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斌
摘 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逐步推進產教融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經之路。如何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來推動校企協同育人,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針對目前職業教育在推進和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已有的模式與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 人才培養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新政,加大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相繼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明確了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支持和激勵政策,其目的是要引導企業發揮辦學主體作用,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這標志著產教融合由理念轉向制度落地實施階段,也標志產教融合進入了2.0時代。
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
產教融合是一種產業和教育、企業和學校、生產和教學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教融合,學生獲得了了解產業、行業相關知識和發展動態,以及到企業真正的生產環境中實習的機會;通過產教融合,學生提前熟悉了企業文化和企業生產的工藝流程,能夠實現由學生到員工的無縫對接,縮短企業培養新人的時間和成本,也提高了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整體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產業人才素質,不斷激發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人才紅利,推動行業企業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二、產教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利弊分析
1.企業訂單培養
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校企合作“訂單班”培訓協議,校企共同參與“訂單班”課程建設,共同構建適合學生的實習場所,同時向其提供就業的機會。這種方式既讓企業獲得了綜合水平高的技能人才,也為學生緩解了就業壓力,是當前眾多企業和院校都推崇的人才培養方式。雖然優勢眾多,但也無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因為課程設置是針對企業崗位,所以學生獲取的知識空間較為狹小,未來選擇工作的空間也被壓縮,不利于學生終身學習。
2.工學交替模式
按照教學計劃,將二年級學生安排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工學交替,加上寒暑假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其目的是讓學生提前熟悉企業和崗位環境,提高學生對將來就業崗位的適應能力。根據實踐的情況來看,通過工學交替的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就業時的穩定性要強很多。但這一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工學交替的時間往往不長,企業只會安排一些簡單工作, 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崗位學生很難接觸到,工學交替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滿足企業的季節用工需求,很難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
3.頂崗實習模式
可以把學生學習的過程劃分為不同環節:前一階段為校內課程設計,將重心放在基礎理論以及操作技術等方面;后一階段為進入企業的實習環節,真正將理論化為實踐。這樣分階段完成的方式,雖然表面上校企雙方都參與其中,但實際上卻存在某些不足: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學校很難落實自己的教學計劃,學校和企業沒能實現很好的溝通,達不到共同培養的目的;企業把學生頂崗實習當成了就業,對學生培養力度不夠,學生難以適應,實習穩定率低。
4.校企共建校內生產型實習基地模式
通過“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廠”模式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并全程參與基地建設與管理的實習基地建設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員互聘、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這是當前深化產教融合的一種典型模式。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與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經常發生沖突,造成學生的實習安排經常被打亂,影響教學效果。
三、當前深化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
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各職業院校都在加大產教融合的推廣力度,可是從實際效果來說,仍然有諸多阻礙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產教融合的方式單一,融合程度不夠深入
目前完成的產教融合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階段,很多學校還局限于學生實習、就業或暑假期間的工學結合。雖然現在大多數學校都聯合行業、企業共同組建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但也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企業代表也只是應邀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研討,由于不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對此深入研究。
2.校企雙方追求價值取向不同,企業作用難以發揮
企業主要是利用人才來完成生產經營活動,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而院校則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社會做貢獻。雖然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是進入企業,企業是最終受益方,但實際上很多企業并沒有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深刻意義,也不具備人才儲備的戰略思維,僅僅認為培養人才是國家和政府的工作,自身只需要利用招聘活動來吸納人才,只有具有戰略眼光和對職業教育有情懷的企業才會真正主動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3.校企溝通對接機制不完善
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尚未架構起有效的交互平臺與溝通機制。院校建立了負責校企合作的職能機構,但是企業卻很少構建獨立的負責部門來對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產教融合的需求基本都來源于學校,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只是因為有用人需求才被動呼應。如果沒有政府和行業的主導,產教融合是很難深入的。
四、產教融合有效實施的幾點建議
1.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國家針對產教融合已經制訂了改革方案和實施辦法,地方政府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措施和辦法,設置專職服務于產教融合工作的管理部門,來推動和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設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加快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通過“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激勵手段,結合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和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使其發揮在深化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主體作用,以改變目前“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
2.學校要圍繞產教融合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在推進產教融合工作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企業有積極性但學校對接不上的情況。企業也在擔心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最終卻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教學跟不上企業的崗位需求,學校必須根據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需要,科學設置、及時調整學科專業和課程的設置與布局。做到專業設置對接行業、產業的需求,健全專業隨行業、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建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畢業證書對接職業資格證書,推進1+X證書制度。
3.引入行業企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行業企業協會等機構是非政府、非市場的組織,這些機構利用其自身的優勢能在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起到良好的溝通、協調、監督和服務的作用,解決校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起到產教融合項目的孵化器作用。行業協會的格局在企業之上,能在行業的長遠發展和企業的短期效益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提供動力。通過行業協會搭建平臺能實現企業與學校的合作網絡;行業協會還可以向政府提供建議和咨詢,爭取合理的政策支持;利用其天然的行業凝聚力與制約力約束規范企業行為,調和企業與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的矛盾。
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職業院校要抓住機遇,積極探索和創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新模式、新思路,深化推動職業教育改革,重塑我國人力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陳志杰.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內涵、本質與實踐路徑[J].職業與教育,2018(5).
[2]陳琪.積極探索職校產教融合之路[J].輕工科技,2018(9).
[3]劉曉梅.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研究[J].職業與教育,2018(17).
[4]宋志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雙主導雙主體四驅動"模式探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3).
(作者單位:湖南省工業貿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