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篩元
【內容摘要】隨著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是在這快速發展的背后,卻隱藏著一系列環境問題,人們無節制地開采資源、發展工業,加速了環境的破壞,導致現代生態環境失調。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滲透環境教學,是為了讓下一代樹立環保意識,減少環境破壞,本文將探究初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 ?環境教育 ?策略分析
一、環境教育的迫切性
1.我國環境問題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水平一直處于穩步上升中,科技的進步和設備的發達為人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和高科技產品,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逐漸加重的環境問題。在過去的20年當中,我國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據了國家GDP的20%,其中每年同比增長4%。工業發達帶來的問題是工業廢水和廢氣的排放逐漸超標,我國60%的湖泊出現了富營養化的情況,在受到國家監控的197條河流中,半數以上遭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工業廢氣的排放導致了空氣變差,自2008年到如今,國家檢測的287個大型城市當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不到十分之一,大氣層的污染更為嚴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近年來只增不減,煙塵、粉塵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這些環境污染問題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諸多的干擾,已經成為現代化社會不容忽視的首要難題。
2.現階段環境教育問題
環境保護在近年來一直是一個熱詞,很多人能夠滔滔不絕地說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措施,但是很難踐行到生活當中,人們忽視生態環境的意識已經固化,一些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的舉動反而成了“作秀、唱高調”,筆者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源自教育中對于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忽視。很多成年人缺少環境保護意識,這種意識影響到了學生,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對環境沒有實質的改變,但是積少成多,當大多數人都持有這種態度的時候,人們生存的環境就變得岌岌可危。在傳統教學當中,小學的環境保護教育大多來自公益片和宣傳片,這種籠統的意識傳授,既不具體也不全面,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果,在進入初中后,學生會接觸地理學科,在地理學科中有很多設計環境保護問題的知識,這是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一定要把握好這個階段的地理教學,聯系生活以及學生個人,將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相關保護措施植入學生的腦海當中,并且這個時期是學生意識形態成型的初期階段,習慣和思想的培養都較為容易,教師要發揮地理學科的價值,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環境教育的策略分析
1.深度挖掘教材內容
傳統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地理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元素缺乏捕捉力,覺得只要“照本宣科”的去講解知識即可,忽略了很多教學當中可以開展環境教育的細節。所以,教師在后續的教學當中,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研究,抓住教本內容中可以開展環境教育的“點”,去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并且教會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身體力行的去執行,塑造學生環境保護觀念。
例如在學習《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這一課中,這一節的內容教師可以直接開展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教學,在講授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和生態系統的脆弱形態時,教師可以讓講解一些有關自然形態自我恢復過程中,人生可以做出努力的措施,比如合理安排土地資源、種植綠色植被、治理沙化耕地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環境教育的題材納入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學習到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
2.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在近年來的現代化教學當中大放異彩,其原因在于其整合教學資源的優勢,以及靈活多變的表達形式,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因為自身認識形態的欠缺,對很多知識不能進行具象化的想象,依靠單純的文字講解很難捕捉到教學當中傳遞的信息。這些問題放到環境教育當中,就會變成學生對于環境問題的成因不明確,對于相關的防止措施記憶不深刻,教師應當通過多媒體教學,去分析教材當中一些與環境問題有關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視頻的動態展示,生動形象的描述當前我國存在的環境問題,給予學生清晰的參照,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課中,教學當中的知識點較為抽象,比較考驗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學習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具象化的展示我國的山河風景,以及地勢特點,在第一章節講述不同地勢的時候,教師可以就關于平原、高原、高山等不同環境下,環境治理的措施差異來進行拓展教學,通過一些科普視頻來傳達環境保護知識,讓學生建立系統的環境保護意識。在第二節見到我國的多樣化氣候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列舉實際的案例,比如北方霧霾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問題“病去如抽絲”,生態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當環境被污染并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時,想要進行治理存在極大的難度,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個措施就能解決。通過這種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地理教學當中滲透環境教育。
3.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地理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都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教師要利用這種聯系,去在地理教育當中滲透環境教育,逐漸地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課當中,其中第三章節講解了中國的水資源問題,我國的水資源分布特點導致了一部分地區相當缺水,這種缺水情況可能與學生的日常認知產生了沖突,在大城市生活的學生從小處于優渥的環境當中,生活的便利讓學生無法體會到“水資源”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教學擴充內容開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比如國家的南水北調工程,一些地區的水資源需要循環往復的利用等等,讓學生加深對于“水資源”的認識,并且引導學生學會一些日常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點滴的地理知識中聯系生活,建立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4.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環境問題導致的一系列看似離我們很遠,實際已經悄悄來到身邊,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已經為人類敲響了警鐘。在環境問題上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是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學習《祖國的首都——北京》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北京近年來不斷加重的霧霾問題,來引導學生了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北京的霧霾問題近年來廣受關注,大部分時間都處于PM2.5超標中,空氣中甚至有很多的顆粒物,人們出行要戴上口罩才能夠保證自身的健康。這種環境問題就是因為工業廢氣的排放以及人們對環境的不愛惜造成的,通過這個問題來延伸到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問題中,建立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加深學生對于保護環境的認識。
5.開辟第二課堂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除了理論教學,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情況,來引導學生去嘗試一些趣味化的課外實踐,或者聯合學校請環保局的工作者在學校當中開展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專題講座,通過這種形式來普及環境教育知識。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一些當地的環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實踐過程當中感受到環境與他們是息息相關的,從實踐當中改善學生的認知,加強學生對于環境知識的應用能力,從而良好的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要善于發掘教學當中的“點”,由點及面的覆蓋環境保護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將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從而發揮初中地理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丁長琴. 探究初中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策略[J]. 數碼設計(上),2019(8):208.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明珠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