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宇
摘 要:社會的經濟形態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當今商業銀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已經不像原來一樣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傳統銀行業務隨著人們投資意識形態的轉變已經出現了增長減緩收益降低的現象,本文就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做出討論,然后就相關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運用新思維模式促進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的順利轉型。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銀行轉型;策略研究
經過多年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經濟的調控,我國經濟新常態有了許多新的表現,如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趨于穩定,金融結構隨著互聯網的加入出現開始升級換擋,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利差減小。另外,隨著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提升,各種優惠的引資政策相繼推出,使得國際資本大量進入國內經濟市場,雖然讓原有的經濟環境更加有活力,但也代表著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巨大。所以我國商業銀行再沿用傳統經營策略已經不能滿足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應該快速進行轉型來適應新的經濟環境,通過改變經營策略和創新思維方式來提高商業銀行在行業內的核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實現對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文從當前經濟新常態中商業銀行發展困難為出發點,著重探究其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對我國經濟新常態研究有著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一、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受到互聯網金融影響,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增長緩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各行業相繼涌現出非常多的創新成果,社會整體經濟環境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文化水平也比從前豐富了去多,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互聯網的大力普及。隨著人們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認識的加強,人們的投資理念和理財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強勢崛起讓國民感受到互聯金融帶來的高效和便捷。在這種經濟新常態下,伴隨著人民理財觀念的轉變,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存款業務變得壓力巨大,而且從統計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且這種情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變的愈發嚴重。所以,商業銀行如果不快速適應經濟新常態并做出相應的結構轉型,對其自身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2.吸儲能力降低,商業銀行傳統存貸利差收益模式難以為繼
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存貸利差,隨著當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銀行利率增長有限,加之各種新興理財方式的出現,讓銀行吸納存款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而從世界經濟環境上來看,各國銀行都存在這種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之所以還能在業務創新能力不強,相關服務質量不高的情況下保持較高的利潤增長速度,是因為我國居民先天就有這儲蓄習慣,商業銀行利用國民這種生活習慣才能繼續保持存貸利差這種“躺著賺錢”的盈利模式,但是隨著時代進步和人民理財觀念的轉變,新一代年輕人已經很少將資金放入銀行儲存,這就導致近些年銀行吸納存款數量快速下降,銀行如果不進行相關業務的拓展和創新,這種過分依靠存貸利差生存的模式將會成為銀行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商業銀行的轉型迫在眉睫。
3.投資環境優化,商業銀行業務競爭壓力驟增
改革開放讓我國經濟發展變得充滿活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對于外來資本的入駐有著期待與支持,各種優惠政治的實施也表明國內經濟市場將會變的百家爭鳴。在經濟環境逐步優化的大環境下,資本市場開放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當前的結構產生巨大的沖擊,首先因為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加入,伴隨著各種創新金融產品的出現,導致銀行吸儲能力進一步下降,銀行以存貸利差盈利為主時代隨之過去。其次,隨著國外資本加入,其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優秀的資金風險控制能力,讓其在行業中的競爭能力變得尤為突出,從而會從傳統商業銀行中搶奪大量現有和潛在用戶,原有銀行一家獨大的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最后,在高中段投資領域,國外銀行的經驗更加豐富,服務更加周到,對我國商業銀行制約更加明顯,種種跡象都表明經濟新常態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是一種巨大挑戰也是涅槃重生的巨大機遇。
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順利轉型的有效措施
1.順應時代發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身經營模式
互聯網的高速交流方式帶給社會的變革是巨大的,原有利用消息逆差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效率和便捷,現有商業銀行應該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調整自身的經營模式,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新型業務提升自身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首先,應該結合自身行業優勢,快速吸引相關人才,研發各種與銀行有關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增加人們的使用便捷程度,保持在人們心中的理財地位。其次,應該提高相應的服務質量,運用先進的管理模式考慮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并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經營模式,提高自身的行業競爭力。最后,應該細化自身金融產品,打造新的品牌服務,保持自身穩定客戶群體數量,最終實現銀行在經濟新常態下可持續穩定發展。
2.改變傳統盈利模式,增加中間業務占有比例
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依靠巨大的儲蓄基礎形成的存貸利差,一種則是銀行中間業務。但是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出現,利率市場化導致利率自由浮動,人民存儲理財規模減少,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強效沖擊和國內外其它非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導致商業銀行依賴存貸利差盈利變的越來越困難,所以為了應對這種困難,銀行應該將中間業務重視起來。首先,銀行應該在保證原有的經營內容下,拓寬中間業務的范圍,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新業務的創新中去。其次,應該優化管理模式,保證相關經濟服務的高效性,減少消費者的中間繁瑣手續,提高民眾的使用效率,降低民眾與銀行的距離感,建立更加良好的口碑和民眾基礎。最后應該不但深化已有的中間產品,挖掘出更加有效和優質的潛在客戶,利用大數據分析人民的消費需求,不斷保持和強化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能力。
3.優化思維模式,不斷推出創新產品提高自身競爭力
因為我國獨特的經濟政策,原有商業銀行一直處于一家獨大的壟斷模式,隨著多年經濟的發展,經營思維模式出現了一定的僵化和保守,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以及國外資本的入駐,把傳統商業銀行打了個措手不及,被動的強迫銀行作出轉變和改革,這就是缺少前沿性視覺不了解市場變化的后果。所以銀行應該改變傳統經營思維模式,首先,應該全面了解顧客需求,將顧客的需求作為產品改革的導向,不斷總結和分析各個階層民眾的銀行需求,打造全面的銀行服務體系。另外,商業銀行應該時刻把控當今市場的發展方向,跟隨時代進步的潮流調整自身經營結構,強化互聯金融業務法發展,提高自身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切忌形成墨守成規和唯我獨尊的思維模式。最后,應該改變“躺贏”式的存貸利差盈利模式,不斷深化研究中間業務,尋求更進一步的行業發展,努力將低端產品做精,將中高端產品做強,最大限度的拓寬業務范圍,增強自身行業競爭地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要想在經濟新常態下繼續保持可持續發展轉型是必然的,但是在轉型中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在保持自身原有優勢的前提下,不斷深化研究當前社會經濟形勢,與互聯網金融合作共贏,不斷拓寬自身的盈利范圍,加強對資金風控的能力,改革創新經營理念,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保證在復雜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力度,為國民帶來更加優質和精良的金融產品,有效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琦琦 ?.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18.
[2]孫善武. 淺析經濟新常態下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轉型[J]. 商, 2016(14):171-171.
[3]許承斌. 經濟新常態下浦發銀行金融市場業務轉型策略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