空白。中國的研學旅行目前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中小學研學旅行和營地教育行業已經初步形成分工明確,產業協同密切的上、中、下產業鏈體系。但大學生研學旅行體制還不夠健全,政府相應的指導性建議以及大學生研學旅行的市場化還沒有被開發。
3.缺乏大學生研學旅行交流平臺。大學生普遍關注知識量豐富、專業領域或者個人感興趣領域的研學旅行產品,但因專業、年級等有所差異而受限制。大學生不像中小學生,可以進行統一的文化研學,他們需要的更多是符合自己專業、符合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研學旅行。然而,目前整個行業還沒有比較好的大學生研學交流平臺。
4.存在安全隱患。大學生已經是獨立的個體,是成年人,有著自己的想法,非常注重自己的人身自由,行為較中小學生的隨意性較強,這些均是高校、企業止步于大學生研學旅行又一重要的原因。
五、對大學生研學旅行的思考
結合成都大學生研學旅行需求調查分析和制約大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的因素,筆者有以下四點的思考。
1.可以把研學旅行作為一門選修課程開設。對于高校應用型專業的辦學定位,可以設置研學旅行的綜合性課程。比如四川旅游學院的會展管理、旅游管理、藝術設計三個專業,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項目現在已經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對于應用性強的專業,學生更應走出校園,到相關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去考察調研,利用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思考企業運行存在的問題等。
2.研學旅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研學旅行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主體特點,大學生已經學習了部分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思考問題能力,獨立自主性較強。首先,學院明確學生的研學旅行目標。其次,經過學生充分討論、專業教師給建議和引導、學院給予支持和幫助、企業和行業協會大力扶持等環節形成3—5個不同主題的研學旅行方案,如生態游、名勝古跡游、專業企業考察游、黑色科技游和紅色旅游等,包含有適合大學生豐富的體驗性活動。再次,由學生向旅行社就采購旅行服務詢價并定價,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報名,組織實施研學旅行方案,教師團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最后,進行研學總結并根據研學旅行的目標多維度評價其效果。
3.研學旅行必須要具有公益性。由于經費是制約大學生參加是否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其他的旅游產品。要利用社會資源等多種力量辦學,以學校為平臺,獲得行業協會、企業、政府以及科研機構等大力支持,企業在接待學生考察、交流和體驗中履行社會責任,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思考企業面臨的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大學生的學習目標性更強,在大學生涯中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筆者在今年6月份帶回川旅游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30余名學生赴上海杭州研學旅行,主題是專業企業考察游,在與其他線路帶隊教師交流中,深刻感受到越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學校,越是懷著開放的心態,管理層愿意投入人、財、物等資源免費和大學生進行交流,給學生介紹企業發展概況、企業文化、對人才需求情況、企業發展的瓶頸等問題,誠懇耐心地回答學生的問題和想法。這些企業等機構一方面不僅履行社會責任,對自身企業和產品進行了宣傳,而且吸引了我們學校優秀畢業生的加入,這樣的多贏局面是研學旅行的后續效果之一。此外,選擇優秀的地方旅游服務企業在保障服務品質的前提下給予大學生研學旅行團更低的折扣、住宿青年旅館、旅游景區給予學生團隊優惠價、保險公司推出專門險種等方式,都是降低研學旅行成本的具體措施。為了鼓勵地方相關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相關部門出臺政策為大學生研學旅行進行保駕護航等,比如稅收優惠等。
4.必須建立安全保障機制。在研學旅行前,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制定應急預案,購買相關保險,必須建立安全保障機制等。學校可以建立大學生研學旅行交流平臺,信息等資源的共享,優化研學旅行方案,交流研學旅行的相關經驗,有利于實現研學旅行目標。
大學生研學旅行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適度引導、高校的人才培養規劃、社會企業和協會等機構的支持。在大學階段開展研學旅行,不僅使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科學與人文素養,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發育更加成熟,看世界的眼光與視野更加開闊,激發他們擔當社會責任的使命感,這將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艷利.研學旅行: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訪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國德育,2014,(9):21-24.
[2]? 王闊,黃莉敏,等.基于咸寧地學景觀的大學生研學旅行認同與實驗實踐[J].地理教學,2019,(6):54-57.
[3]? 張岱楠,羅瑞琦,馬志鵬.大學生研學旅行市場需求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