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暉 李軍 王婧倩
[摘要]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是實現北部灣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中國(廣西)自貿試驗區及中國一東盟新一輪開放合作的有利契機下,要針對北部灣新舊動能轉換過程的問題和短板,通過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東盟金融業開放門戶,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等措施,加速廣西北部灣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其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廣西北部灣 新舊動能轉換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20)01-0067-06
[作者簡介]陳文暉,北京服裝學院中同時尚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李軍,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方向遙感與區域經濟;王婧倩,北京服裝學院中國時尚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
引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沿海沿邊開放的交匯地區,在我國與東盟開放合作大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已成為“十四五”時期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
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的基礎
1.區位優勢獨特
北部灣位于我國南海的西北方向。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最早開放的區域之一,東臨粵港澳大灣區,背靠西南、中南地區,海域緊連東南亞,是整個大西南與東南亞貿易合作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國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交匯門戶區域,是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的戰略支點。
2.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201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接近萬億,達9860.94億元,占全區比重48.45%,對廣西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8.45%。經濟區(六市)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3.8:44.4:41.8,產業由高電耗的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結構向節能型方向轉變和調整。2006年至2018年間,北部灣經濟區(六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4倍,年均增速14.1%,財政收入增長5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倍,進出口總額增長11倍;從2008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建設的12個重點工業園,逐步成為區域產業布局的關鍵載體,已有4個園區的產值或貿易額突破千億元大關,北部灣港貨物吞吐量超2.4億噸,增長了近4倍,集裝箱吞吐量超290萬標箱,增長了近13倍,呈現出質和量齊頭并進的勢頭。
3.產業門類逐步豐富
隨著北部灣經濟區的不斷發展壯大,工業產業持續完善,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為主的重點產業,同時,加速拓展金融服務、會展、物流、旅游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產業門類逐漸齊全。
4.產業升級加快推進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有序推進,產業結構穩步優化。經濟區12個重點產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隨著服務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如旅游業、金融業等發展迅猛,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撐。
5.開放網絡不斷拓展
北部灣港開放程度不斷提升,已實現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港口通航。截至2018年底,北部灣港擁有內外貿航線42條,其中,已開通面向東盟國家的直航航線15條,涉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緬甸等國,共14個港口。中國一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覆蓋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的主要港口,合作網絡成員已發展到39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方面,海鐵聯運班列開行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開行數量從2017年的178列上升至2018年的1154列。
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面臨的機遇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態勢來看,傳統要素和資源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新舊動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同時為經濟增長注入能量,正在成為當前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征。從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來看,新舊動能轉換面臨重大機遇。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為北部灣培育新興產業提供了科技支撐
新動能不斷走強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正在加速推動產業變革和創新,全球產業發展和創新格局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新技術不斷向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各產業滲透和融合,對產業鏈、價值鏈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推動傳統產業更新換代、推陳出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科學和技術支持。
(二)國際產業和東部產業繼續向中西部轉移,為北部灣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動力支持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重心和產業格局深度調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紛紛提出新的工業化戰略,國際產業轉移發生深刻變化,已經由傳統的價值鏈低端轉移逐步向中高端轉移變化,由簡單的制造環節轉移向包括研發、物流等多環節轉移變化。國內經濟格局、產業布局也在加快重塑,隨著東部地區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中西部地區產業配套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東部地區的產業繼續向中西部轉移,且在轉移質量上不斷提升,轉移業態上不斷豐富,為北部灣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
(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為北部灣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政策保障
當前,西部地區相比較中東部地區,特別是相比較東部地區,在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內,西部地區仍將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區域協調發展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潛力。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西部地區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契機。北部灣經濟區要依托自身的區位、港口、生態等綜合優勢,牢牢把握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帶來的政策效應,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四)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為北部灣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東盟是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生產和供應基地之一,與中國在經濟發展和進出口領域有著高度的互補性。北部灣經濟區有著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獨特區位優勢和在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方面的先行優勢,在全球經濟放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一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的全面生效,標志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雙方的經貿和產業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和融合,更多東盟國家產品可以進入中國市場,長期存在的貿易優先、投資不足的現象將有所改善。同時,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北部灣城市群建設的推進,將為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釋放更多的活力,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存在的問題
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重大工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迅速,但傳統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產業升級難度不小,新經濟、新動能儲備不足,新舊動能的轉乘接續不暢,整體處于存量效應有所減弱、增量效應尚顯不足的換擋期,新舊動能的轉換可能會帶來陣痛,甚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區發展的后勁和可持續性。
(一)舊動能增量有限,轉型不到位
傳統的增長模式為北部灣經濟區帶來了高增長,也帶來環境風險、產能相對過剩、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當前,傳統產業仍然是支撐北部灣經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北部灣經濟區的產業發展仍然存在布局分散、結構雷同、龍頭企業不強、產品品牌弱、對全區發展支撐和輻射帶動力不強等問題。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已過高速擴張期,經濟區在淘汰煤炭、鋼鐵等落后和過剩產能的同時,從發達地區承接轉移的傳統加工制造等產業,部分行業未能及時轉型,有些已形成新的過剩產能。供給側改革以來,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經濟區部分小冶金行業受到的影響突出,傳統重化工業的新增產能受到限制,近年來引進的重大項目不多,除上海華誼欽州項目外,其余重點企業沒有大的新增產能。
(二)新動能體量小,支撐力不足
新經濟是以創新為基礎的產業模式和業態,是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力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新領域、新業態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尚未形成規模和氣候,總量不大,在產業規模和增長貢獻上無法與傳統優勢產業相比擬,差距明顯,還不足以填補傳統經濟下滑導致的增長缺口,短期內無法承擔穩增長、挑大梁的支柱作用,成為制約經濟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三)產業創新轉型乏力
產業發展質量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研發經費投入少,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面對新常態和轉型升級需要,企業研發隊伍力量薄弱,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端技術研發人才及優秀技術攻關團隊缺乏,優秀項目落地存在很多困難。北部灣經濟區在科技資金投入總量上嚴重不足,具有技術研發部門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數量嚴重不足,科技投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嚴重不相稱,資金利用效率較低,研發能力弱,無法形成系統的創新機制,創新驅動對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率較低。
(四)產業布局不均衡欠協調
隨著我國要素成本的不斷攀升,部分傳統產業開始向東南亞等要素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北部灣經濟區產業布局不均衡、不協調,以工業為例,南寧市工業比重占經濟區四市的比重超過50%,南寧市工業的波動直接影響南寧市乃至經濟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區域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面臨較大的挑戰。
(五)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但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徹底,經貿規則與國際接軌還不充分,無論是與自貿區建設的要求相比,還是與發達地區的制度和營商環境相比,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一些基礎性、關鍵性領域的改革還有待突破,不公平競爭的現象仍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民營經濟發展的空間,導致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產業鏈等新型招商模式的探索等亟待深化。
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選擇
應牢牢把握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這一歷史契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處理好新舊動能轉換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一)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釋放動能轉換潛力
北部灣經濟區是連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結點,是聯通東盟各國乃至東南亞、南亞、西亞直到歐洲的國際陸海聯運貿易通道。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北部灣經濟區落實自治區“三大定位”的新使命,對于進一步提高自治區開放水平意義重大。
一是深化北部灣三港分工協作。圍繞建成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和區域性國際樞紐港的目標,統籌北部灣港口資源管控,深化欽州、防城、北海三港分工合作,進一步細化明確三港的功能定位,加快推進防城港30萬噸級碼頭及航道、鐵山港綜合航運港和國際郵輪碼頭等重大基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深化北部灣港一體化運營水平,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
二是完善陸海運輸網絡。加快各類基礎設施的有機銜接,著力推動以大港口為主導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一體化發展,建立海港、公路港、空港、內河港、信息港“五港聯動”體系,疏通集散運輸體系,加快無水港的布局和建設,增添鐵路班列和運輸航線,大力發展海鐵、水鐵等多式聯運,推動北部灣港與西部、中部地區的鐵路運輸資源有效銜接,推進陸海大通道鐵路與中歐班列銜接融合。積極發揮中國一東盟港口網絡作用,培育大宗農產品、海產品等特色航線,大力推進北部灣港口群融人全球航運網絡。
三是構建特色物流體系。依托北部灣港口優勢,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加快保稅港區、航空物流基地和空港物流同的建設,大力發展以冷鏈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業,培育壯大物流市場主體,為中南、西南地區和東盟國家提供集散中轉、貿易服務、保稅等綜合物流服務,進一步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南向通道最大限度釋放新動能。建議將西部陸海新通道相關的物流同謀劃和建設納入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加大支持力度。
(二)構筑東盟金融業開放門戶,培育新動能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動脈”。基于地區間產業集聚的比較優勢,結合廣西自貿試驗區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需要,加快培育和發展金融產業,完善落實金融服務政策,豐富和拓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金融業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推動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
一是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圍繞人民幣在東盟的跨區域使用,探索開展境外人民幣貸款業務。將新業態的發展與人民幣的結算業務拓展結合起來,鼓勵跨境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人民幣結算試點。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現代技術,圍繞港口建設運營、海洋經濟、商貿物流、大宗農產品等領域,開展以賬單、倉單、運單等為質押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與物流企業、電商企業及其他商貿企業的對接合作,開展以區塊鏈、供應鏈為紐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豐富和完善貿易融資方式。圍繞“走出去”加快金融服務,探索圍繞境外資產、股權等權益開展貸款等金融服務支持。
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支撐。圍繞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重點區域,北部灣港口國際航道航線以及相關聯的鐵路、公路、水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境外基礎設施項目的支持,積極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探索設立物流、港口等專項基金。
三是完善金融服務政策保障機制。加大政策研究力度,落實好國家、自治區的各項金融優惠政策,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自貿區等重點任務開展的金融業務,予以一定的貼息和補償。建立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融資主體、政府、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機制,加強金融服務的管理和考核,逐步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和容錯糾錯機制,加快引進、培育專業人才隊伍。
(三)培育新興產業,壯大發展新動能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代表了國際產業的發展方向,北部灣經濟區要積極對接世界科技前沿,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空間,構建未來產業競爭優勢,提升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
一是牽引制造業產品和質量升級換代。依托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沿邊優勢,聚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和技術,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產品向高端化、特色化轉變,鼓勵現有制造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做新做實。引進和培育發展新材料、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建立高技術船舶研發與商務船艇、軍用艦艇基礎配套設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生產基地。
二是借助技術外溢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創新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驅動力,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嫁接、應用各類產業,推動汽車、工程機械、有色金屬、制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等優勢傳統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依托建設南寧大數據產業同、中國一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產業同等重點發展信息技術的集聚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及示范應用。
三是以政府為主導,扶持生物產業快速崛起。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北部灣經濟區要利用廣西乃至西南的中藥材和海洋生物等優勢,打造“北部灣綠色健康產品”品牌。大力發展現代生物制藥、保健品、中藥和民族藥等生物醫藥產業,積極發展生物基產品、綠色生物工藝裝備等生物制造產業。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充分利用北部灣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新型、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醫藥產品,在北部灣經濟區加快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研制高附加值、具有特效的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
(四)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轉化發展新動能
傳統產業在北部灣地區仍占有主導地位,在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提供就業崗位、保障經濟增長速度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在進行產業升級時也不會完全淘汰傳統產業,而是對其改造,促其轉型。
一是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產業集群升級發展是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重點需做好產品、功能、工藝、價值鏈等方面升級。圍繞培育壯大一批千億產業園區,加快集聚國內外重要投資者,加大與東盟國家重要企業合作,提升經濟區的產業集群度,不斷提升工藝、產品等方面的價值創造力,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集群價值鏈升級方面大發展。比如重化產業,不僅要加快推進各市石化產業同和石化基地產業集聚度的提升,不斷向國際級石化產業示范基地方向發展,而且要重點發展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實現芳烴、乙烯產業鏈的突破,推進核心產品本地化生產、銷售渠道銷售方向國際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數字化、智能化控制等先進技術運用改造,升級現有生產裝置、系統,降低能耗,減少廢氣廢渣排放,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
二是推進傳統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融合,推動技術進步、管制放松和管理創新,促進傳統不同產業的跨界發展。依托北部灣經濟區鋼鐵、冶金加工、油氣開發、石油化工、清潔能源等優勢產業,推動產業鏈延伸,重點打造鋼鐵一機械一冶金、石油一電力一冶金一化工等現代臨港產業鏈,依托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推動北部灣國家級樞紐港口建設,構建“樞紐+通道+網絡”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合力建設現代臨港產業體系。以防城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性冶金基地等建設為重點,深化傳統產業在生產、加工、銷售.研發等各個環節的提升,加強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快發展精深加工產品,拓展下游產業,促進產業不斷優化升級。
三是促進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在生產要素和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和環境管治趨緊的情況下,謀求可持續競爭優勢必須通過不同于一般創新的方式進行,選擇兼顧經濟、社會、環境效益與效率的綠色創新方式,通過鼓勵扶持、改造提升、延伸產業鏈等路徑來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促進原材料、食品產業向綠色輕工產業轉型升級,通過生產設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加大資本投入力度,加快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推動產品升級換代,提升產品附加值。
(五)深化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發展新動力
一是搭建系列創新創業平臺。著力搭建技術研發、創新創業孵化、技術產權交易三大平臺,促進重大創新平臺開放共享。推進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圍繞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做好南(寧)北(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建設南寧和北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持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施“中國一東盟科技伙伴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研發機構等共同建立面向東盟的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創新成果共享。
二是創建以服務東盟為主題的全國“雙創”示范載體。借鑒粵港澳等發達地方成功經驗,在開發區、產業同、有條件的企業、駐邕高校區建設一批創業創新孵化器,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娛樂條件,給予創業者最大限度支持。引導鼓勵廣西高校學生與東盟學生、留學生以及社會團體,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大力發展創業孵化、技術轉移轉化、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檢驗檢測認證等科技服務業,注重創新成果商業化和社會化落地,培育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培育發展創新創業方面的新動能,發動各方面力量,努力打造經濟區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三是構筑創新人才高地。人才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性要素。完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激勵機制,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創新人才資金的管理辦法及其細則,建立人才評價體系,引進第三方評估機制。實施并不斷完善外國人來華工作證許可制度,不斷提升北部灣人才市場的開放度,出臺專項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打破地域壁壘,清除各種阻礙人才流動的制度,實現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同城化。
(六)高質量推動自貿區建設,升級開放新動能
充分發揮經濟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區位優勢,高標準高要求推進自貿區建設,更好地服務自治區和國家開放戰略布局。
一是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對標國際規則,重點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清理阻礙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地方性法規,清除市場壁壘,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區域間質量、資質互認制度。深化行政職能改革和優化,全面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有效解決執法任性、重復檢查等問題,消除亂收費、亂罰款、亂設卡等推高物流費用的痼疾,加快收費清單“一張網”建設,重點清理規范交通物流環節不合理收費。
二是加快建立適應新發展動能的機制。堅持新發展理念,突出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推動政府等主體不斷改善服務水平,激發全社會參與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出臺專項包容創新、容錯糾錯相關制度,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保障。建立新舊動能轉換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指引新舊動能轉換的科學路標。建立區域、部門、企業間的創新協同推進機制,使人才、知識、技術、資金、數據等要素在區域、部門、企業間自由流動,提高效率,形成協同合力,打破部門、領域等壁壘,實現各類要素信息的共建共享。
三是提高境外投資貿易合作水平。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投資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資綜合服務體系。依托中國一東盟博覽會、中國一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等“一帶一路”重要載體,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合作建設經貿產業園區,鼓勵企業以自建或與外方合建等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建立境外營運總部、境外配送中心、批發市場和優勢產品展示中心、零售中心等,促進東盟、南亞特色產品在經濟區集散。不斷深化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兩國雙園”等開創性合作載體建設,探索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廣西北部灣經濟區2018年1-12月統計月報2019-03-28http://www.bbw.gov.cn/zwgk/tjxx/20190328-1640493.shtml.
[2]張車偉,趙文,王博雅.新經濟推動產業升級支撐就業增長[N].經濟參考報,2018-11-12.
[3]蘭秋蓬.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協同創新及政府作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4.
[4]劉國斌.論亞投行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支撐作用[J].東北亞論壇,2016(2):58-66.
[5]祝利民.新舊動能轉換工程的山東思路[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2):74-80.
[6]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四部門關于印發《金融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桂發改通道規[2019]1027號)http://bbwb.gxzf.gov.cn/zwgk/zcwj/20191112-2266604.shtml.
[7]張亞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The Focu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Driving Forces in Guangxi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Chen Wenhui1. Li Jun2, Wang Jingqianl
(China Fash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National Geographic Space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ihu Gulf Economic Zone.Under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of the China (Guangxi) Pilot Free Trade Zone and the new round of China-ASEAN open co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addres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rs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in the Beihu Culf.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of an open gateway to the ASEAN financial industry b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rridors in the western land and sea,Cultivating emergingindustries.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conversion of new and old kineticenergy in the Beibu Gulf of Guangxi to achieve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Guangxi Beibu Gulf; Transformation of New and Old Driving Forces;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19-11-15 責任編輯:羅建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