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老子所著《道德經》的視角出發,探討老子的養生智慧及其對當代社會的啟示。研究認為,老子的養生智慧在當代仍然適用。要想更好的養生,應當“遵循自然”,順從自然以養生;應當“淡泊名利,知足常樂”,少私寡欲以養生;應當“致虛極,守靜篤”,以靜養生;應當“返璞歸真”“專氣致柔”,以回歸本心養生。
關鍵詞:老子 道德經 養生 當代社會 啟示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1839( 2020) 1-0109-03
1 研究背景
德國哲學家Kad Jaspers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軸心時代”。[1]“軸心時代”是指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在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臘、以色列、古印度、古中國同時發生了一場社會變革,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思想。這一時期被稱為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思想解放,舊的思想解體,新的思想出現,各種思想流派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諸子百家。其中,以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流派為代表的三大體系影響最廣。
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當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重視養生,在被西方哲學廣泛影響著的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對當今世界有著重大的影響。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所探討的問題十分廣泛,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蘊含的養生智慧一直受人追捧,不僅對傳統養生文化,而且對當代社會也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2]
2 《道德經》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老子的傳說,關于《道德經》由來的記載也是多種多樣。我們暫且不辯故事的真偽,但是《道德經》這部著作確確實實存在,毋庸置疑?!兜赖陆洝纷鳛槲覈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幾乎可以說是凝聚了老子的全部人生智慧?!兜赖陆洝繁环Q為經典之作,世人稱之為萬經之王、群經之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養生思想的認同和傳播。雖然我們和老子生活的時代不同,但是他的養生理念同樣適用于今天和未來。[2]
3 道家思想
說到老子,我們首先想到道家。道家是中國非常有智慧的思想流派,它在中國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郭沫若先生說:如果說儒家思想承擔起中國起兩千多年的教育和禮儀,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學術界。在被西方哲學廣泛影響著的今天,道家思想仍在哲學世界占據著一席之地,這與道家所傳播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道家宗旨可以歸納為:清、虛、卑、弱。它教誨我們,人生要學會沉淀,要戒驕戒躁;它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懷若谷,善于處下。這些都是在當今社會中需要反思的問題?!暗澜讨仞B生,所蘊含的養生智慧數千年來一直受人追捧,對傳統養生文化產生了重要而且深遠、持久而廣泛的影響,因而被后人稱為‘中國第一養生大家。”[2]老子被道家尊稱為始祖,被后世稱之為“養生第一人”,那么他是怎么看待養生的呢?他的養生智慧對當代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4 老子養生思想微探
關于養生之道,老子是有資格談論的?!妒酚洝だ献恿袀鳌分杏涊d“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要知道,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人的壽命是很短的,但老子卻活到了百十余歲,乃至有聞二百歲。這些傳言或許過于夸大其詞,但是許多史料記載老子確實是個長壽之人,這都要將老子的長壽之訣歸功于他的修身養生之道??梢?,老子并不僅僅是一個夸夸其談的理論家,還是將養生之道應用于現實付諸于實踐的實踐家。[3]
養生,就是護養身體,保養性命,達到長壽的意思?!兜赖陆洝分杏涊d到:“善攝生者”(《道德經》第五十章)。攝生,即養生。老子是個心系天下的人,他關切的問題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關于養生,有人請教過老子,老子說:“養護生命的規則,就是隨順應和,聽其自然。我有三寶: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日儉約,去貪去欲。三日不敢為天下先,順時而動,持而保之,這就是養護生命的方法了?!盵4]對老子養生之道的解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4.1順其自然,當起居有常,作息有度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淵源流長,這些養生活動大都遵循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十分重視“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老子說:“萬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天與人,各為萬物之一。出于同源,其本相同。故,人要用虛靜之心來感悟天地的規律,讓自己的生命回歸自然的根本。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才能做到身與心的和諧相同?!盵5]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身體與心理的統一,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真的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以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則,做到“天人合一”。如果不按客觀規律,就會傷神損體,得病成疾。力求做到生活作息規律,這樣做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身體偶有狀況,也可通過修身養性的鍛煉,實現健康、長壽的愿望。[6]老子在這里的思想主要是告誡當代人們,要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的生活講求的是規律性,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人類也有人類專屬的生物鐘?,F如今,很多人的作息時間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等問題只增不減。而老子倡導的養護生命的規則,就是順應大自然的發展。如果我們再繼續違反大自然的規律,逆其道而行不知反思,一定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不可扭轉的負面影響。
4.2 少私寡欲,當淡泊名利,知足常樂
對于老子來說,任何欲望都會摧毀人多心智,不利于養生。老子的養生說是建立在少私寡欲的基礎之上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7]他認為,光從形體方面養生是不夠的,還必須從精神和情欲上修養。老子認為,情欲限制了人的心靈,影響了本真生命的充分展開,使人的行為往往不符合自己的本性,因此,對于情欲要加以節制。[7]“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萸大于欲得”(《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基于此種認識,老子十分推崇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只有知足而無所求,知止而不妄為,減少私欲,恬淡素樸,才不致招來困辱危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才能真正做到養護自己的生命,終其天年。
那么,將以何種標準來判定“知足”呢?人生中,無論怎樣的快樂,都比不上知足常樂不貪心來的快樂。知足常樂,看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了。如今,我們身處在這個紛擾和喧囂的世間中,我們常常迷失了自己的心靈。當今社會有太多的艱難也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障礙也有太多的機遇,有太多的失落也有太多的可能。于是,在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代,我們被阻塞其間,不得喘息。[8]此時,如何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抵御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就要做到祛除貪欲,知足常樂,完善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一顆純真的心是抗衡物質誘惑的重要砝碼,一顆堅定的心和豐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夠使我們在面臨利誘時堅守本心。面對外界誘惑,老子日:“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道德經》第五十二章)。老子在這里告誡人們,要堵住自己的欲望之門,節制貪欲,這樣才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康健,如若放縱自己的情欲而不加克制,那么自己的身心都不會得到救治。[9]
4.3致虛極,守靜篤,以靜養生
道家養生文化特別是老子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為最終目的,通過收斂心神、少思寡欲和清心及“心齋”修煉方法,達到致虛守靜,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9]
從養生角度看,“致虛守靜”實際上就是強調通過清凈之心和虛無之心,達到身心內部及外界的一種平衡與和諧。老子認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復命”(《道德經》第十六章)。以“靜”養生也是他所提倡的養生方法。實踐證明,人的身心一旦平和安靜下來,就能有效抵御外界的干擾,恢復和激發人體正能量,達到延年益壽之功效,以養心達到養生的目的,這是《老子》養生思想的根本宗旨和主要路徑之一。[2]南懷瑾先生在解讀《道德經》的時候,也認為身心修養的養生過程實為體道的過程。
4.4返璞歸真,專氣致柔,應當回歸本心
老子強調貴柔,但并不是主張凡事要軟弱退縮,無所作為,而是要反柔為剛,因此他強調“守柔日強”。他認為越柔弱的東西往往儲存著巨大力量,抵擋著使堅硬的東西使之無法沖擊。正所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老子認為,柔弱是生命的本義,是自然之道。生命本身是柔弱的,反而失去生命的,通常是僵硬的。因此,柔弱并非壞事,而是生命力旺盛和持久的體現。他主張做人要“專氣致柔”,也就是集中全部精神達到柔弱的狀態。
老子從貴柔出發,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在老子看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品質最最值得稱道和效仿的。如若做人如同水一般,做到“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不僅能實現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而且順從自然,省去不必要的煩惱。
實際上,這既是健康長壽的關鍵因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原則和方法。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人們常言的“返璞歸真”。在這里老子想告誡人們,只要我們能永遠保持無貪無欲的健康心態,自始至終保持一顆如嬰兒般純真的童心,不過分追逐名利,跟隨本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當下生活的樂趣,努力實現長壽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養生思想十分豐富,以上四點只是基于筆者的片面認識而得之。除此之外,他還提出養生要保持精力旺盛,精力充足則生命強勁,反之則虛弱,正如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終日號而不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他還提出了“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的觀點,規勸人們把自己置身于眾人之外,用客觀全面的眼光觀察、傾聽別人的意見,用長遠的眼光審視全局,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更好的生活。
5 結語
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對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對當代社會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是越來越快,當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重視養生,因此,老子的養生智慧越來越受人追捧。老子的養生智慧流傳至今,不管哪種養生之道都是其長期堅持養生實踐的結果,有一定的理論依據,隨時可以拿出活學活用。老子所倡導的養生之道注重身、心、氣兼修,強調呼吸在養生中的重要性,因為它伴隨我們一生,從生到死。這符合我們中國人的體質,同時也是與西方健身之法的不同之處。由此可見,老子的養生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后世的養生理論與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孫艷燕,白彥兵,譯.英凱倫·阿姆斯特朗,軸心時代: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2]熊常初.先秦楚地養生思想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
[3]高峰.老子的養生思想探微Ⅱ]蘭臺世界,2013(06):112 -113.
[4]探索發現之問道樓觀[Z].
[5]李德建.獨異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觀[C],陜西:陜西省哲學學會,2012.
[6]肖巍.近代革命觀念的一個“自然法則”解讀[J].哲學研究,1997(06): 53-60
[7]尹龍,老子養生觀概論[J].長江叢刊,2018(05): 75-76.
[8]老芨滄桑耳語[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196.
[9]中共中央黨校課題組.中國保健協會,中國保健服務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69.
作者簡介:張麗芳(1994^),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