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媚
摘要:聚焦數學核心素養,不應該只局限于學科性觀念,還應該與學習內容建立起聯系,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已知,并以互助學習的模式加以保障。本文闡述了研究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上冊的“小數的意義”一課時中,如何聚焦“模型思想”這一核心素養,通過導學單、互學單的設計,從傳授式的學習向學生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學習模式轉變的這一過程。
關鍵詞:核心素養;模型思想;自主學習;互助學習
在大綱時代,小學階段學生該掌握的數學傳統四大能力包括運算能力、推理能力、解決問題和空間想象能力。在2001版課標中,又提出知識、活動經驗、應用技能,并將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作為六大核心概念。到了2011年,課標中提出了四基和四能,在六大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除了數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推理能力以及符號意識外,將原來的統計觀念改為了數據分析觀念,并增加了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模型思想和創新思想這四大核心概念。這樣的核心素養下,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互助學習模式,又該如何與教材的知識點內容呼應,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質疑,生生質疑,師生解惑,生生解惑的課堂呢?
“數與代數”的課程內容,以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模型思想為核心展開,其中“數的意義”是最基礎且重要的部分。“如何圍繞課程的核心,先學后導,突現同伴間的互助學習,從而對數與代數的認識更加深刻”是我們教研組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的問題。在研究“小數的意義”這一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對這一類知識教學的思考更加深入全面。
教學設計——以學生的學為主導
生本課堂中,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應該都要有自己獨立學習的空間,而同時也是需要同伴互助學習的機會。我們教師需要的就是創設一個每個孩子獨立學習的空間,這個過程也是需要我們提供一些材料幫助孩子們學習。其次教師也得給孩子創設同伴互學的環境,在小組活動、匯報、補充講解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這個時候發揮的就是指導作用,在全班學生困惑時,疑難處解答疑問。由此,我設計了導學單和互學單,為學生自學與互學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
教學片斷:
(出示導學單)學生獨立完成導學單上內容,完成后可與同桌討論。
學生自主思考時,教師巡視。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們都在靜悄悄地思考,完成后的同桌交流,比較激烈的,學生能夠自我反思,加以改正。
學生匯報,全班同學互相補充。
隨生板書:
教師指導:像這樣小數點后面有一位數的小數就叫作一位小數;將左邊右邊單位同時去掉,仍然相等。
而在幾次互相補充后,學生自主得出了: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
小組活動:選擇(一)或(二)材料研究小數與分數的關系。
通過小結,得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揭示了小數的意義。
反思:這樣的設計下,這樣的課堂中,絕大部分時間給了學生,不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小組活動,都是在進行著主動的學習。而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不停地在思考。獨立學習時,無比安靜的環境,說明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在進行著思考,要知道,數學這樣嚴謹的學科,的確是需要這種靜悄悄的思考,也正是安靜下來才能更好地進行思考,考慮得才能更加全面。而后的同桌討論,小組互學,全班交流時,教室里想起了各式各樣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而我們教師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用,當學生們遇到0.1,0.3,0.8這樣的小數無法歸納出時,教師當指導時,就該果斷出手,指導學生知道這樣小數點后面只有一位的小數叫做一位小數。當學生要將三句話總結成一句話,歸納不全面時,教師果斷出手,一個……的引入,包含了分母是10000,100000,甚至更多的分數。
總結這樣一節課,這是理解性很強的一節課,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早已有所了解,但是往往處于那種能明白,能做得出,就是說不出道不明的那種局面。如何做到既打破這種局面,又充分挖掘學生的已知,我們教研組經過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以及核心素養的學習,在其中找到一個關鍵性的詞語,“模型思想”。分析整節課的內容,學生最難以描述的就是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最難說清的是小數的意義。如果能通過導學,將一位小數做透,做清楚明白,學生顯然就能將此作為模型,通過小組內的互學,去研究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甚至更多。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們便將這節課聚焦在了“模型思想”這個核心素養上,通過導學單的設計,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1份,3份,8份等不同情況,將原本只停留在圖中的一些數字,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通過完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3分米,用分數( )米表示,也可以用小數 ? ? ?米表示”這樣的填空,學生能將自己心中明白的,原來說不清的,用這樣的文字加以闡述。以及學生在匯報時,將這句話完完整整地念了一次,也就是強化了學生講清楚道明白的能力。而在互學中,不再局限于米尺這教材中的材料。其實關于小數,學生在三年級接觸時主要是建立在單位換算之間,于是這里充分挖掘學生的已知,設計了兩份學習資料,分別是關于兩位小數與三位小數的,有單純的單位間的換算,包括元角分,米分米毫米,克與千克,也有關于圖形的。素材一豐富,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也就會更全面。再讓小組任意選擇自己擅長或喜歡的資料,進行作答。既與之前的學習有所關聯,又考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兩類資料的同時不同組的研究學習,節省了課堂時間,提升了學習效率。又因為一位小數模型的牢固建立,小組不論選擇哪種材料,都能較為順利地進行作答,也能順利地得出小數與分數的關系。
上完課后,仿佛一切結束。但思考卻不能停下,這樣一節課帶給授課者的啟發與沖擊是很大的,單純地聚焦了“模型思想”,會給本節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幫助,說明數學核心素養在我們數學學習中的應用之深。而今后的每節課,都應該聚焦核心素養,認真挖掘教材與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互助學習的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1-7.
[2]徐艷. 論文在磨課中成長——一年級《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磨課經歷[J]. 小學教學研究, 45-47
[3]王永春. 小學生數學素養與數學思想方法[Z].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永春,2014.