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運利 彭俊
摘要 依法治校是推進現代高等教育現代化,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基礎保障。近些年,高等院校參與市場經濟建設中,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但高校存在法律顧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作用較弱,高校訴訟糾紛法律顧問滯后等問題。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建設工程項目、老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以及高校貪腐,挪用公款等情況,這些都與法律顧問參與依法治校有關,推進高校法律顧問制度專業化有利于依法治校的推行。
關鍵詞 高校 法律顧問 依法治校
基金項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特色新型智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全面依法治校研究智庫”(U218005Y)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84
法律顧問在高校中充當一個提供法律服務的角色,為高校的政策的制定,規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商業合同的簽訂提供法律預警,降低高校發生法律糾紛的風險。目前高校法律顧問面臨的現狀不容樂觀,通過對高校法律顧問制度進行闡述,分析高校法律顧問目前的現狀,了解目前高校法顧問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能夠提供一點建設性的建議。
(一)高校法律顧問的內涵
高校法律顧問目的在于為學校提供法律建議與意見,維護學校及師生的權益。而高校大多有糾紛后才進行控制,但有可能承擔學校名譽受損以及敗訴巨額賠償的風險。伴隨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高校在管理方式上也向法治軌道靠攏,提出依法治校的理念,在其管理中對遇到的法律問題有所重視,這時法律顧問再為其依法治校提供一定的咨詢便利。
高校法律顧問現在并沒有統一的模式,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普通的法律顧問模式;二是專項法律顧問模式。其中普通法律顧問模式是比較常見的,如聘請專職法律顧問,成立法律咨詢機構、法律事務機構,還有的通過法學院的老師擔任法律咨詢顧問或者小組。現在關于高校法律顧問沒有統一的規定,各校往往根據自身情況來聘請。法律顧問機構的職責包含代表學校參加法律訴訟活動、審查合同、提供決策咨詢以及進行必要培訓等。高校法律顧問提供學校重大決策的法律意見,減少高校決策以及制定政策中法律風險,從而提高學校法律風險管控水平,再者就是培訓師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廣大師生法律維權意識。
(二)高校法律顧問的現狀
教育部曾發文:高等學校要聘任專任的法律顧問,建立健全面向師生的法律服務體系。由此可見,高校法律顧問機構的成立是促進依法治校的基礎保障。有專家進行調查,北京59所高校法律事務機構的情況,其中有37所設有法律事務機構,其中22所高校并未設置,占比37.3%。由此可見,高校專門設置法律事務機構比例較低,高校面對師生的法律組織欠缺,易產生法律糾紛的訴訟,不利于學校的聲譽還可能造成財產賠償損失。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師生更希望高校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校可能成為侵權主體、一些企業也有可能侵犯師生權益。而法律顧問可為學校政策規章以及合同進行把控,對管理人員、師生提供法律知識培訓,有利于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
高校現在面對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在實踐中由于沒有針對高校法律制度的統一規定,沒有建立有效的高校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及流程,對于法律顧問的地位界定不明,以及法律顧問任職資格及保障不是很健全。從而導致了一些問題出現,例如高校法律顧問與校領導的關于行政決策產生沖突,有些決策可能涉嫌違法。高校在管理上出現重大失誤,影響高校人才的流失、財產損失。其次高校在產生一些糾紛訴訟時,往往被動應訴,在應對法律糾紛時產生一定的滯后性。
(一)法律顧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作用較弱
目前高效管理中高校法律顧問存在流于形式,有些行政領導依法行政的意愿及思維不強,有些行政政策有的沒有經過法律分析對外公布,可能會造成違法侵權的情況,陷入訴訟風險。目前高校中由于行政權力的獨大,學校相關人員在規章制度建設過程中存在著隨意性和不規范性。當前,高校管理中,領導如能運用法治思維,依法治校,相信教育的目的更能凸現出來。高校法律顧問難以參與到高校行政法律咨詢事務中去,存在領導排斥法律顧問進行個人獨立決策的情況。
例如:2018年11月廣西某高校發布校方官方紅頭文件要求全面清查在校師生電腦手機,此事件一出輿論一片嘩然,央視網特約評論員李勤余認為“全面清查師生手機電腦”是法治建設開倒車,涉嫌侵權違法。中國青年報認為學校并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可以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一份違法侵權的文件如何做到讓師生遵循,高校治理不僅要依法治校還應自身遵紀守法,同時這也不是一所高校的情況。若高校的行政決定決策公告通過法律顧問進行把關,將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用法治思維進行依法治校箭在弦上。
治校理念關乎著學校發展以及學校師生的切身利益,行政班子要以法律為基本遵循。高校通過聘用法律顧問為高校政策進行把關,其應參與學校的規章制度咨詢,保證其符合法律規范。同時學校在處理一些突發問題時容易忽視有關法律規定,有可能造成管理的漏洞和一些法律風險,從經濟成本與效益分析來看,高校法律顧問是有必要的。
(二)法律顧問應對高校訴訟糾紛的救濟滯后
高校作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同時作為國家教育科研機構,參與社會經濟交往中。由于大部分老師領導并不是法律專業人才,在對外的經濟交往合作中往往不能完全做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在一些重大的工程項目合同中、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知識產權合同等過程中不能保障維護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權利義務等得不到保證,產生越來越多的高校糾紛。
例如: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以廣西某某大學檢索,共涉及該校糾紛共69件,多發于近三年,按類型劃分其中合同糾紛38件,通過篩選發現主要糾紛在合同糾紛、著作權糾紛、侵權糾紛、勞動爭議糾紛,其中與老師相關的糾紛在于人事糾紛。另外以桂林某某大學為關鍵詞進行篩選,共搜索到169件案件,糾紛大多是近五年產生,而且大部分糾紛多為民事合同糾紛,其中行政案件多為和學生相關的行政訴訟,例如學籍開出、學位的授予等問題,學生最關心的莫過于畢業證、學位證的取得,一旦出現糾紛,對于學生自身利益影響較大,所以遇到此種情形應當聽取法律顧問意見,程序正當,采取聽證或其他方式慎重處理,采用比例原則,符合《高等教育法》情況下,采用損害最小的原則合法合理的處理糾紛,對于學生做到最大寬容,有利于學生的根本利益與日后的發展。關于和老師糾紛多為勞動爭議,對于教師的待遇等承諾出現糾紛,不利于教師的專心科研,對于學校亦是損失,要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意識,以人為本,更好的為高校老師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從而有利于提高高校自身的競爭力。
(一)建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規范
依法治校是人才強國的保障,而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為依法治校提供堅實的基礎。雖然目前高校引進法律顧問制度,但沒有形成一種規范制度。通過建立制度規范是保障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受人為因素較小,有利于高校的長遠的發展。因此建立高校法律顧問工作規范制度,形成一種可操作性的制度,有利于高校法律顧問更加職業化與專業化,促進依法治校法治化。
完善高校法律顧問保障機制,應當建立一套權責明確的制度設計,規范高校法律顧問任職資格,確定其的工作范圍。另外亦應該設計合理的薪資體系,確定以及其參與管理決策的范圍權限。促進權、職、責的具體化、明確化,有利于高校法律顧問更加專職化,提供優厚的保障機制。根據經濟分析的原理,高校應聘專職的法律顧問團隊其成本雖然會增加,但是可以保護學校、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例如學校科研成果,師生的著作、專利、發明等權益,長遠來看其收益也是巨大的,也是值得投入與加強保障的,因此建立高校保障法律保障機制,能激勵法律顧問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素質,更好地為高校服務,促進法治校園建設,有利于校園安全與穩定發展。
(二)健全校內糾紛訴前解決機制
由于高校介入法律糾紛成本過大,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不利的影響。若進入訴訟階段無論是上訴方還是被訴方,都會花費較高的訴訟時間,不僅擴大訴訟成本還有可能陷入輿論的風波,事后處理糾紛代價過高,對高校聲譽和生源的引進產生不利因素,增加教師流動成本等,所以通過非訴訟得途徑解決糾紛爭端是一種不二之選。建立健全師生權利內部保障機制,可以為師生提供司法訴訟方式保障權利。通過校內糾紛訴前解決機制,針對違規違紀違法情況,注重調查、調研、聽證、調解、和解等規范非訴程序的進行訴前處理糾紛,盡量不上訴的情況下,主張維護彼此權益。
同時通過專業高校法律顧問團隊,擴大法律培訓有針對性得對行政,教職工、科研人員、學生進行專業的法律培訓,如行政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高等教育法等專項培訓,增加師生關于自身需要的法律知識,以期減少自身權益的損害,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能夠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減少訴訟的可能性,亦有利于緩和學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糾紛,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培養人才穩定高校發展。把矛盾解決于訴前,節約高校司法成本,同時還促進了依法治校的建設,提高高校的整體法律水平與法律素養。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依法治校是推進現代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保障。建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能夠為知識產權轉化提供法律保障。目前高校存在訴訟糾紛法律顧問滯后等問題。希望通過建立規范的高校法律顧問制度,規范高校法律顧問的職責權限以及提供保障,注重解決學校師生訴前糾紛解決,推進高校法律顧問制度專業化有利于依法治校的推行與建設,以及更好的維護高校師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