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羨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模式和學習方法形成的關鍵時期。數學又是一個考驗學生邏輯思維的學科。所以,在針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數學學科的基礎上,采取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策略是非常必要的。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促進其主動思考,這就對對教師的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既然以問題為驅動,教師就首先要找到問題,然后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對問題感興趣,最后要讓學生弄懂問題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問題驅動;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以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主動積極的學都是從問開始的。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驅動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質。因此,創設好問題,以問題為驅動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求知的環境中成長。當然,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有明確的目標,要難度適當,要貼合教材內容。
一、提煉問題,增加問題的科學性
基于問題驅動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創設符合學生學情和教材大綱要求的問題。并且要求教師提煉的問題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疑問是最強的推動力。所以,基于這些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和教材,提出適合學生的問題。對于學情的把握是教師創設的關鍵。太難或太簡單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太難的問題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太簡單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驕傲的情感,不利于求知欲的產生。教材是教師創設問題的基礎,教師在提煉問題時,一定要先全面、細致地了解教材,讀懂教材的意圖,讀懂教材的每句話,讀懂教材的插圖,讀懂教材小精靈的話。依據教材提煉的問題應該是為教材中的知識服務的,不能脫離教材而隨意提煉問題。在提煉問題時,一定要將學情和教材有效的結合起來,提高問題的科學性。同時,還要注重因材施教,學生具有多樣性和主體差異性,教師要依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提出適合學生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清晰掌握教材內容,教材主要是從對邊平行的角度來解釋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的,從平行四邊形的生活原型出發,抽象為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接著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容易變形。基于此,教師要先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情,可以用比賽的形式,展示一些圖形,并提問:怎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它有什么特征?使學生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充分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這樣的提問,可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引向深入。其次,引導學生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一條邊上的一點向對邊做垂線,只能一點嗎?這樣的提問,可將學生引向深度體驗,把關鍵的知識內化、深化。最后,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各有多少條?學生展開探究,這樣的問題,給予學生再次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聯系生活,提高問題的生活性
數學是小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甚至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是一個無用的學科.因為他們難以發現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并因此認為數學是脫離實際的。因此,在創設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有效的結合起來。并且,基于問題驅動的教學還能降低學習難度,能讓學生愛上學數學,并且可以自主學習。聯系生活實際,不僅可以簡化數學問題,還可以增加問題的趣味性。不管哪個時期的數學,都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的。不管是古代的結繩計數,還是現代的加減法,都是為生活服務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掌握真理的唯一方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僅可以通過身邊的例子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也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檢驗物理知識。除了在創設問題時與生活實際想聯系,還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生活類的問題情境。比如,在教學“百分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出示混合橙汁成分表,讓學生解釋其中的含義,并追問:有一種品牌的橙汁號稱純果汁,你覺得應該怎樣來配置?它的橙汁含量該用哪個百分數表示?能不能配制出橙汁含量為125%的果汁?2.出示高鐵速度是動車速度的125%,讓學生解釋125%的含義。3.出示日本、美國、印度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情況,讓學生明白百分數分母是100,并對這三國森林覆蓋率進行比較,并且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可以提高學生的綠化意識。4.出示電腦拷貝文件的進度條,例如76.5%,讓學生發現,百分號前面不僅有整數如14%,也可以有小數如76.5%。這樣來看,生活中的例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在交流中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將學生的思維走引向深入,在充分的生活例子支撐下,完善對百分數的意義的再建構。
三、深化問題,加強問題的延展性
小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想象力豐富的時期,你給他提供一個問題,他可以給你反饋很多答案。問題驅動不是一個單個的環節,而是教師提出了問題,學生給出了答案,教師也要給予適時、恰當的評價。所以,教師還要注意問題的延展性。也就是說,問題驅動下的教學方法應該是一個連貫的、系統的教學方法。問題驅動不僅要讓學生增加思維活力,更要讓學生增加思維的創造力。問題驅動教學法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可以自己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合作探索問題,運用問題知識等。所以,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延展性。并且,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多方面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創設的問題也應該具有多面性,具有討論價值。并且,從這個問題中得到的某些知識,或者某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進行遷移。盧梭說:“人最可怕的不是有錯誤不改正,而是沒有掌握知識卻認為自己什么都懂。”所以,教師創設問題還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知識上水平的差距,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狀態有所了解,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求知欲。
在講“位置與方向(二)”時,教師可以以這樣的問題作為驅動:1.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表示出班級“xxx”同學的位置,指一生說。(這位同學是用數付表示的)2.以學校為參照點,說一說某建筑的位置。以家為單位,說說家里附近的建筑的位置。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小地圖讓學生動手體會一下方向與位置的關系。學生也可以把這種動手能力遷移到其他數學問題的解決中。最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確定一個方向,需要哪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延伸。
以問題為驅動的數學教學,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圍繞學生認知上的困惑、知識本質開展探究活動,通過數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引領學生學習,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深度理解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困惑進行指引和點撥,以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不斷將課堂學習推向更深的層次.這樣才能鑄就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宋慧嫻,劉榮.小學數學基于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模式探索[J].小學數學教育,2016(9)
[2]余小.大數據環境中微課程個性化學習的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