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鴻軍
【摘 要】 強直性脊柱炎(AS)為高度遺傳傾向的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相關研究表示,HLA-B27基因和AS的強相關性。但是目前有大量研究表示除了HLA-B27基因之外,可能還有其他MHC類與非MHS基因和AS相關。本文對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生育和遺傳學進行研究,為其診斷、預防與治療提供全新的思路。
【關鍵詞】 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生育;遺傳學
【中圖分類號】R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193-01
強直性脊柱炎(AS)指的是將骶髂關節與慢性脊柱炎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發生在青壯年,多發于男性,男女發病率差異比較大。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兩性之間的發病率不同,并且臨床特征、輔助檢查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有研究指出,和妊娠、職業等具有密切關系,并且與環境、性激素也有關系。
1 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研究
目前,女性強直性脊柱炎(FAS)發病幾率在不斷的上升,備受醫學工作人員的關注。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存在明顯的年齡、性別相關性,大量研究學者開始針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強直性脊柱炎進行研究。女性強直性脊柱炎比男性強直性脊柱炎(MAS)發病晚,病情比較輕,緩解期有時候達數年。FAS多見于腕肘等外周關節腫痛,很少受累于整個脊柱,恥骨聯合受累比MAS要多。在發病過程中并不會存在X線異常,女性骶髂關節解剖和性激素特點使骶髂關節病變體為炎癥階段,少見于強直。
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受累主要表現為肌腱、韌帶、關節囊等骨附著部位炎癥、骨化、纖維化,骨量和同個骨重建單位中骨構成和骨吸收平衡具有密切關系。女性雌激素水平與骨代謝具有密切關系,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與骨質疏松、骨量降低具有密切關系。另外,因為FAS患者的發病比較晚,并且病情比較輕,早期患者比較多,會被臨床醫生忽視誤診,導致錯過治療最佳的時機[1]。
2 女性強直性脊柱炎生育與遺傳學研究
強直性脊柱炎為免疫系統疾病,嚴重危害了患者健康。在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用藥會影響到女性患者的卵子和胚胎發育。假如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之后可以備孕,但是要定期的復查掌握患者的身體情況。
一般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和感染、遺傳、內分泌失調、自身免疫等具有密切關系。目前研究手段不斷的改進,AS遺傳學也具有較大的突破。除了HLA-B27之外,還有其他MHC、非MHC類基因。目前對于不同人群實現全基因組掃描,發現了與AS相關基因位點,大部分的易感基因連鎖作用和AS遺傳基礎相關。Carter等人研究表示,染色體1q、3q、5q、9q、17q、19q都和AS存在顯著連鎖關系,2q、10q、16q、22q為潛在易感位點。Laval等人對非MHC基因在染色體16區域進行了明確[2]。
AS易感基因包括HLA-B27、HLA-B60、HLA-DRB1、腫瘤壞死因子α、熱休克蛋白70。HLA-B27為AS相關基因中最強和最典型的,HLA-B27基因為人類MHC-Ⅰ 類分子在B位點中的地位基因處于6號染色體短臂中。AS患者中HLA-B27陽性率為90%,HLA-B27陽性患者AS概率處于5%以下。HLA-B27的等位基因亞型一共有四十多個,B2705為其他亞型變體母體,和AS發病具有密切關系。
HLA-B60屬于MHC-Ⅰ 類基因,相關研究表示B60(+)/B27(+)個體的患AS危險性要比單獨B27(+)高3-6倍。我國學者研究表示,B60(+)/B27(-)提高了AS危險性,表示B60也是獨立AS易感基因。
HLA-DRB1為MHC-Ⅱ類分子,具有α和β亞基,主要表達在多種免疫細胞中。Brown等人研究表示,HLA-DRB1和AS為強相關,此種關聯性在B27中獨立。對于B27(+)AS人群研究表示,HLA-DRB1*08為AS顯著易感基因亞型。我國學者在中國研究中對此結論進行證實,并且指出了HLA-DRB1*09基因具備保護作用[3]。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基因位在6p21.3,為MHC-Ⅲ類基因,參與到多種終身免疫性疾病中。部分研究也表示,TNFα和AS存在顯著相關性,但是并不是獨立易感基因。易感位點等位基因變化會對相關位造成影響,相關研究表示TNFα-238A為保護因素,-238G可能參與到AS致病過程中。
熱休克蛋白70(HSP70)屬于主要應激蛋白,HSP70基因處于6號染色體中的MHC-Ⅲ類基因中,主要包括HSP70-hom、HSP70-1、HSP70-2。相關研究表示,AS患者和正常患者對比分析,HSP70-1、HSP70-2基因型存在差異,HSP70-hom基因型沒有區別。另外,HSP70多態性和AS關聯并不是獨立的。
相關文獻表示,其他因素也和AS相關,比如白細胞介素-1、殺傷免疫球蛋白樣受體、組織非特異性堿性磷酸酶等,但是需要進一步的證實[4]。
3 結束語
過去在對某類疾病病因與生物學標志物探索過程中,都是基于某假設前提中驅動開展。但是在具備強大功能生物篩選技術發展中,研究人員能夠隨機篩選,比如蛋白芯片技術、基因芯片技術。篩選目標為轉錄子、基因、蛋白質系統、信號轉導系統。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尤其是準備標準、數據分析方面,基因芯片篩選技術成為主要篩選技術。目前,國內已經有單位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對基因金屬蛋白酶-3與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篩選,表示可能為AS發病候選基因,國外也有相似的報道。相信之后,對于AS遺傳學研究機制會有更多全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彧. 強直性脊柱炎免疫遺傳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醫學, 2019, 26(1):117-121.
[2] 溫俊茂, 李佳穎, 陳鵬,等.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藥臨床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6(11):147-149.
[3] 周芹, 劉勛. IL-23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意義及其受體表達的研究[J]. 現代醫學, 2017(2):229-233.
[4] 汪廷祥. 強直性脊柱炎多學科聯合診療的臨床研究分析[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8(4):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