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靜 史學佳
摘要:詞匯,又稱作語匯,是一種語言中所有詞和詞組的總和。詞匯是語言的建構材料,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掌握一門語言離不開詞匯學習,如果沒有詞匯作為基礎,聽說讀寫等其他方面也難以發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對信息進行雙重編碼可以更快地記住信息。將雙重代碼理論應用到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旨在改進詞匯教學,提高學生記憶詞匯的效率和興趣。
關鍵詞:雙重代碼 高中英語 詞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214-02
美國語言學家James Coady提出在語言的組成要素中,詞匯是最基本的部分。沒有詞就沒有短語、句子和文章。[1]Michael Lewis(1993)也認為,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每一項語言能力的學習和提高都離不開對詞匯。如果把英語的學習比成一座房子,那么毫無疑問詞匯就是一塊塊磚一片片瓦。詞匯是語言構建的基石,是英語學習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如果詞匯問題無法解決,那么外語的學習就無法入門,聽說讀寫等其他方面也難以發展,所以詞匯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詞匯的作用,為學生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高中英語詞匯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課堂氛圍沉悶無趣。整個課堂由教師主導,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講解詞匯以音形義和搭配用法為主,考查方式主要是聽寫。學生缺乏詞匯學習的興趣,甚至遠離了英語學習。第二,教師把大量的記單詞任務留在課后,很多教師沒有教給學生記憶單詞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或抄寫,耗時多,效果差,難以形成有效的詞匯累積。第三,詞匯教學缺乏語境。單詞除了字面意義,還有隱含意義、語境意義和搭配意義等。課堂上師生主要關注的是字面意義,導致學生在理解和使用單詞時非常機械,缺乏靈活性。針對上述問題,擬將雙重代碼理論引入高中詞匯教學中,以改進詞匯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記憶詞匯的效果和興趣。
一、雙重代碼理論概述
雙重代碼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佩維奧(Paivio)1971年在其著作《意象與語言加工》中提出的,揭示了人類認知和記憶的處理過程。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系統由兩種語碼處理系統構成:言語系統和非言語系統。言語系統的基本表征單位是詞元,主要處理的是語言代碼,負責記憶和存儲語言信息,包括單詞、句子等,其儲存形式是順序性、線性和邏輯性。例如,視覺詞元對一段語言信息的記憶是從文字到詞組、再到句子和篇章逐一排列的。非言語系統的基本表征單位是象元,主要處理的是以意象為代碼的非語言信息。所謂意象就是指不存在于當前的,但人們可在腦海中直觀到的畫面。非言語系統的儲存形式是整體的、連續的和圖畫式的,這類信息比言語信息更加系統全面。這兩種系統組織形式迥異,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結。所謂的各自獨立是指我們可能記住某一事物的名稱,但不會在腦中形成意象;或者我們能在腦中形成意象,但并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來。所謂的相互聯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言語信息可能會激活非言語系統,或者意象信息會激活言語系統。雙重代碼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同時以視覺形式和語言形式呈現信息能夠增強記憶和識別。知識可視化,以圖解的方式表示出來,為語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輔助和補充,大大降低了語言通道的認知負荷,加速了思維的發生。[4]簡言之,如果在記憶的過程中能夠對認知信息產生意象或者有目的地使之產生意象,記憶的效果就會更好。大量的實驗研究已經表明,將兩種處理系統結合起來可以更快地記住信息。目前,雙重代碼理論已被應用到語言教學當中,并在閱讀、聽力、語法和詞匯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二、雙重代碼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在傳統的詞匯教學課堂上下,教師通常從單詞的音、形、義入手,然后根據單詞的用法給出一些例句,或就單詞涉及的語法點進行講解,最后將記憶的重任留給學生課后處理。這種教學采用言語系統對學生進行刺激的方式,忽視了意象和情感反應等非言語系統在記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設計中,除了采用言語系統進行授課,還可采用視覺、聽覺、觸覺等非言語形式,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詞匯教學,具體方法如下:
步驟一:準備。
這一步驟主要是使學生了解雙重代碼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則和應用,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應用新的教學方法能給他們記憶詞匯帶來何種改變。如果單純地介紹抽象理論,學生可能無法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簡明地闡述理論,并輔之以形象生動的例子。例如,選擇一個班上大多數學生記憶困難且易忘的單詞,通過雙重編碼處理后,讓學生輕松記住并且感到有趣,這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后續步驟的展開。
步驟二:實施。
將所要教學的詞匯分成抽象和具體兩類,具體的詞匯可采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教師要利用好互聯網資源,在課前要做充分的準備。對于抽象的詞匯要求學生將其含義與相關的情境,聯系起來,讓每一個詞在腦中都形成一個具體的情境并采取小組交流的形式將腦海中的情境描述出來;教師也可以呈現一些圖片作為參考。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具體詞還是抽象詞,都允許學生在腦中構建意象,并不一定以教師提供的圖片為準。即使是對于同一信息,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象。
以單詞“amber”為例,中文意思是“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樹脂滴落,掩埋地下千萬年,在壓力和熱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內部包含小昆蟲。雖然提供了,但是學生還是很難在腦中形成意象,因為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這時可通過PPT向學生呈示琥珀的圖片,并在下邊配上例句。再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單元單詞“dangerous”為例,這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既看不見也摸不到,無法找到與之匹配的圖片。這時,教師可以配上一段情形急迫、有迫近感、節奏較強的音樂,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危險即將降臨的感覺。圖片或音樂等非語言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腦中形成意象,例句等語言形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單詞。這就是言語系統和非言語系統相結合的雙重代碼教學方法。
步驟三:鞏固和檢測。
無論課堂上印象多么深刻,如果課后不復習鞏固,都會遺忘所學知識,所以鞏固是必須的環節,它可以幫助學生保持更長時間的記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朗讀單詞和例句,并要求學生腦海中要有相應的意象。最后可通過單詞測試、根據單詞回想意象或者根據意象回憶單詞等多種方式來檢驗記憶效果。
三、結語
相比于單一的言語代碼,非言語代碼能在學習者腦中形成多種類型的意象,如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和動覺意象等,這使學生在記憶單詞的興趣和效果上都有所提高。另外具體詞匯比抽象詞匯更易在腦中形成意象,更易記憶;所以在抽象詞匯記憶上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可以采用具體詞匯解釋抽象詞匯或者將抽象詞匯放到具體情境中輔助記憶。總之,雙重代碼理論是一種先進的理論,將其應用到詞匯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記憶單詞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oady,J.&Thomas Huckn.Second Language Vocabulaty Acquis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Paivio,A.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M].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1.
[3]閆巖.雙重編碼理論及其傳播學應用[J].國際新聞界,2013(10):42-52.
[4]謝力,武雁飛.雙重代碼理論對多媒體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6):125-127.
[5]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知識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05(1):2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